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化雙翰蘇氏:翰墨傳家人文興盛 清正廉明官德流芳

德化雙翰蘇氏:翰墨傳家人文興盛 清正廉明官德流芳

氣勢恢弘的世德堂

蘇履吉祠堂綿遠堂的裝飾

雙翰蘇氏祠堂下第新興堂與上第世德堂相距不遠

春美是著名的黃花菜之鄉,所產黃花菜質量上乘。

蘇履吉祠堂全景

雙翰村的古廊橋廣濟橋

清嘉慶、道光年間,有一位泉州人,在甘肅、新疆、青海任職20年,廣受河隴地區人民尤其是敦煌人民的景仰,被當地士民尊為「神君」「生佛」。

他是蘇履吉,德化縣春美鄉雙翰村人。

蘇氏自北宋淳化五年(994年)肇基德化後,以禮義廉恥為宗族立身行己的根本,詩書傳家,一千多年來,人文興盛,賢良輩出,除了蘇履吉,還湧現出了北宋禮部尚書、朝請大夫蘇奉禮,太中大夫、光祿大夫蘇欽,官拜朝奉大夫、民稱廉吏的蘇洸,宋朝理學名儒、國師校書郎蘇總龜,南宋殿前都指揮使蘇十萬等多位名留青史的清官廉吏,締造了「詩書禮樂八進士,五世簪纓是蘇家」的輝煌族史。

禮義傳家甲第蟬聯

從赤水鎮拐入大銘鄉,山路變得異常崎嶇,不知轉了多少個彎後,才到達春美。雙翰村是群山環抱中的一個小盆地,一座座白牆黛瓦的兩層木民居散落其間,田野蔥蘢,清冽的空氣中暗香徐徐,遠離喧囂,僅有隱約的鳥鳴和犬吠,美好安寧,是世外桃源的樣子。七百多年前,為了逃避戰亂而擇居於此的蘇氏先人,或許也是看中這裡的山清水秀吧。

福建蘇氏的肇基始祖蘇益,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潮入閩,任泉州都統領軍使,肇基同安葫蘆山,子孫取蘆山為堂號,為蘆山衍派始祖。

蘇益生三子,長子蘇光誼,唐昭宗年間任泉州左都統領軍使,宋官至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進士,宋淳化初年,蘇益辭官回鄉,淳化五年(994年)偕兄弟、兒子,舉家從永春桃林遷德化石城,為開基德化始祖。

蘇光誼二子蘇奉禮於宋初官拜禮部尚書、兼修國史,受封開國公。他十分重視族人的教育,興文重教,為了規範約束族人的行為,他還著手對家規垂訓進行編撰,「管子有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長源謂此言不獨為國者訓也。即居家者,尤當取之佩服焉……特申家規,務以禮義廉恥為立身行己之原。」《奉禮公家規垂訓》不僅強調族人要歸於「禮義廉恥」,還提出詩書傳家、孝敬父母、事奉尊長、正己修德、敦親睦族等多條具體要求。

在良好的家風的滋養下,蘇氏一族就此興盛,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蟬聯科甲,締造了「詩書禮樂八進士,五世簪纓是蘇家」的輝煌族史。

險遭滅族蓄勢再發

據載,宋代石城蘇氏,官居七品以上者達60多位,可謂賢良輩出、盛極一時。如此望族,卻在宋末幾乎慘遭滅族。

南宋末年,元軍逼近臨安,朝廷危在旦夕,詔示天下忠臣義士勤王,蘇奉禮十二世孫蘇十萬聞訊,盡傾家資充作軍餉,募集義兵前往勤王。後臨安陷落,蘇十萬在溫州接駕入閩後,被封為殿前都指揮使,前後與元軍相拒七載,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被圍於七台山下水府,混戰陣亡。

在蘇十萬與元軍抗衡之時,故土石城遭元軍屠戮,幾乎舉族被滅,僅有幾位族人僥倖脫逃。為保存家族血脈,他們分別逃往五個方向,幾經輾轉,十三世蘇道遠徙德化城郊草埔尾(今龍潯鎮寶美村),為龍井始祖;蘇道助攜二子徙仙游大圳,為仙游大圳蘇氏始祖;蘇道隆子善保、善傅徙德化大安社常安(今春美鄉雙翰村),建新興堂、世德堂祖祠,為雙翰蘇氏始祖;蘇道益之子啟昌徙楊梅中團美洋長坵頭及尤溪等地,五世孫遷往嶺頭(今葛坑鎮富地村)建梅嶺堂,為梅嶺始祖;蘇道隱徙德化尤中里山坪頭內洋(今大田縣屏山鄉內洋)建興里堂,為山坪頭蘇氏始祖。

