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給英國女皇下藐視聖旨,內容不忍直視,至今仍在博物館展覽!

乾隆給英國女皇下藐視聖旨,內容不忍直視,至今仍在博物館展覽!

原標題:乾隆給英國女皇下藐視聖旨,內容不忍直視,至今仍在博物館展覽!


黃袍加身,成為九五之尊或者是人上人是封建社會大家的夢想!正所謂,天子一怒,伏屍千里。誰不想一步登天,掌握生殺大權?所以,皇帝又稱天子,他的旨意,顧名思義,就是「聖旨」,即神聖、莊嚴的指令或要求!


經常看電視劇或者史書的人,都聽說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這句話的大意是:凡是天下的土地沒有不是屬於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沒有不是帝王的臣民。可見「皇權」的霸道!


不僅如此,我們還經常能看到,一些宦官或者內臣來宣讀聖上的旨意,即聖旨,底下群臣莫不是恭恭敬敬,匍匐在地的!即便宣旨的人是他們所不恥、甚至是深惡痛絕的人。可見,古代聖旨的「威嚴」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聖旨都具有這種「威嚴性」呢?事實上,並非如此,聽說,現在的英國博物館陳列了一張聖旨,每每談到這張聖旨,無一人不哈哈大笑的!據說這張聖旨是乾隆皇帝寫給英格爾國王的,至於為什麼引人大笑!我們先來看下歷史背景!


「西遊記」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甚至我的爺爺都看了不下四遍了,雖然他是因為喜歡和記不住反覆看的。裡面講的就是「唐僧取經」的故事。其實。在我國古代,是在晉朝,就有人遠赴印度去「取經」也是比較早的一次「下西洋」,只是,他沒遇到好的伯樂,就是明朝的吳承恩,所以他被後人所遺忘!而且歷史上,大家都把「鄭和下西洋」作為最早、最大的一次遠行,對於鄭和遠赴海外的目的,頗富爭議,有人說他是為尋找一人,但是更多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展現我國富強,滿足天子的虛榮感……


說這麼多,只是想說,中國古代確實繁榮過,但盛極必衰,驕兵必敗是常理!


乾隆在位的清朝應該是最繁盛的時期了,畢竟有他的祖先為他打下的基業。但是大清也是從他這開始走下坡路。有很多人認為他是敗家子,把基業被敗完了,還有人說,之前的繁榮只是假象,實際上清朝交到他手裡的時候就已經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實了!



但我想說的是,不管是哪一種也有,擔著什麼樣的職位,就要承擔什麼樣的的責任。那個時候,最大的重要失誤就是閉關鎖國,也是閉關鎖國,才會讓那一份聖旨變成英國人笑談的原因之一。

事情是這樣的,乾隆以為國富民強,又自詡文明禮儀之邦,稱自己「泱泱大國」,故不屑與蠻夷為伍,也覺得沒有必要,所以閉關鎖國,關門造車...以至於,消息鼻塞,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工業發展水平依然保留在以往水平!甚至也不學習外邦文化,語句不通。


據說,西方人一直好奇神秘的東方我國,故喬治三世派人來我國,意在通商之意,然而,乾隆不懂外邦語言,而手下懂語言的人又為了阿諛奉承皇帝,便極盡諂媚之詞,把通商變成了來我國上貢和請求通商之意!



這下好了,乾隆虛榮心得到滿足,自信心膨脹,很有成就感,且非常滿意外邦的態度。禮物置之不理,就讓人回信。這就是讓人貽笑大方的聖旨的由來了。來看下聖旨的內容:大意是,朕很欣慰,你們也甚有眼光,看你們這麼心誠的誠意上,而我國又是地大物博的,也不缺那點東西,你要想要瓷器絲綢什麼的,行,朕就不缺那,隨便賞賜你點就夠了,至於來上貢,你們有那心就好了,路途遙遠,舟車勞頓的,還是不要那麼麻煩了……


可想而知,當喬治看到這個啼笑皆非的聖旨後的表情了,不忍直視!所以後來,它被留在了博物館,難道是和我們把文物留在博物館一樣的意義嗎?這麼想就太天真了!這是諷刺,赤裸裸的諷刺!那次的訪華失敗,不僅讓我們失去了變革機會,也讓這些歐洲人看到了我們民族的落後和自大,以及驕傲自滿等缺點!

所以他們不再對中國的王朝感到羨慕與崇敬,也不在感到神秘與恐懼。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國家遲早會破滅,早晚會被他們收入囊中!所以,他們敢把聖旨留下譏笑我國,敢不把中國放在眼裡。因為,落後就要挨打,銘記歷史,不忘恥辱,居安思危,是每一個中華民族應該要記得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問號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後日本士兵的生活如何?要是沒有美國,日本可能不復存在!
匈奴的後代現居住在哪?主要集中在此國,但他們卻死活不敢承認!

TAG:歷史問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