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作者,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人人本具的這個妙明真心,是諸佛密因修證了義。佛法的一切修證,一切方便,只為證得這個妙明真心。

所謂「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即是依這個妙明真心,而不依顛倒妄想。佛教所說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是「依這部經,不依那部經」。不懂佛義的人,他便以為小乘佛法,便是不了義,大乘佛法,方是了義。他所說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便是依大乘佛法,不依小乘佛法。他拿起一本佛經,云:這是小乘經典,是不了義經,我們不要依照這樣的不了義經。他又拿起另一本經書,云:這是大乘經典,是了義經,我們要依照這樣的了義經。其實,他所說的依了義,只是依據這部經典,以及他依據這部文字經典而生出的妄想。他依據這部文字經典而生出的妄想,不是如來真實義。譬如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學人見到這句話的同時,便於心中生出一個義:在太陽落的那個方向,有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那裡有一個極樂世界。佛經又云:「極樂世界,微風寶樹,雜色之鳥,悉皆念佛。」學人見到這句話的同時,便於心中生一個義:在太陽落的那個方向的那個極樂世界裡,風也念佛,樹也念佛,鳥也念佛。這樣,一部佛經讀下來,他便打了許多妄想,他以為自己的妄想,便是佛經的義。究實而論,他所說的依了義,就是他依他自己的妄想。依他自己的妄想,而不依佛經的真義,則是背道而馳,亦名謗佛謗法。依自己的妄想而修,則不能到達彼岸。依自己的妄想而修,則不能獲得解脫。

讀經看教,世人多向冊子上留意,他拿起一部經書,謂人曰:「這是佛經。」試問:這是佛經嗎?白紙黑字,僅此而已。難道這不是佛經嗎?金口玉言,豈不是經?過去說,現在說,無間說,剎那說,靈山法會,儼然未散。諸佛所說,豈不是經?或問:「靈山在何處?」答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1]

學人拿起一部《阿含經》,謂人曰:「這是小乘經典,是不了義經。不依不了義。」試問:小乘經典,也是佛經,不依嗎?若人不依,留世作么?何不燒卻。更問:佛所說經,無論大乘,還是小乘,有不了義的經嗎?佛經皆了義,唯人獨自迷。

學人又拿起一部《阿彌陀經》,謂人曰:「這是大乘經典,是了義經。」試問:凡夫讀之,依文解義。凡夫所解,是大乘義嗎?同一部經典,凡夫讀之,則得凡夫解。聲聞讀之,則得聲聞解。菩薩讀之,則得菩薩解。諸佛讀之,則得如是解。

釋迦拈花示眾,此花是小乘,還是大乘?此花是了義,還是不了義?佛云:這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這是四十九年說法的歸宗意旨,這是千經萬論的教外別傳。這個歸宗意旨,這個教外別傳,還識得他么?他正是諸人「本真的自己」。

人問禪師:如何是教外別傳?禪師豎起拂子。默然。良久。問云:是什麼?教外別傳,只是這個。還識得這個么?一切佛法,皆以「這個」為了義。一切文字,皆以「這個」為指歸。試問,這個是什麼?是大乘,還是小乘?是了義,還是不了義?脫卻大小乘,消融了不了,這裡是佛乘,絕待不相對。是故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2]



[1]《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批註》。《卍續藏》第二十四冊,第六七一頁下。

[2]《妙法蓮華經》卷三。《大正藏》第九冊,第八頁上。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死不透就活不轉
慧律法師:求生凈土 誓死不退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