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品格是國產劇的永恆追求

文化品格是國產劇的永恆追求

文化品格是國產劇的永恆追求

文|王玉良 薛晉文

在剛剛落幕的第24屆上海電視節上,一大批優質國產電視劇紛紛登場,共同角逐在業界享有盛譽的白玉蘭獎。作為中國電視劇的三大獎項之一,白玉蘭獎與飛天獎、金鷹獎的審美口味雖稍有不同,但在評價標準方面,似乎都不謀而合地將文化品格視為一部優秀電視劇的基本要求。

電視劇《換了人間》《樓外樓》《莫斯科行動》劇照

2018年上半年,國產電視劇市場繁盛依然,總體上呈現了現實主義創作的良好勢頭,以及類型劇目不斷探索的穩定格局。無論在類型創作、市場競爭還是跨國嘗試方面,都體現了國產電視劇獨特的文化氣質。《換了人間》《初心》《陽光下的法庭》《和平飯店》《樓外樓》《莫斯科行動》《獵場》等一大批熒屏佳作,以鮮明的民族文化品格而引人注目。與國外電視劇相比,國產劇的這種文化品格更多地體現在創作中對文化基調的把控,在競爭中對文化的堅守,以及在跨國製作中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堅定。

在創作中鍛造文化品格

中國的電視劇創作,自1958年《一口菜餅子》誕生之日起,就預示著它日後的現實主義傳統。一個甲子以來,能在中國電視史上畫上濃墨重彩一筆的,大多還是現實主義的力作。雖然1990年代前後,電視劇邁入商業化征程,但現實主義創作並未消沉隱退,而是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行走在中國電視發展的康庄大道上。正是這種現實主義的文化基調,指引著中國電視劇創作向著一種更為健康的方向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2018年年初,隨著《換了人間》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之後,《初心》《沙海老兵》《陽光下的法庭》等一系列現實主義力作陸續走進觀眾的視野,這其中既有對新中國誕生前後歷史風雲的回顧,也有根據真實事迹改編的個人傳記,更有對當下社會特殊群體的現實關照,現實主義的文化基調在熒屏上不斷傳承發展。那麼何為現實主義?又將如何理解現實主義呢?

一般說來,對於現實主義,首先要客觀真實地再現社會現實,強調細節的真實性;其次是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這兩方面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在電視劇《換了人間》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後,毛澤東不同意把兒子的遺體運回國內,卻默默地珍藏著他生前穿的那件大衣來寄託思念。這一細節很好地把毛澤東這位偉人還原成了一位普通父親,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有機結合,極具生活氣息,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這恰恰是現實主義的魅力所在。

現實主義作為一種主導創作方向,也經常以其他姿態進行著復調和變異,通過各種題材類型雜糅,創造著其他不同的創作模式。於是出現了打著現實主義招牌的家庭倫理劇、年代歷史劇、刑偵反腐劇、青春勵志劇等等,這些類型雖然在題材和敘事方面千差萬別,但卻都標榜著現實主義的文化品格,以百花齊放的姿態,豐富著國產電視劇市場。諸如《美好生活》《遠大前程》《刀鋒下的替身》《歸去來》等,這些作品表面上踩著現實主義的嘆詠基調,實際上更多地在進行著一種商業性的市場遊戲,藝術性被這些作品與生俱來的娛樂性所掩蓋。以《歸去來》為例,本劇頗具有迷惑性,初看是留學生活的現實題材,但縱觀全劇,是一部把偶像劇與反腐劇進行嫁接的創作。

《歸去來》雖然沒能真實地展現當下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的現實處境,但起碼為以後中國電視劇的跨國製作提供了一種經驗和教訓。

在市場競爭中堅守文化底線

當下國產電視劇市場,總體上依舊呈現商業劇與文藝作品二重合奏的態勢,這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共生體,共同組成了2018年上半年國產劇熒屏的主要景觀。商業電視劇以市場為導向,在創作中帶有明顯的「強己趨人」特性,觀眾的口味永遠是它們創作的指揮棒;而文藝氣息較濃的電視劇作品,則以文化為導向,通過「強人趨己」的策略,引導觀眾追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商業劇與文藝劇的良性競爭和有效互動,是維繫電視劇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縱觀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在央視平台上展映的作品大多具有較強的藝術特性,即使像《樓外樓》這種極具傳奇色彩的故事,也附著了許多文化信息,宏大的家國主題搭配婉約的江浙風情,使浙商精神和儒家文化在這裡被無限放大。與此同時,我們看到與央視呼應的各級地方衛視,則多以播放商業劇為主。諸如北京衛視的《真愛的謊言之破冰者》、東方衛視的《戀愛先生》、湖南衛視的《溫暖的弦》、浙江衛視的《泡沫之夏》等等,這些商業性較濃的作品,在市場競爭中也毫不示弱,且往往佔得先機。但這些作品中,不乏一些無視傳統文化底線,價值導向偏頗的作品。像《泡沫之夏》之類青春偶像劇,把大學校園中的少男少女引向一種虛無縹緲的妄想世界,靠一張張漂亮的臉蛋博取觀眾眼球,忽視了對當下大學生精神狀態和生活現實的寫照,在市場競爭中已然迷失了文化底線。

