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蝶變鳳城:從「清遠經驗」到「農綜改樣本」

蝶變鳳城:從「清遠經驗」到「農綜改樣本」

峽口春帆,飛霞煙雨。在清遠市清城區白廟村北面,有一處清遠氮肥廠舊址,改革開放初期,這裡曾催生出影響全國的「清遠經驗」。

不遠處的北江靜靜流淌,不緊不慢,像是在講述著一段段改革故事——

40年前,面對國營工業企業效益低下、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清遠人解放思想,敢於實踐,率先在全國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探索出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清遠經驗」。

改革從來不會一帆風順。面對阻力,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勛同志大力肯定和支持清遠的改革探索,並赴清遠實地調研,「清遠經驗」最終由「地方糧票」變身「全國糧票」。

作為後發地區,清遠不甘於人後,在扶貧開發、農村綜合改革等領域持續發力,創造出「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農綜改樣本」等鮮活經驗,演繹「清遠經驗」的不同續集。

改革開放40年,同時也是「鳳城」清遠蝶變的40年。

毗鄰珠三角是清遠的獨特優勢,廣清一體化讓清遠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未來清遠要實現改革振興,仍需不忘初心、接續奮鬥。

南方日報記者 王聰 魏金鋒

窮則思變

破解舊工業管理體制「緊箍咒」

夏日的午後,飛來峽兩岸青峰繞翠。

如今,昔日的清遠氮肥廠只剩下一片廢墟。然而,重拾那段改革歷史,創新的勇氣和精神,依然撲面而來。

上個世紀70年代,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工業管理較為落後,企業普遍存在吃「大鍋飯」的現象,特別是縣級國營工業企業,虧損幾乎是「家常便飯」,成為困擾企業的「頭疼病」。1977年,清遠全縣不僅沒有完成國家下達的利潤計劃,反而虧損了30多萬元,有的企業甚至要向地方財政借錢發工資。

「當時真的是窮怕了!企業連年虧損,心裡老有『打敗仗』的感覺,滋味難受。」年過七旬的原清遠氮肥廠廠長王昌浩對當年的情形記憶猶新,「當時大家都吃『大鍋飯』,企業沒有自主權,職工缺乏積極性,怎麼能不虧損?」

轉機終於出現。1978年,借全國開展關於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東風」,處於困境中的清遠氮肥廠也召開討論大會,試圖解開「死結」,找到出路。

「經過幾場大討論,大家都覺得不搞獎勵是沒有出路的。」王昌浩說,當時廠里決定拿出5萬元來搞「記分計獎」。這項制度規定產量、工藝指標、安全生產等指標與獎金掛鉤,分1.2元、1元、0.8元三個標準等級進行核算,並最終發放到個人。「這個大膽的想法效果立竿見影,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的生產積極性,『上班打瞌睡、下班生如虎』的現象也消失了。」

實際上,「記分計獎」就是「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雛形。「改革當時在廠內部是一致通過的,後來遭到縣有關部門反對,我們差點被扣上『私分國家財產』的帽子。」原清遠氮肥廠生產調度員陳賓士回憶說,幸好得到了縣領導的支持才得以實施。

在清遠氮肥廠「記分計獎」的基礎上,1978年10月,清遠開始推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試點,成效明顯,其中,氮肥廠10月前13天還虧損3.2萬多元,試行僅17天後,月終就實現盈利3.5萬多元。在嘗到「甜頭」後,清遠很快在全縣17個國營工業企業中全面推廣「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當年清遠縣第四季度實現的利潤,相當於前三個季度利潤總和的1.3倍,超額10%完成了原來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利潤計劃。」原清遠縣委書記陳國生曾回憶說。

今年63歲的金少峰曾在清遠氮肥廠工作多年。「之前我每月的工資是41塊錢,實行獎勵之後,每月還能拿到30多塊錢獎金。」金少峰笑著說,「工資實現『二級跳』,接近副科。」

「企業雖然盈利了,但頭上的『緊箍圈』還沒解開。」王昌浩說,「企業自主權受到多個部門限制,『婆婆』太多。」對於企業缺乏自主權和靈活性,當時廣東的一名國營工業企業負責人作了個形象的比喻:「企業好比『籠中鳥』,想飛也飛不了。」可見當年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審度時宜,慮定而動。

據原清遠縣經委主任蘇開介紹,1978年冬至1979年4月,清遠縣對縣級機構重疊、多頭領導的工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撤銷各工業局,由縣經委直接管理國營工業企業,並相應擴大企業的經營管理許可權。

改革要快馬加鞭。1980年,清遠試行利潤包干、超額分成的經濟責任制,由縣經委直接對縣財政實行利潤包干,企業則對縣經委實行利潤包干,開創國營工業企業承包的先河。為避免包干基數年年加碼,出現「高指標」現象,從1981年起,清遠實行「利潤包干、逐年遞增、超額分成、一定三年」的「遞增包干」制度。

