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孝文帝拓跋宏:打開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門

魏孝文帝拓跋宏:打開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門

| 讀史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有品有趣有態度。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北魏皇帝(472—490年在位)。

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孝文帝論必須遷都洛陽

日月薄蝕,陰陽之恆度爾,聖人俱人君之放怠,因之以設試。——魏孝文帝論借天象非議朝政是錯誤的

卿所謝者,私也;我所議者,國也。古人有言,大義滅親。今元恂違反背尊,欲跨據恆朔謀逆。天下未有無君之國,此小兒今日不滅,乃是國家大禍。——魏孝文帝論法不恕子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不很受人關注但卻意義重大而且特別耐人尋味的王朝—北魏。它在五胡十六國的大混戰之中神秘地崛起,沿著盛樂—平城—洛陽三級跳的軌跡,在歷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線,在漢唐兩座中國封建文明高峰之間的漫長低迷歲月中,在北魏一朝實現了由弱勢到強勢,由分裂到統一,由胡族到漢化三大關鍵性轉折,逐漸使北方各族融合進了中華文明之中,開啟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門。

但另一方面,北魏統治階層的殘暴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北魏宮廷留下的不解之謎的數量,在中國歷代王朝之中是首屈一指的,或者可以說,北魏的歷史就是由一個又一個或長或短的不解之謎串聯起來的。

在北魏歷史上,魏孝文帝拓拔宏無疑是最出彩、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改革的功過在引起了一千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民族和文化命運的深層思考。

孝文帝5歲繼位,23歲親政,他的一生與一位女人關係密切,就是他名分上的祖母——文明太后馮氏。

馮氏以一位被滅國的王室後裔身份進入北魏宮廷,在宮廷內外的刀光劍影中一步步往上攀登,剷除了諸多政敵,包括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拓跋弘。

魏孝文帝的性格愛好帶有馮太后的諸般烙印,以至有史學家認為他可能是馮太后同某個漢族近臣的私生子。

馮太后不但是一個宮廷鬥爭的高手,也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統治者。在她執政期間,進行了四大改革,全面改造了北魏帝國。由於這些改革是在孝文帝的紀年中進行的,歷史上常常將之歸於孝文帝名下。當然,孝文帝親政後對這些改革也進行了很好的鞏固。

首先是官制改革。北魏前期的官制很不成熟,官吏沒有固定的工資,因此被默許對管轄下的人民進行搜刮。地方官不論政績如何,一律任滿6年。馮太后時期,實行了改革,發給官吏固定的薪俸,同時大力加強打擊貪污腐敗,以「治績」作為任期長短的依據。孝文帝親政之後,繼續加強肅清吏治。

為了增加國家賦稅收入,必須儘可能搜刮被隱匿的民戶,按照李沖的建議實行了「三長制」,五家設一鄰長,五鄰設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加強了國家對民戶的控制。

而影響範圍更大,程度更深的改革是「均田制」。北魏的均田制十分有名,對隋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年男女獲得一定數額的桑田和露田。露田年老必須還官,不得買賣,桑田不需還官,超過定額的可以買賣。耕牛也可受田。地方官員按品級授給「公田」。

在當時荒地多,自耕農少的情況下,均田制不但可增加自耕農數量,改善農民處境,增加國家賦稅收入,還促成了大規模的墾荒運動。

在實行均田令的同時,還實行了與均田令相適應的新的租調製度,以小家庭為基本納租單位,奴婢、耕牛受田雖不少,但納稅很輕,這有利於大地主。

490年,馮太后死,孝文帝開始親政。他鞏固了馮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並將改革推向了高潮。

遷都和漢化改革,使他名垂千古。孝文帝決心做一個中原的統治者,狹小而僻處北邊的平城已裝不下他的雄心。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決心早已定下,但在當時只能爭取到一半的朝臣支持。為了南遷洛陽,他可謂煞費苦心。他假稱南征南齊,當20萬大軍到達洛陽之後,便以遷都洛陽作為條件以壓服那些勸阻他勞師遠征的大臣們。終於在496年,正式遷都洛陽。

遷都之後,魏孝文帝的改革便進入了最徹底、最深刻也最受爭議的部分——全盤漢化。

漢化改革包括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改姓漢姓,鼓勵胡漢通婚等方面,其全面徹底在歷史上無與倫比。穿鮮卑服、說鮮卑話被嚴厲的措施禁止,原來的鮮卑貴族大姓全部改為漢族姓氏,包括他自己的姓氏都由「拓跋」改為「元」。

孝文帝除自己娶漢女為后妃外,還親自安排親族重臣娶漢族士人之女為妻。孝文帝還引進了早已腐朽的士族門閥制度,規定了鮮卑族八個高門大姓,互相通婚,子弟世代任高官,原來鮮卑族以軍功封官晉爵的傳統被廢止了。此舉阻礙了寒族人才的升遷,但要使鮮卑族同漢族完全融合,這是必然的一步。

遷都和漢化改革遭到部分頑固的鮮卑貴族的激烈反對,他們抬出了太子元徇作代表向孝文帝發難。元徇策劃北歸不成被廢,後來被孝文帝賜死,頑固派隨後企圖發動的政變也被鎮壓。

魏孝文帝以南征為借口遷都,而遷都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更有效地發動南征。孝文帝晚年對南齊發動了數次戰爭,但進展不大。公元499年,他在取得馬圈城一役的勝利後,病逝於北歸途中。