當年元兵圍剿石城,石城的蘇氏宗祠、故居等幾乎全遭焚毀,只留下13處宋代墓葬群,供蘇氏後人憑弔。當地至今仍在沿用的20多個與蘇氏有關的古地名,如蘇坂、蘇田、蘇渠等,是蘇氏一族數百年輝煌的見證。

遷居雙翰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蘇氏慢慢恢復了元氣,人文再次興盛起來,出了許多翰林、舉人、貢生。僅清乾隆、道光年間,就出了乾隆十六年(1795)進士、翰林院檢討蘇發崐,道光十四年(1834)進士、翰林院待詔蘇觀茂兩位翰林。出仕在外的有明崇禎庚午年任廣西潯州府守備的蘇賢,清乾隆年間任廣東貴縣、順德知縣的蘇文明,乾隆間任晉江、台灣、沙縣知縣的蘇調素等人。

廉潔奉公愛民如子

雙翰蘇氏歷代賢達中,以「官德流芳」的蘇履吉最為知名。蘇履吉生於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字其旋,號九齋,他自幼好學,六歲入私塾啟蒙,工於詩,「未弱冠,以詩受知學使陳春淑補博士弟子員」,二十二歲補廩。

蘇履吉雖出身書香人家,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其父非官宦之輩且辭世較早,因此,一直沒有機會出仕,只得在家鄉亦耕亦讀。他二十九歲曾在雙翰開設教館,做了幾年教書先生,35歲方才登拔萃科,欽點知縣,分配到甘肅。

儘管仕途波折、大器晚成,蘇履吉金榜題名後「簽發敦煌」,並沒有趁機搜刮民脂民膏,在家鄉亦耕亦讀的經歷和家族世代堅守的家風,讓他深諳百姓疾苦,始終親民愛民。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這是蘇履吉的為官之道,他所到之處,恤民惠政,善析冤獄。據史料記載,蘇履吉為官清廉,不阿權貴,把百姓利益掛在心頭,辦案主張慎獄慎刑,要求辦事唯求公正,刑罰唯秉科律,忌徇情枉法,百姓只需「知法不知恩」,斷案人勿「曲直憑片紙」。

《德化縣人物誌》中記載,為了替民申冤,在隴西,他甚至指派妻子張淑芳,與一女囚同寢共餐,了解其身世及案情。案犯依仗其出身權貴,有恃無恐,為非作歹,蘇履吉俯察實情,偵破「夜半殺夫」奇案。

兩袖清風深受愛戴

蘇履吉心懷民生疾苦,愛民甚於愛金銀。他赴隴為官後,時刻不忘出發時族叔長輩的支持與告誡,牢記著要當好官。在他的詩作《懷族中諸祖伯叔》寫道:為借行資就道難,多蒙贈我上長安。馬蹄春色勞鞭策,鵬翮秋風振羽翰。敢道宦途將利達,猶憐家計本貧寒。幸今無負諸公望,尚冀教余作好官。

歷仕邊塞州縣二十年,蘇履吉一家人始終過著儉樸的生活,在家鄉雙翰,蘇履吉家人生活與百姓無異,「妻還知儉親澆菜,子亦安貧學種瓜」,他甚至在《家居》一詩感嘆:儉樸行其素,貧窮任所安。高堂春晝永,菽水足承歡。

甘肅河西走廊最西頭的敦煌,蘇履吉七年間「三知敦煌」,他「累請蠲除安西州征糧一千四百七十餘石,草八千七百一十餘束,『民皆感戴』。」

自嘉慶二十年(1815年)赴甘肅到回鄉丁憂,歷邊塞約20年,足跡遍及甘肅隴東及河西,以及今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區,二十年來,他不忘時時警醒自己:「為民父母官,視民皆赤子。民亦具天良,動以父母比。」

蘇履吉一生恤民惠政,廉潔奉公。蘇履吉離別洮州時,曾出現士民「出郭相送三十餘里」「跪列如堵牆」的動人場面。

道光十年,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人陸芝田在為《友竹山房詩草》作序時稱:(蘇履吉)弭節蘭皋,請纓青海,再臨安息,三至敦煌,業已縣號「神君」、民呼「生佛」。

敦文教化樂育人才

為官二十載,蘇履吉除了留下數千首詩文,沒有為妻兒、家鄉父老留下金銀田舍,因為他的俸銀大多用於捐助所仕地的文教發展。「荒政所活者數萬人,書院所成者數百士」。蘇履吉樂育人才,在履職地注重發展文教事業,倡建書院,編修志書,捐資助學,甚至還親自授課。

曾任敦煌市政協副主席的姜德治先生在其所著的《縣令蘇履吉》文中指出,蘇履吉是對敦煌近代教育文化發展有巨大貢獻的人物,他在敦煌任職時間長,所辦實事多,為敦煌近代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永載史冊的貢獻。