電視作為一門大眾藝術,從來不排斥內容的商業性和娛樂性。為增強節目的觀賞性,提高節目的收視率,電視劇在創作過程中往往會採用各種技巧來包裝故事,營造一種新奇的視覺效果。不僅在類型選取上,把犯罪、愛情、懸疑、恐怖、驚險、神怪、喜劇等元素收之麾下,而且內容上,也常常把一些稗官野史、道聽途說有意誇大,來迎合觀眾的好奇心理,這都是商業劇在市場競爭中的慣用法寶。然而,為營造正常健康的電視劇市場,就要求商業劇必須堅守創作中的文化底線,不能為了投觀眾所好,講述一些低級幼稚的故事,要避免情節敘事顛三倒四,演員台詞無病呻吟等現象的頻繁出現。即使不能增加商業劇的文化氣質,起碼要守住最基本的文化底線。

青春偶像劇《泡沫之夏》,把大學校園中的少男少女引向一種虛無縹緲的妄想世界,忽視了對當下大學生精神狀態和生活現實的寫照,在市場競爭中已然迷失了文化底線。

在跨國嘗試中凝聚文化自信

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影視劇要走出去,並建立良好的海外傳播渠道,是當下中國「一帶一路」的大勢所趨,而跨國製作和跨國傳播便是中國電視劇走向世界的一個絕好嘗試。在半個多世紀的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中,曾出現過此類跨國合作的精品,諸如《北京人在紐約》《大地之子》《尊嚴》《北京,我的愛》《林師傅在首爾》等等,這些作品填補了中國電視劇海外傳播的缺口,走出了中國電視劇跨國合作和海外傳播的一條康庄大道。

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要求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不能僅僅滿足於中國電視劇國內的繁榮,更應該使這朵嬌艷的藝術之花在國際舞台上綻放。2018年白玉蘭獎特設「國際傳播獎」,《媳婦的美好時代》與《父母愛情》榮膺獲獎。除此之外,2018年上半年還有兩部電視劇在內容上帶有這種跨國嘗試的影子,一部是《莫斯科行動》,另一部是《歸去來》。

《莫斯科行動》根據1993年發生的「中俄列車大劫案」真實事件,主創團隊遠赴俄羅斯,起用很多俄國演員。全劇歷時四個月,輾轉莫斯科、北京和天津等地,堪稱跨國製作。觀眾在觀賞精彩劇情的同時,還能領略俄羅斯的異國風情。這種跨國嘗試,不僅使觀眾見證了中國力量,增強了中國的文化自信,無疑也為中國電視劇走向世界進行了大膽探索。

《歸去來》雖然在內容上存在一些讓人詬病的地方,但它能夠通過一種跨國視角來完成中國故事的國際講述嘗試,應該獲得肯定。它雖然沒能真實地展現當下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的現實處境,但起碼為以後中國電視劇的跨國製作提供了一種經驗和教訓。中國電視劇走出去,必須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就像劇中美國交警通曉漢語這一細節,便是堅定中國文化自信的一個有力註腳。

總體上看,2018上半年的國產電視劇市場,雖然題材方面有所豐富,部分作品的人文深度和思想內涵也有所提升,然而,國產電視劇的文化品格創作仍然在路上,文化品格應是國產劇的永恆追求,也是今後創作高峰性國產劇的核心內涵和精髓要義。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恰逢中國電視劇誕生60載,期待國產劇能夠緊抓契機,與時代同行,不斷提升文化品格,在「文化立劇、文化興劇和文化強劇」的征程中闊步前行。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18年6月20日4版

《文藝報》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主辦,每周一、三、五出版。創辦於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風采,縱覽文學藝術新潮,讓世界了解中國文藝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文藝報194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報 的精彩文章:

李浩:學書絮語

TAG:文藝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