「一包就靈,一定就活」,「遞增包干」實行第一年,清遠全縣實現盈利920萬元。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為何能夠發揮如此大的效力?「實際上是通過擴大企業自主權,進一步處理好國家、企業和職工三者的關係,兼顧了三者的利益和國家得『大頭』的原則。」蘇開說,如此一來,便同時調動了縣、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

蘇開認為,實踐證明,「清遠經驗」是縣級工業管理體制改革邁出的第一步,對衝破舊框框的桎梏以及對國營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清遠經驗』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的精神在今天仍具有借鑒意義,值得傳承和學習。」

平復爭議

習仲勛大力支持推廣「清遠經驗」

走進清遠氮肥廠原址的一座廠房內,牆壁上一塊字跡斑駁的黑板引人駐足。在這塊黑板上,依稀可以看到當年「記分計獎」的痕迹。「習仲勛老書記當時來氮肥廠調研,就是在這棟樓里開會。」站在氮肥廠原址內,王昌浩陷入回憶。

新事物的發展,必然會受到舊事物的阻撓。當年,作為新生事物,「清遠經驗」曾遭受質疑和反對。「多虧了習仲勛老書記的大力肯定和支持,『清遠經驗』才得以推廣。」原清遠縣委副書記、洲心公社黨委書記趙伯傑說。

趙伯傑說:「起初清遠推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是悄悄進行的。」直到1979年初,韶關地區革委會才從財會報表中發現,清遠縣是當年全區唯一增產增盈的縣,便立刻派工作組來清遠調查,並向省里遞交了報告。自此,清遠「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的做法呈現在世人面前。

一石激起千層浪。

由於「清遠經驗」觸動了沿用多年的計劃、財政、商業、外貿等體制,在當時引起了很大震動。「倒春寒」很快來臨,1979年5月,省財政、勞動部門聯合發文,叫停清遠的「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理由是沒有文件依據,並且提成比例偏大、上繳國家財政相對減少等,清遠改革的阻力越來越大。」趙伯傑回憶說。

彼時,「解放思想」的春風早已吹遍全國各地。1979年8月,廣東省委、省革委會在廣州召開全省工業交通增產節約工作會議,在分組討論會上,韶關代表和省財政、勞動、銀行等部門的代表,圍繞肯定還是否定「清遠經驗」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雙方你來我往,各抒己見。

根據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習仲勛傳(下卷)》一書記載,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全程參與了討論,在聽取了各方意見後,習仲勛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清遠經驗」。他認為「清遠經驗」是衝破舊體制的一種嘗試,並指出,「清遠經驗」說明,要把企業搞活,必須擴大企業自主權,必須落實按勞分配政策。

會後,為推廣和總結「清遠經驗」,習仲勛率相關部門負責人到清遠實地考察,並在緊接著召開的地委會議上,再次肯定了「清遠經驗」。在習仲勛的大力支持下,截至1980年3月,在全省2010戶地方國營企業中,有將近1000戶企業推廣了「清遠經驗」。

然而,「清遠經驗」的推廣並非自此一帆風順。

由於受舊框框束縛太久,一些人的思想轉變較為緩慢。1980年6月,全省工業交通增產節約、增收節支工作會議召開,與會者又掀起了對「清遠經驗」的爭論。根據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習仲勛主政廣東》一書記載,面對爭議,習仲勛又一次對「清遠經驗」表示支持。「清遠經驗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土生土長的,大家熟悉,學起來容易。不要老是『牆裡開花牆外香』,家裡也香。」習仲勛說。

與此同時,習仲勛的清遠調研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1980年夏天,在一個炎熱的上午,習仲勛來到清遠氮肥廠調研。他不僅到車間實地視察,還與廠里中層以上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工人代表進行座談。

作為工程技術人員代表,王昌浩參加了當年的座談會。「我向習仲勛老書記作了工作彙報,內容是工廠的技術創新。」王昌浩回憶說,習仲勛老書記對氮肥廠的做法給予肯定,還讓氮肥廠的幹部們總結經驗,向全國推廣。

習仲勛肯定支持「清遠經驗」,為清遠廣大幹部群眾服下一顆「定心丸」。

打鐵需趁熱。1980年7月29日,省委、省政府正式發文批轉清遠縣關於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和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的情況報告,指出「清遠經驗」是一種大膽的、可貴的嘗試,決定在全省範圍內加以推廣,進一步掃清「清遠經驗」推廣的阻礙。

對於「清遠經驗」的推廣,習仲勛做了大量且細緻的工作。「習仲勛老書記思想很解放,重視調查研究,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樂意傾聽廣大幹部群眾的意見。」趙伯傑說。

來自廣東的「清遠經驗」很快引起中央的注意,1981年,國務院發文,要求全國各地推廣「清遠經驗」,搞好縣(市)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到1981年底,全國有363個縣和小城市學習「清遠經驗」。