在漳縣四年,他重視教育,為本地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人才。漳縣的魁星閣就是他在職時所建,漳縣鹽井人、後歷任河南按察使、布政使的王憲,就是他獎掖襄助成才的;蘇履吉任靈台知縣的第二年,就在縣城東關孔廟左側,文昌宮內創設金台書院,併兼任講席。為修此書院,他幾次號召鄉紳捐資,自己也捐資。

蘇履吉到任敦煌後,不僅帶頭捐資重修了鳴沙書院,「並置義學多處」,道光十年(1830年),蘇履吉還創修了《敦煌縣誌》,該套志書稿完成後,蘇履吉還捐出了自己的養廉銀作為雕版費用,使此志刊行於世。

《重修敦煌縣誌》對蘇履吉到敦煌後,對該地文風培育、學子登科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給予高度評價。如今在敦煌博物館內,存有大量與蘇履吉相關的歷史文物。而在敦煌東街小學,蘇履吉撰寫的《重修鳴沙書院碑記》和記載他重修鳴沙書院的文化牆,已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

蘇履吉自幼愛好吟詠,到去世時,作詩3000餘首,其夫人張淑芳、小妹蘇如蘭,也是清代德化知名詩人,他們一生寫下大量詩篇,有《友竹山房詩草》《憐香雜詠》《紉蕙山房詩草》等詩卷流傳後世。

[旅遊攻略]

遊人文春美品賞黃花菜

雙翰村原名常安,因清代出了兩位翰林,改稱雙翰。元至元年間,蘇善保、蘇善傅兄弟先後興建祖祠,蘇善保先於元至元庚寅年(1290年)建新興堂,建築面積462平方米;蘇善傅於元皇慶二年(1313年)建世德堂,面積2498平方米,兩座祖祠相距不過五六十米,至今仍保存完好,實為少見。

世德堂為閩南風格宮殿式木質結構建築,格局宏大,古樸精美。門口「溯遠繫於石城祖有德宗有功五世簪纓入仕籍,辟鴻基於翰里文為經武為緯千秋俎豆起書香」等楹聯,指明了雙翰蘇氏的來處、曾經的恩榮和家風垂訓。祠堂中廳為雙梁迭架結構,大廳上高懸著「奉天誥命」「奉天敕令」「翰林」「文魁」等諸多匾額。祠堂的外牆上,懸掛著《蘇家奉禮公家規垂訓》和《雙翰蘇氏家訓》,歷經700餘年,蘇奉禮家訓仍為蘇氏後世子孫奉為傳家寶。

除了上下第兩座蘇氏宗祠,雙翰村還留有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供奉「忠烈侯王」蘇十萬的福德宮,蘇履吉的故居,蘇履吉本人及其父母、妹妹的墓葬等蘇氏人文遺迹。

蘇氏宗祠旁,有一座歷經數百年風雨的廊橋——廣濟橋。廣濟橋昔日是德化到大田的交通要道,始建於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橋長24米,內寬3.5米,通道兩旁有坐椅,中部置神龕。橋旁斗拱分5層161斗,兩端各有六層縱橫交錯的墊木,橋外有重疊兩層的雨披,工藝十分精湛。

除此之外,春美鄉還有200多年歷史的十八格古官道、十八格古街,有明清時期德化至大田的集市雙翰古街,有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風景秀麗的新閣獅子岩,有蒲壽庚後裔制陶坊遺址……

春美還有一張著名的名片——黃花菜。春美鄉地處低山丘陵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黃花菜種植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黃花菜又名萱草、忘憂草,在春美鄉擁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全鄉共種植一萬多畝,每年產乾花650多噸,早在幾年前,春美黃花菜就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和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每年的七月底八月初,是黃花菜全面盛放的季節,此時的春美,將化身為金黃的海洋。

黃花菜「觀為花,食為菜,用為葯」,不僅好看,十分美味,營養價值很高。因此,來到春美,一定不能錯過黃花菜烹煮出的各色美食,如果運氣好,還能品嘗到當地特產松果傘,一種炒、燉皆美味的山珍,吃不完別忘了「兜著走」。

一日游指南:十八格古「官道」—蒲壽庚後裔制陶坊—世德堂、新興堂—廣濟橋—雙翰古街—古杉樹—福德宮—獅子岩、獅子山—千年紅豆杉。(記者黃寶陽通訊員陳曦妮連江水許章槐文/圖)

來源:泉州晚報

立即發布:招聘 求職 商家活動 推廣優惠 二手買賣 徵婚交友 房產租售等等 德化同城信息發布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化傳媒 的精彩文章:

德化:另闢蹊徑 陶瓷做出「年輕味」

TAG:德化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