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臣建議會試應該擇優錄取,乾隆大怒:你要是江浙人必治你重罪

大臣建議會試應該擇優錄取,乾隆大怒:你要是江浙人必治你重罪

封建社會,科舉考試是平民入仕為官的唯一途徑,千百年來,科舉考試被認為是天下讀書人最公平的競爭方式。不過,這個公平並不絕對。下面就以清代的會試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理論上來講,在會試中考中貢士的人已經取得了進士的身份,之所以還要舉行殿試,主要是給這些考生們分出個三六九等,即區分一、二、三甲名次。有清一代共有26391人會試中第,平均每科錄取人數236人。有意思的是,會試中被錄取的貢士並不是從所有考生中擇優錄取的,這也是筆者所說不公平的原因。既然不能擇優錄取就會有失公正性,那麼清朝歷代皇帝為何要一直奉行不移呢?

清代會試的錄取名額是按地區分配的,對於那些文化發達、讀書風氣濃厚的南方省份來說,這無疑降低了當地讀書人成為官員的可能性。而按地區分配的原則,也並不是直接按照人口來分配,而是「酌定省份大小,人才多寡,欽定中額」。

這裡所謂的人才多寡,從清朝狀元的省份分布情況就不難看出,清代一共有114位狀元,江蘇佔49人,浙江20人,這兩個省加在一起已近超過全國的60%,而河南、陝西、四川這些也算大省的省份,則僅僅出過一位狀元。由此可見,如果不是實行各省分配名額的制度,各省通過會試的人數必然會十分懸殊。

其實,早在出台這種按省分配名額制度的時候,就曾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那些只顧埋頭讀書而不抬頭看路的文臣,常常不顧這個制度的政治意義,而一味地強調開科取士要憑真才學,而不該計較他的出生籍貫。

可是,作為皇帝,首先要講的就是政治路線。如果照著絕對公平的路線來走,那麼全國大半官員都會變成江浙人,而有些偏遠的省份甚至幾年都出不了一個進士。皇帝擔心的是,這種狀況意味著來自少數省份的官員可能會把持朝政,甚至結黨營私,產生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官員利益集團。

對於那些進士很少的省份來講,皇權的影響力將大為下降,原因很簡單,因為全省的讀書人幾年都不能考中一個進士,那麼勢必會認為朝廷的科舉制度形同虛設,久而久之,也就會對朝廷產生逆反心理。如此一來,當地的官吏以及民眾就會與皇權缺少溝通,進而產生不滿或是離心離德。

如果是這樣,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對於王朝統治殊為不利。乾隆皇帝尤其重視這個問題,他甚至下旨嚴重警告臣下不要擅自上奏按成績來錄取貢士,一定要貫徹執行既定的方針。可是就有人不聽,一位雲南籍官員偏偏頂風作案,建議乾隆帝摒棄這種思路。乾隆大怒說:「看你是雲南人的份上,不計較你提出這種荒唐的建議,如果你是江浙人的話,那就非得嚴懲你不可了。」

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這種按省分配到額制度確實比較科學,科舉考試,目的並不是為了保證最好的考生一定要考上,而只是要設置一個吸納讀書人的通道,來保證天下士子都忠心耿耿地團結在朝廷周圍。要是讓某些省總也沒人考上,那這些沒有官員的省份但對朝廷的忠誠就會出現問題。

實際上,在明朝洪武十三年的會試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當年會試錄取的52人清一色是南方人,而主考官也是南方人,這就引起了北方舉子們的強烈不滿,實事求是地說,這一科錄取的人全都是憑著真本事,其間更無人作弊。

但朱元璋最終還是將主考官處以死刑,並重新指定了62名北方人中第。對於清朝皇帝來說,洪武十三年發生的這件事就是血的教訓,因此要想絕對公平地錄取會試考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無法實現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袁世凱兄弟姐妹八人,可關係卻很糟糕,有的互不來往有的反目成仇
崇禎微服出宮,寫了一個字問測字先生,結果是:當今皇上性命不保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