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08期 《丙寅戰史》有關吳佩孚在楊村的記載

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08期 《丙寅戰史》有關吳佩孚在楊村的記載

原標題: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08期 《丙寅戰史》有關吳佩孚在楊村的記載



《丙寅戰史》是一部記述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史料性著作,出版於1926年5月,作者系著名報人劉髯公,是武清楊村人。關於這本書的價值,楊石菴在該書《序言》中作了這樣介紹:「劉子髯公夙主《新天津報》筆政,指陳時事,月旦人物,凡有論列,悉中肯綮。而於是役戰事,尤能獨具眼光,痛是非之日見混淆,知闡明而不容稍緩,乃著《丙寅戰史》一書,庄諧雜陳,雅俗共賞,立意原效稗官,而價值弗殊正史。」

民國12年(1923),曹錕通過賄選的方式被推舉為民國總統,中央權威達到長江以北各省,這是自洪憲以後,一位比較有實力的總統。但由於軍閥割據,中國仍然屬於非統一狀態。當時的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深以不能統一為念,又無法使反對派歸服中央,所以抱定一種主義,要用武力統一中國。一時威望,鎮赫中外。南方的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省,也都派代表來往洛陽,要同吳氏合作,歸順中央政府。」當時,吳佩孚所謂的反對派勢力有三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勢力,佔有廣東地盤;以段祺瑞為首的安福系,佔有浙江地盤;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佔有東三省地盤。


上述三方勢力借「賄選」之名聯合倒直,故引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為應對討直勢力,曹錕下達命令,任命吳佩孚為討逆總司令,王承斌為副總司令。任命彭壽莘為第一路司令,防守榆關,王懷慶為第二路司令,防守冷口,馮玉祥為第三路司令,防守熱河。


吳佩孚接到命令之後,急忙由洛陽出發,先到北京晉謁曹錕,隨後會見了馮玉祥、王承斌等將領以鼓舞士氣,又限令財政總長王克敏十天之內備足糧餉。此時,榆關、熱河戰事吃緊,九門口失守,熱河亦岌岌可危。吳佩孚聞報,一面催促馮玉祥軍馳援,一面自己親自出馬到山海關前線指揮作戰。吳氏親臨戰場,使全軍將士士氣大振,奉軍屢攻不克,死亡人數很多,補充無人,士氣低落。瀋陽城內的車夫與商店夥計,全被拉走補充軍隊,陣線已然動搖。奉軍行將瓦解。此時馮玉祥出發到了承德府,聞聽九門口失守,知道奉軍不易戰敗,加上段琪瑞的使者苦勸馮氏倒戈,並且許以二百萬金票(老頭票)。馮玉祥部下的策士張壁,因在張家口警察廳任內,曾被吳氏派人奪走職位,便懷恨在心,力勸馮氏倒戈,以泄己憤。


馮玉祥早有倒吳之心,只是因為沒有機會。此時遇到這種情況,又想起河南督理先前被吳氏奪去,一時利心衝動,答應段祺瑞派來的使者,準備即日倒戈。1924年10月23日,直系第三路司令馮玉祥、第二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備司令孫岳等人,聯名發出呼籲和平的通電,並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曹錕的統治。第二天,馮玉祥等人在北京北苑舉行會議,決定組建中華民國國民軍,推馮玉祥為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胡、孫二人分任副總司令兼第二、第三軍軍長。「北京政變」後,吳佩孚把前線指揮權交給援軍總司令張福來,親率其嫡系第三師、第二十六師各一部,約七八千人,於10月25日乘車回援北京。26日,吳佩孚命令部隊開往楊村一線布防,他期望齊燮元、孫傳芳的部隊沿津浦鐵路北上,李濟臣、蕭耀南的軍隊由京漢鐵路增援。28日,由平泉、冷口入關的奉軍張宗昌部攻佔灤州,截斷了榆關直軍的退路以及榆關與天津之間的交通線,直軍紛紛潰退。31日,奉軍佔領了榆關和秦皇島,直軍主力喪失殆盡。從10月31日到11月2日,馮軍先後攻佔了楊村和北倉,並俘虜了北上援吳的魯軍旅長潘鴻鈞。吳佩孚見大勢已去,率殘部2000人由楊村逃往天津,之後率領殘部逃往塘沽,緊接著由塘沽登艦南逃。

關於吳佩孚在楊村的這段史實,劉髯公作了完整記錄,並配發了一些社評和讀者的來信,為我們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原始資料。


「且說吳佩孚回到天津,發了幾個通電各處請兵。當時山東來了潘鴻鈞一旅,同二十六師的程旅,一直開往楊村備戰。齊燮元回電即刻發兵,山東督理鄭士琦,致吳親筆手書一封,述說擁護出兵之意。不料書信才到,鄭氏即命德州乾庄駐防軍隊,拆斷津浦鐵路,阻止江蘇援軍。不準吳佩孚南下經過。吳氏聞報,知大勢已去,恨怨鄭士琦反覆小人一番。此時馮玉祥同胡景翼的軍隊,均到楊村,戰數小時,潘旅長被俘,程旅潰散,同時奉軍已破冷口,進攻灤州。併到秦皇島,勢如破竹,山海關前線直軍,大半均成俘虜。其他軍隊,冒險逃往河南者不少,均入陝軍改編。不在話下。且說吳佩孚,孤處天津新車站,進退無路,總部人員星散,平日一群參議顧問食客等,均已潛逃。只余少年兵數百人。衛隊一團,及親隨幾個人等。光景非常慘淡,吳氏本擬自投馮軍營中,親數馮氏罪狀,一死而已,後經親隨苦勸,才變計劃。當時請吳暫入租界居住者甚多,吳氏嘆口氣道:大丈夫做事,死則死矣,逃租界住洋樓,禍國殃民,非我吳氏所為,諸君不必相勸。後又有人建議,暫由海道出亡,以後見機行事。吳氏意似活動,此時段祺瑞曾派田中玉持段氏親筆函件謁吳,吳允接見,田中玉遞上段氏信件。只見書中云:『子玉老弟如晤,我弟志固不凡,惜與潮流違背,今大勢已去,望即他往。徐圖恢復。前途有望,書不盡言。』吳氏閱後,不禁悲感交集,含淚對田中玉說道,煩勞回稟合肥,佩孚即刻由海道出亡,部下皆系多年故舊,不忍零落他方,請合肥取編,以免四散。若能和平統一,佩孚之願也。顧問合肥起居珍重。田中玉回見段合肥時,吳佩孚遂同親隨數人,乘專車一列,開往塘沽。臨行時一股衛隊少年學兵,苦苦哀求,原同巡帥出亡,死生與共。大家痛哭不止。吳氏也落下淚來。後來無法,才准衛隊一同上船。此為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三日事也。到塘沽後,改乘海圻軍艦,向長江放洋,隨行官兵共約二千餘人。」


楊村人記楊村事兒,《丙寅戰史》具有雙重史料價值,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原載2018年4月10日《天津日報.武清資訊》:署名:侯福志

武清萬事通搜集整理,轉載請帶上武清萬事通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清萬事通 的精彩文章:

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07期 明朝武清縣治何以從舊縣遷至城關?

TAG:武清萬事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