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熱?的?字?都?出?汗?了? ,古代夏天也有這麼熱嗎?

熱?的?字?都?出?汗?了? ,古代夏天也有這麼熱嗎?

原標題:熱?的?字?都?出?汗?了? ,古代夏天也有這麼熱嗎?


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已至,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天氣也會越來越熱,大家應該也都深有體會了吧。


驕陽酷暑,最好的娛樂方式就是待在家裡吹著空調追著劇。小編在追劇的同時也有一個疑問,古裝劇里我們看到的人都是衣冠整潔,即使在夏季,都是一層一層的穿戴整齊,且多以長袖長衫為主,不似我們還能短衣短褲。古代的夏天是真的不熱嗎?



其實古代的夏天同樣也是熱的,比起今天來也是有過之而不及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四個「溫暖期」,四個「寒冷期」。溫暖期和寒冷期交錯出現,只是溫暖期一次比一次短,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寒冷程度一次比一次強。

第一個溫暖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


第二個溫暖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


第三個溫暖期:600年—1000年


第四個溫暖期:1200年—1300年


氣象學上,把氣溫達到或高於35度即視為高溫,若連續多天如此,稱為「熱浪」,就是氣象災害了

唐朝時高溫天氣就已經出現得比較多了,那時候剛好是位於第三個溫暖期。我們從唐詩中就能發現那時候人們生活在苦熱之中。唐朝詩人王轂(gǔ)在《苦熱行》中則是把高溫環境比做大洪爐:「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



王維在《苦行》也寫到赤日當空,草木皆枯,河流乾涸。而且王維自己是一個比較佛性的人,平時都是修身養性,但在如此毒辣的天氣下,也發出無奈的吶喊「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只想遁出這火辣之地,可見夏季之炎熱。



南宋嘉定八年,是歷史上熱浪天氣涉及最為廣泛的一次,受災範圍包含今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省份。《宋史·五行志二》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那時候不僅天熱又恰逢大旱,天氣太熱,草木枯萎、河流枯竭。百姓連水都喝不上了,甚至於出現了「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的現象,真是熱災逢大旱,杯水貴如油啊。


據記載,南宋嘉定八年還不是最熱的,最熱的應屬乾隆八年。那一年的極端高溫達到了44.4度,涉及地域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整個華北地區。


相關史料也有記載:「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 「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 「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在當年由於高溫酷暑難耐,呈現的多是一片荒涼,草木乾枯的景象。


由於天熱,沒有適當的降溫設備,加上沒有足夠的飲用水,當年熱死的人達到了11400。這一高溫紀錄到今天都還沒有打破。


古代的夏季熱是肯定的,但是也有例外,「寒冷期」的時候,夏季就不會那麼熱。例如晉朝當時就處於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寒冷期」,從東晉到西晉的150年間,旱霜連連,夏霜和夏雪的年數達到六次,而且沒有「冬無雪」和「夏燠(yù)」的記載。可以發現,那時的天氣不僅不熱而且還是比較寒冷的。


我們看見電視劇中穿著厚重且繁複的服飾一般都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像皇帝和官員在早朝上必須著龍袍和官服,但是裡衣的料子也是比較考究,不似我們想像的那樣熱。便服就沒有這麼多規矩,夏季的時候會考慮透氣性,穿著舒適的服飾。平民百姓也就更隨意了,天氣一熱,那就打赤膊吧。



古代的夏季也熱,但是氣溫卻沒有現代高,現代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全球氣候變暖,夏季也就更熱。而且現代的綠化也沒有古代好,水系也沒有古代多,空氣的濕潤度也更低。


而古代存在熱死人的現象,多是因為技術的不發達,納涼降溫的條件不足,再加上需要頂著烈日辛勤的勞作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夏至一到,天氣也就越來越熱了,大家也要注意防晒,切忌在烈日下曝晒,小心中暑哦。



猛戳下圖,即可飲一手古樹普洱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烏黑是古代最顯赫的顏色?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