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第一句話你就讀錯了

《論語》第一句話你就讀錯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就這句話,熟悉嗎?

也許隨便問一個初中生,都能很熟練的背出來,可是真的要他解釋一下,這句話什麼意思,他就會給你一個翻譯:學習之後要不斷的練習,難道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恐怕第一句就讀錯了,如果你接著問:你學習很快樂嗎?

剛才那個智慧的大腦,秒變撥浪鼓。

接著問:你體會到其中的快樂了嗎?

肯定的回答更是寥寥!

什麼情況,是孔老夫子錯了嗎?

不,是我們沒讀懂老夫子這句看起來淺顯的話。

很多人讀這句話,只是背得、記得,卻並不懂得。

宋朝朱熹的老師曾很認真的批評過記背的問題,他在自己的著作《近思錄》中說:「明道先生以記誦博識為玩物喪志。

注意,這裡不是說不要記背,而是說記背不是目的,學習不能停留在記背上,不然很容易失去自我,也就找不到北了,找不到北,人生就悲劇了。

王陽明《傳習錄》中有一段類似的對話,很好玩,大家可以體味一下。

一友問:「讀書不記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為啥那麼多人沒能理解《論語》第一句話呢?

扎心而又現實的答案是:讀書太少。

下面看一下正解。

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尚書大傳》)

時:與時消息,與時偕行,與時偕極。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易·豐》)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周易·益卦·彖(tuàn)傳》)

行有三行:行進、行退、行止。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易?艮》)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易經·乾·文言》)

習:習,數飛也。(《說文解字》)

如果看不懂,理解不了,就直接跳到這裡來,然後下去自行補課,多讀點書吧。

讀書至少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會被讀書人給騙了。

這裡給出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中的解讀作為參考:

古者學子從師受業,謂之從游。孟子曰:「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間嘗思之,游之大矣哉。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其實這段話,說的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要義,形象的闡釋了什麼是學,如何習,時的深意大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人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大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