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說《周易》是萬經之首?

為什麼說《周易》是萬經之首?

周易有多厲害!

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後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人類文化突破現象稱之為「軸心時代」。中國的老子、孔子和印度釋迦牟尼、希臘亞里士多德,皆處於世界文化的第一軸心時代,其經典之作是人類文明的輝煌日出! 《周易》就誕生在這一時代。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被譽為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謀略中之謀略。「從《周易》中,哲學家看到辯證思維,史學家看到歷史興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軍事家可參悟兵法,企業家亦可從中找到經營的方法。同樣,芸芸眾生也可以將其視為為人處世、提高修養的不二法寶。」注

「周」與「易」涵義

《周易》之前,夏有《連山》,商有《歸藏》,皆佚,《周易》便徑直以《易經》冠名。其經典地位,獨立源頭,空前突兀。既是儒家「五經之首」,也是道家「參同之契」。現在的《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據說分別是周文王和孔子所作。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易經》),其注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為《周易大傳》(《易傳》)。

「周」:1、:無所不備,周而復始。2、: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因周文王得名。

「易」:1、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引申義是「變」乃天下萬物常態。2、變易、變化。東漢鄭玄定義「易」同時具有「變易」「簡易」和「不易」三重含義。宇宙萬物處於不斷變化和發展之史,這就是「變易」;變化中都有規律可循,因而變化不一卻生生不息,變化成了世間唯一不變的法則和現象,這就是「不易」;如果了解了事物變化的規律,並加以遵循,就能很好地與變化的世界相適應,做到與時俱進,這就是「簡易」。簡單地概括,易就是變化,《周易》就是描述萬千變化之象,揭示應對變化之道。

《周易》是一本什麼性質的書?

一:《周易》是一部筮書,為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先民遭受意外的天災人禍後,就萌發出藉助於神意預知橫禍或自己行為會帶來何種後果的需求,以達到趨利避害。基於此,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這種預測的需求一直持續到春秋戰國時期。

二: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典籍。

《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自此以後,《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歷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至今《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萬經之源

古代中國學者的哲學思考,通過對易經的研究得到啟發,哲學思辯能力也多數是在對易經的分析闡解和不同意見的爭鳴中得到訓練和提高。

老子將易經的思想精華融入《道德經》中,創造了一個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他在經卦陰陽相抱三爻成卦的組合方式的基礎上,構造了一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起源圖式,揭示了事物內部所包含的種種勢力的對立統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相抱這一思想在易經還是一目了然的符號圖,到了老子便有了種種具體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間流傳後世對中國哲學影響最大的命題莫過於「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對立的雙方,必有一方為主,另一方為次。物極則反,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思想,在易經是通過爻辭,對爻象在卦體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凶等結語加以反映的。而在老子這裡,已經到了社會、政治、倫理等一切方面,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認為委曲總是由保全轉化。屈枉總是向伸直轉化,卑下總是向充盈轉化,蔽舊總是向新奇轉化,這種辮證思維方式,是老子觀察世界的方法。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他運用這條物極則反原理,對世間萬物進行著辯證概括,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他又用這一條法則,提出了一系列處理問題的具體辦法,老子這些從易經中得到啟發而形成的辯證思想譜寫了中國哲學史上頗有特色的一頁華章。

孔子深得易經之道了,最顯著者有二:一是關於正名這一政治主張,二是關於舉一反三類推思想。在易經的推論規則中,有一條是關於陰陽爻與陰陽位是否一致的「當位律」。這一條思維規律要求在自然遞進推演時,每一爻的陰、陽性質必須與所在位置的陰陽屬性進行對照,一般而言,凡陽爻居陽位,或陰爻居陰位即「當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順)事物發展規律,倘若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則不當位,即此爻不符合(逆)事物發展規律,孔子把這一條推演規律擴大到了社會政治領域,提出了「正名」學說。在他看來社會政治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位置關係,也應當如同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那樣當位才能使一個國家秩序井然局面穩定,否則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不僅不能越位,而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能產生不當位思想,孔子這一思想又被後人推廣。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所有學派或多或少都受到易經影響。之後的古代哲學發展每個重要時期,易經思想都充當著軸心角色。到了唐代,易經不僅受到學者重視,也得到了統治階級如唐太宗的青睞,欽命孔子後裔孔穎達博採眾長主編《周易正義》,推動了以易經研究為中心的哲學研究的開展,因此之後不少學者紛紛自注易經。

宋代哲學家如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朱熹等人對易經都有很深的造詣,邵雍根據《易傳》關於八卦形成的解譯,構造了一個宇宙構造圖式,創立了被稱為「先天學」的理學象數學派;周敦頤根據「易傳」和道家思想指出了一個簡單而又系統的宇宙構成論《太極圖說》;朱熹在《周易本義》中深入探討,認為易經的核心是講事物內部矛盾的對立統一,易只消陰陽二字括盡,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在《周易外傳》中將哲學研究和易經研究更進一步,提出「實道而器虛」的命題,明確指出「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就是說,一般原理存於具體事物中,而不是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矛盾雙方相反相成、相互轉化,雜因純起,即雜以成純,變合常全,奉常以處變,則相反而固會其通雜和純變和常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在推理時即要推出情之所必至,也要推出勢之所必反,即要存其通,即掌握一般的相通之理,又要存其變即因時、因地等不同條件而靈活推論。只有把握了這種相通之理,才能行於此而不礙於彼這易經所特有的思維方法,用以指導行為,必無往而不勝。

易經之於中國傳統哲學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地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部古典著作所不可及的,這可能就是其列為群經之首的根本原因。

註:引自王翼成《周易說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蔣同團隊 的精彩文章:

TAG:蔣同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