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民日報談自媒體亂象:點擊量不是信息價值的唯一標準

人民日報談自媒體亂象:點擊量不是信息價值的唯一標準

機不離手的時代,你有沒有思考過,每天獲取的信息都從何而來?自己手機里有多少個新聞應用,關注了多少個公眾號,每天觀看多久視頻、直播?你有沒有意識到,每天獲取的信息,並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只是被數據和流量按所謂「個性、習慣和立場」精心設計過的?

這些簡單的問題,很少會被人在意,而在當下的網上輿論場中卻值得細細思量。近段時間以來,關於新聞推送數據計算的問題成為媒體圈的熱門話題,有關探討不僅在技術層面上,也深入到新聞倫理層面。

據克勞銳公司發布的《2018自媒體行業白皮書》顯示,2017年新媒體運營行業從業人數達到300萬。自媒體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但從業規則卻並不成熟,監管也尚未到位。

當下,各類自媒體都講究細分化、個性化,但很多自媒體的內容,看上去熱鬧豐富,實際上卻營養匱乏,甚至誤讀連篇起、謠言滿天飛。從營銷軟文到洗稿生意,從惡意炒作到傳播謠言,對於一些自媒體,點擊量成為信息價值的唯一考量。在一次次反轉又闢謠的新聞熱點裡,在一個個荒誕又流傳甚廣的段子里,一些自媒體公號將真相當骰子一樣擲來擲去,挑動整個社會的情緒。

社會學中有一個「破窗理論」,當一扇窗破掉之後,隨之就會有其他人向窗戶扔東西,直至窗戶變得千瘡百孔。自媒體行業如果不守底線,將陷入「破窗效應」的惡性循環,既扭曲了社會的價值取向,也將耗盡整個社會對自媒體的信任感。

一段時間,自媒體成為創業的熱土,資本市場的熱錢不斷湧入。一些自媒體為了贏得市場青睞,不惜淪為流量的奴隸,甘於淪為資本的附庸。無論什麼類型的媒體,無論生產什麼樣的內容,如果只考慮如何能夠賣個好價錢,無異於飲鴆止渴、緣木求魚。身為自媒體,必須尊重事實,理性傳播,嚴格遵守法律與道德的底線。

流量與質量,從來都不是反義詞。做有品質有格調有立場的內容,受眾自會慕名而來,選擇自媒體創業的人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民日報-于洋)

轉載自:人民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前沿科技 的精彩文章:

自動駕駛汽車會讓400萬美國人失業 但帶來8000億美元效益
網上違規購彩「藏匿」社交平台 多個線上平台停售

TAG:看前沿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