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別讓保健品推銷員比你更懂你的父母

別讓保健品推銷員比你更懂你的父母

妻子買保健品買到家裡沒錢吃飯,買到要用扁擔挑上樓,吃得丈夫鬍子頭髮都掉光。如果不是新聞報道,我們可能又要吐槽一句「劇情好浮誇」。在重慶,不到50歲的吳梅從半年前開始陷入保健品旋渦,讓家庭蒙上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陰影。

老年人沉迷於買保健品,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時不時還以極端方式登上社會版頭條,讓人唏噓:青島一位60歲老人花10萬元購買保健品後被坑,留下遺書在海邊自殺身亡;重慶一大媽為了買保健品,耗盡老兩口節儉一輩子省下的30多萬積蓄,導致老伴重病無錢醫治,女兒急得要跳樓……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那些因為「劇情」、細節、損失錢財、釀成後果不具有「爆點」而沒被報道的案例,還不知有多少。輕則失財,重則喪命,將保健品(包括醫療器械)推銷,比作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傳銷」,可謂恰當。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知道老人熱衷買保健品的心態:害怕生病,認為花錢買健康值得——也有點閑錢。心理空虛寂寞,渴望得到認同與關愛,而子女們不是太忙,就是沒有共同話題,不能給予心靈慰藉。我們也知道促銷員的套路:先花式打「免費」旗號,免費講座、免費領獎品、免費旅遊,吸引節儉意識強的老人參與,而後對老人各種噓寒問暖、體貼入微,讓老人不買都不好意思。最後,即便發現上當受騙,老人們也缺乏維權的意識和能力。

但是,除非家有買保健品買到魔怔的老人,否則我們還是很難體會這些家庭的痛苦與絕望,頂多在看到這類新聞時,留下一兩句「騙子可惡,老人可憐」這類無關痛癢的評論。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了一些更重要的問題。

去年,澎湃新聞曾報道浙江大學心理學退休教授黃勤,沉迷買保健品19年,先後花費了40餘萬元。按理說,這是一個剖析老年人沉迷買保健品的典型案例,因為它至少說明,學歷高、經濟寬裕、家庭和睦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有可能落入陷阱。反過來說,那些各方面不如黃勤的老人更容易成為受害者,更應當引起警惕。可是,對此新聞,很多人表達的是「心理學教授還上當,還要19年才看破,呵呵」類的挖苦諷刺言論。

得承認,總有人揣著莫名的優越感,對老年人抱有種種偏見,卻很難或不屑於嘗試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人對生命與健康的渴望、對死亡的恐懼,本就是本能與共通的,尤其是在身體機能變差的老年,這種心理會變得尤為強烈,這是不分學歷、身份、階層的。換句話說,在懂老人這點上,保健品促銷員比你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他們對老年人心態的洞察,以及採取的「低姿態」,拉近了他們與老人的距離,讓老人不知不覺打消了戒備心理,逐漸建立信任,這是保健品騙局屢屢成功的心理基礎。等心理上的信任變成情感上的依賴,再想拉老人回頭就難了。

還有,我們總是批評老人做得不對,卻很少耐心教教他們怎麼做才對。比如,熟稔上網的你,可以輕鬆獲得保健品騙局的新聞和防範信息,可以隨手轉發或直接告訴父母與熟悉的老人;你少打局遊戲,花點心思找找商家忽悠中的漏洞,或去聽一場保健品講座,想想「反制」辦法;為父母訂閱正規的醫療保健報刊雜誌,讓他們掌握正確的保健知識。最簡單的,你多打一個電話,父母就能少接一個騙子的電話。你多回一次家,父母就少一分孤獨。你多帶父母去做次體檢,他們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不必憂心忡忡。你給他們買份保險,也能減輕點他們的精神負擔。只有讓他們掌握了正確的,才能對錯誤的脫敏。你可以做的,真的很多。

我們不吝於表達對保健品市場亂象的憤慨,呼籲監管部門更有作為,這固然沒錯。但光「堵」和「禁」還不夠,心理上理解老人,與方法上的引導,同樣重要。當然,這不僅需要子女個體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誰都有老去的一天,也都有可能落入騙子的陷阱。只有先在心理上消除焦慮與恐懼,掌握正確的養生保健之道,血拚保健品的鬧劇,才有可能隨風而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風暴中心的華誼兄弟需警惕「商譽風險」
科研人員發現新型光合作用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