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低頻變化和2015及2016年印度洋偶極子的特異性

低頻變化和2015及2016年印度洋偶極子的特異性

2015年中等強度的正IOD事件和2016年強負IOD事件是受到熱帶東南印度洋溫躍層低頻變化的調節所致。

印度洋偶極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是熱帶印度洋的一個內在氣候模態,正IOD事件表現為熱帶東南印度洋(東極)海表降溫,而熱帶西印度洋(西極)海表升溫。IOD的東極,通常被認為是IOD的主導極,由於活躍的溫躍層-海表溫度(SST)反饋,有較大的海表溫度變化幅度。

作為熱帶海洋上最強的年際氣候變化模態,ENSO可通過強烈的海氣相互作用對印度洋IOD產生影響,通常在El Ni?o發展位相,在熱帶印度洋上常激發出正IOD事件,La Ni?a發展位相情況相反。如1997年,伴隨著強El Ni?o事件的發展,熱帶印度洋上也出現了一次強正IOD事件。然而,2015年的極端El Ni?o事件的發展位相,在熱帶印度洋上雖然也發生一次正IOD事件,但強度只達到中等級別,特別是熱帶東南印度洋變冷很弱。IOD的西極扮演了主導作用。2016年,雖然熱帶太平洋處於中性狀態,但在熱帶印度洋上發生了一次有記錄以來最強負IOD事件之一。這兩次非同尋常的IOD事件後的動力機制還不清楚。

2018年1月,《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了一篇題為《低頻變化和2015年及2016年印度洋偶極子的特異性》(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and the Unusual IndianOcean Dipole Events in 2015 and 2016)的文章。中科院南海所熱帶海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Lianyi Zhang等人通過對海洋同化資料的分析發現,與經典的IOD不同的是,2015年正IOD事件中,熱帶中西印度洋增暖主導了強的海表溫度梯度,而蘇門答臘-爪哇島附近的降溫卻較弱。進一步研究發現,2012-2016年,熱帶東南印度洋表現出比2006-2010年期間更深的溫躍層,較深的溫躍層抑制了冷水的上翻,使得海表溫度在這一時期更暖,這種顯著的年代際的類IOD模態,可使得低頻的海氣耦合振蕩通過溫躍層-SST-風反饋的強度變化影響年際尺度上的IOD事件。即在年代際負IOD位相期間,熱帶東南印度洋溫躍層較深,溫躍層-海表溫度反饋不利於正IOD的發生和加強,而是有利於負IOD事件的發生。其結果就是2015年正IOD事件中熱帶東南印度洋的冷異常被削減而2016年負IOD事件中熱帶東南印度洋的暖異常被增強。總結起來就是,2015年中等強度的正IOD事件和2016年強負IOD事件是受到熱帶東南印度洋溫躍層低頻變化的調節所致。

圖1.1982年以來沿赤道印度洋的低頻變化(a)5年低通濾波的DMI指數(黑線),熱帶西印度洋SST(灰色點線),熱帶東南印度洋SST(灰色實線),藍色和紅色柱體表示當DMI指數大於/小於1/-1個標準偏差界定的正/負IOD事件;(b)赤道印度洋D22(陰影)和SST(等值線)的低頻變化;(c)赤道印度洋SLP(陰影)和表面風(箭頭)的低頻變化

參考文獻:

Zhang L, Du Y, Cai W. 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and the Unusual Indian Ocean DipoleEvents in 2015 and 2016[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8, 45(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洋氣候預測 的精彩文章:

TAG:海洋氣候預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