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6歲男孩哭著跑完3公里,媽媽堅持不抱他,你怎麼看

6歲男孩哭著跑完3公里,媽媽堅持不抱他,你怎麼看

01

上個周末,在上海舉行的歡樂跑活動中,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一同來參加,其中一個一家三口的畫面很有意思,6歲的兒子看起來不太開心。

後來孩子乾脆哭了起來。看到孩子哭著要抱,身邊的父母並沒有心軟。而是喊著加油,鼓勵他繼續跑。

因為大人沒有妥協,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就這樣哭著跑完了3公里。

全程跑完後,男孩癱坐在地上說:「因為我很累,才叫爸爸媽媽抱的。」

媽媽林女士則說,經常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平常在家裡也有做訓練,根據孩子的情況,媽媽認為跑3公里沒什麼問題。當時是因為天氣比較熱,對孩子有些影響。

雖然過程中孩子有點鬧情緒,但還是堅持到最後,領到了獎牌。媽媽說,這是最好的鼓勵和肯定。

林女士的觀點是:

孩子將來的人生道路還很漫長,不能遇到困難就輕易放棄,「沒法堅持的時候,難道就說算了嗎?」

媽媽的教育觀念獲得不少家長的認同,一些媒體報道時還用上「虎媽無犬子」的標籤。

「狼爸虎媽式教育」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爭議,看著評論區的家長說的話,以後的人生還很長,不要輕言放棄,教會孩子堅持,面對困難勇往直前,堅持就是勝利。

我不認同這樣的觀點,我覺得這是家長對孩子的不尊重,你問過他是真的喜歡這樣運動嗎?

你問過他的心裡是否真的想爭第一嗎?

他只有6歲,就要在你給營造的一種緊張激烈的競爭壓力下,不敢有一點的懈怠,必須高度緊張地面對眼前不能「輕言放棄」的活動,我覺得這不利於孩子成長。

02

「狼爸」蕭百佑堅持「用最傳統、最原始的古老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家裡常備藤條和雞毛撣子。

孩子們從小就要背《三字經》、《弟子規》,背不上來就要揍人。不準孩子看電視,不準自由上網,不準隨意開空調。

家裡的許多問題都要經過家長的同意才能行動,不然就要受到棍棒的懲罰。

他說,孩子是民,家長是主;打是一種文化。

在他的藤條和雞毛撣子的暴力威懾下,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北大。

他「把三個孩子打進了北大」,更有甚言:「孩子在上大學之前不需要朋友。」

蕭佰佑認為,教鞭下出人才,孩子在懵懂的階段是需要管教的。 父母走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還多,所以他們懂得為孩子做出正確、理智、有利的決定。

這是打出來的成績,不是孩子發自內心自己想要的成績。

好成績是父母強加給孩子的未來,不是她自己想要的未來。

我們總認為自己為孩子安排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可是總是忽略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孩子心裡真實渴望的也許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一個微笑的表情,一個鼓勵的眼神。

難道家長不是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壓在孩子身上嗎?

將孩子本身的翅膀剪斷,再裝上另外一副鎧甲,看似變得堅強不催,可實際內心的渴求和期望永遠得不到關注。

一旦暴風雨來臨,隨時可能土崩瓦解。

有些事情不是立刻出現結果,但是她們以後的人生之後一定會有影響,或許是十幾年後,或許是幾十年後,終會爆發在你的身上。

03

記得高考那年,同學小夢在高考後,走出高考考場的瞬間就開始放聲大哭。

我們都是歡聲笑語的走出考場,只有她大聲痛哭。

我們安慰她的時候,她哭著說出了痛哭的原因。

小夢覺得自己沒有考好,不能進入父母給她選擇的醫科大學了。雖然小夢喜歡的是經濟學,但父母讓她必須選擇醫科大學,不然人生就沒有出路。

小夢沒有考好,回去父母一定會斥責她。

她是父母的希望,她讓他們失望了。

小夢覺得自己的人生徹底沒有希望了。

我們無論怎麼安慰她,她都不敢回家,她不敢面對自己的父母,不敢回家。

小夢說,小時候如果自己考了班裡第二名,回家就會被父母責罵;當天作業如果不寫完,就不許睡覺;不能和同學一起去逛街,不能和同學一起參加課外活動。

每天的腦海里都是學習、學習,只有考上醫科大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小夢說,她不知道怎麼坐公交車,父母說那是浪費時間,父母會接她放學,免得耽誤放學時間。

她不知道如何處理和同學之間的關係,別人跟她說話的時候,她不知道如何應答。

小夢說她感覺不出來父母的關愛,每天都是責備。

我們都不能理解,一次高考而已,根本決定不了未來的人生。

成績還沒有出來,為什麼否定自己的未來呢?

人生不是只有父母設定的一個未來,還有許多更美好的事情。

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心理學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導師楊鳳池教授說: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個誤區:重智商輕情商,只要孩子學習好,就什麼都好,什麼人情世故都可以不知。

每當事情發生後家長們總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早知道這樣,他哪怕不上重點中學、哪怕考不上大學,只要能快樂就挺好的。

04

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說:不久前,我在教育部親耳聽到,我國一所著名大學對大一新生做過一個調查,發現35個人想自殺。

近些年,有關大學生自殺或心理失常的事例不時見諸報端。

然而,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絕不僅僅是大學期間產生的,它往往是這些孩子在青少年甚至幼年、童年期間接受到的不當的教育造成的。

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絕大多數青少年心理較為健康,但是,仍有16.4%的小學生、14.2%的初中生、14.8%的高中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

「在中國三億四千萬未成年人里,14.2%到16.4%這個比例也是相當驚人的。」孫雲曉說。

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一個成長的空間,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教育才能起作用。

父母身份不是權利的利劍,更不沒有用身份去強迫孩子的權利。我們在孩子面前不是一個仲裁者,而是一個引導者。

我們傾聽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能說,敢說,願意說。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才是尊重和互信的一個關係,那麼孩子就會很少出現叛逆心理。

因為他們會覺得你們願意聽他的理由和解釋。

接受孩子的犯錯,有錯誤不可怕,讓孩子有自己的方法來改錯,然後引導和鼓勵他完成。

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孩子心底的想法,尊重他們自己的理想,不要將自己的理想強加給他們。

願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願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被尊重的理想。

願每個孩子每天都有一個愛的抱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你老師怎麼隨便懷孕,影響我孩子成績!
你喜歡哪種口味的粽子,就是什麼樣的人,感覺好准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