操勞過度的魏孝文帝,在33歲時提前耗盡了一生的精力。

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以征服者的姿態堅挺了近百年,而孝文帝改革之後,北魏僅過了30多年就在內憂外患中瓦解了。有人以此來非議其改革。但統治階級的腐化畢竟不能掩蓋社會大發展的事實。正是在改革後,中原出現了耕地人口猛增、經濟文化商業繁榮的盛況。

北魏亡後,後繼的北周、北齊政權雖然都曾實行過表面上的鮮卑化政策,但整體的漢化趨勢已不可逆轉。特別是北周,已處在民族差別完全消失的邊緣。

此後,亦漢亦胡的隋唐兩代皇室相繼統治中國,歷時三個世紀的民族大融合進程最終完成。

可以說,正是魏孝文帝打開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門。

自秦始皇一統以來,中國唯一一次有可能出現南北遠久性分裂的時期就是南北朝時代,南北不但地理阻隔、統治民族不同,甚至在風俗思想等方面也一度走得越來越遠。但魏孝文帝消彌了這一切,漢化之後,南北政權之間只剩下地理的阻隔,統一又成為歷史的必然。

但魏孝文帝的「全盤漢化」使一個古老而且人數眾多的民族——鮮卑族,作為一個獨特的文化整體,在近百年後消亡了。

對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學方面的爭論,不會影響他作為一個改變了人類文明分布面貌的名君載入史冊。

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拓跋弘那些事

1、拓跋弘與拓跋宏什麼關係?一字之差,二者是兄弟倆嗎?答:不是,而是父子關係!

2、拓跋弘是北魏王朝的一個特殊皇帝,其短暫的政治生涯中,既富有喜劇的色彩,又充滿著悲劇的情調。他文武全才,12歲繼位就顯露出了超人的才能和魄力。整頓內政,增強國力,四齣征討,致力於統一,儼然一副英明君主大有作為的架勢。但是,在親政五年以後,正當其統治事業進展順利之際,卻被迫將皇位讓給了五歲的太子拓跋宏。

3、三歲封儲,十二歲登基,十四歲生子,十八歲禪位,二十三歲暴卒。這一連串的人生數字,清晰直白地勾勒出了少年天子拓跋弘輝煌而又悲憤的一生。拓跋弘是不是中國歷代皇帝中最年輕的父親,筆者沒有作過專門考證;但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也是中國皇帝中一位極其偉大的父親,卻是毋庸置疑的。

4.拓跋弘(454—476),文成帝拓跋濬長子,北魏第五任皇帝。執政初期,拓跋弘先是受到了權臣乙渾的百般欺凌,後又受到了太后馮氏的長期壓制。

儘管拓跋弘「幼而神武,聰睿機悟」,但在權利慾望極強的馮太后的左右制肘下,他的才智得不到發揮,能力得不到施展,造成二者之間的關係形同水火,且愈演愈烈。

5.皇興四年(470)十月,拓跋弘因為反感馮太后淫亂後宮,借故誅殺了其最寵愛的男子李弈。

李奕之死,瞬間激化了拓跋弘與馮太后之間本來就不可調和的矛盾,惱羞成怒的馮太后揚言要廢掉拓跋弘。為了逃避和自保,平日對黃老之學和佛經義理研習頗深的拓跋弘一時間看破紅塵,心灰意懶,被迫決定主動禪位。

皇興五年(471)八月,十八歲的拓跋弘把皇位傳給兒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馮太后再次臨朝聽政。為了把幼小的拓跋宏培養成對甘心受其擺布的傀儡皇帝,馮太后多次通過殘酷手段消磨和改造他。有一次,馮太后竟然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把拓跋宏一個人關在一間黑矮的小房子里,三天三夜不讓他吃喝。這一切,拓跋弘看在眼裡,恨在心裡。

6.一個男人被別人欺負的時候,他可以忍氣吞聲地選擇退縮和逃避;但當自己的兒子被別人欺負時,再懦弱的父親也一定會挺起胸膛殺出來。

為了對付政治老辣的馮太后,為了給年幼的兒子撐腰,拓跋弘奮不顧身地投入到了與馮太后的政治較量中。對外,他南征北戰、開拓疆土;對內,他檢閱軍隊、視察工作、整頓吏治、提拔賢能。這一系列舉措,使北魏國勢日盛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拓跋弘在國內的威信。

擔任太上皇期間,可以說是拓跋弘一生中最輝煌、最活躍的日子。然而,他越是能幹,越是賣力,越是建功,越是威風,就越發引起了馮太后這位政治女強人的警覺。為了防止拓跋弘東山再起,為了把權力牢牢掌控在手中,延興六年(476)六月甲子日,馮太后秘密發動政變,將拓跋弘囚禁。七天後的辛未這一日,拓跋弘被馮太后鴆殺(一說刺殺),享年二十三歲。拓跋弘死後,廟號「顯祖」,謚號「獻文帝」。

7.一位本可以安享清福、壽終正寢的父親,為了兒子的成長和命運,毅然踏上了與虎謀皮的兇險道路,並因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不能不說是譜寫父愛無疆的又一曲感人篇章。之後,馮太后一直把持著北魏朝政大權,直到太和十四年(490)病世。

受父親的影響,魏孝文帝拓跋宏親政後,勵精圖治,銳意革新,推行教育,接受漢化,不僅促成了包括鮮卑族在內的西北各民族與中原漢族的大融合,他自己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這份成就,無疑是對父親拓跋弘最大的安慰和最好的報答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走錯的路也是路
人生十二戒,戒戒誅心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