至此,「清遠經驗」這張「地方糧票」變身「全國糧票」。

體外造血

扶貧與經濟開發並駕齊驅

走進清遠市高新區,四處高樓林立、樹木鬱鬱蔥蔥。「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這裡已今非昔比。」今年82歲的廣東嘉博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齊福感嘆道。2003年,當他的公司落戶清遠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清遠市高新區前身)時,這裡還是一片片農田、荒地。

滄海桑田,歷史流變。1988年,清遠建市,開啟了另一段新征程。

從縣升格為地級市,「小馬力拖大船」,清遠顯得有些「先天不足」。雖然與廣州相距不足百公里,但清遠卻曾是全國最有名的石灰岩貧困地區之一,上個世紀90年代初,清遠甚至曾被稱為廣東經濟的「寒極」。

窮則思變。面對發展困境,清遠人經過實踐後認定,必須對外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脫貧。「既然外資將貧窮地區視作『畏途』,我們何不反其道行之,打一打『扶貧牌』?」清遠人善用逆向思維。

如何解凍「寒極」?清遠的做法是「體外造血」。1991年,經省政府批准,清遠「打開山門迎客」,選址在經濟環境良好、交通便利的百嘉村,建立全國首個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當時,試驗區實行優惠的土地、利稅返還等政策,招攬國內外企業前來投資興業。

被試驗區的優惠政策和發展前景所吸引,當時最早平整出的100萬平方米土地,很快就被各路商賈爭購一空。與香港合資的「華麗玻化磚廠」、與新加坡合資的「精密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相繼落戶試驗區。

「辦好扶貧試驗區,探索致富新路子。」據《清遠年鑒》記載,1992年6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來清遠視察,肯定扶貧試驗區的做法。同年11月,國務院批准清遠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列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序列。

在長期的探索中,清遠不斷開闢扶貧開發新路子。2008年,清遠的扶貧「規划到戶、責任到人」經驗走出清遠,成為廣東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的發源地。2016年以來,清遠共實現9.8萬貧困人口預脫貧,占現行標準貧困人口73.7%。

扶貧與經濟開發並駕齊驅,為後來清遠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的逐步轉型埋下「伏筆」。2015年,昔日的試驗區升級為粵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高新區。

清遠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朱波見證了清遠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的巨變。1996年,他任清遠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財務處處長。「清遠高新區的創新發展之路,是清遠市30年改革發展的縮影,也為扶貧開發的『清遠經驗』作了最好的詮釋。」朱波說。

與此同時,隨著廣清一體化的持續推進,一批批拉動力強、科技含量高、就業人數多的項目落戶清遠。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位於清遠市清城區的廣清產業園累計簽約入園項目166個,累計動工企業62個,金髮科技、歐派家居、富強汽配等累計26個企業試投產。

「我們在清遠的項目一期僅用了6個月就投產,創下金髮科技全球項目從打樁到投產的最快速度!」金髮科技集團董事長袁志敏說。作為廣清產業園最早入駐的企業之一,歐派家居董事長姚良松說,位於清遠的集成家居生產基地是該公司在全國最大的基地。

長隆集團也來「搶灘」。位於清遠清城區的長隆世界森林綜合體,總投資達300億元,建成後預計年產值超百億元,據估算,該項目將帶動綜合經濟效益超過千億元,創造5萬個就業崗位,帶動相關產業就業達20萬人。「這裡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生態,我看好清遠未來的發展!」廣東長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志剛此前接受採訪時說。

廣清一體化使得清遠進一步融入珠三角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清遠市委黨校副校長黃榮茂認為,清遠要總結改革經驗,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努力拓展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鄉村振興

農村綜合改革激發內生活力

清遠連山縣永和鎮蒙洞村近年來喜事不斷。

此前,蒙洞村由於環境髒亂差,外地姑娘對此望而卻步,村中適齡男青年的婚娶成了「老大難」。2013年,經過農村綜合改革,蒙洞村的環境、產業、文化生活換新貌,近年來已有幾十名大齡單身男青年娶妻成家。

蒙洞村的喜事是清遠「農綜改」的成效體現。此前,無論是「體外造血」的扶貧經濟開發方式,還是「雙到」扶貧幫扶,實質上都是外部力量的介入。「路遙知馬力」,想要實現鄉村振興發展,最終還是要靠內生動力。

「農村的組織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落後,導致清遠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不足。」清遠市委農辦主任魯小鵬回憶說,實際上,這是清遠市委、市政府通過為期大半年的調研找出的「癥結」。

核心問題找到了,該如何破題?

「當然要靠改革!當年調研結束後,清遠『農綜改』脈絡很快就被理清。」魯小鵬說,從2012年開始,根據難點痛點,清遠陸續推出「基層黨建、村民自治、公共服務」三個重心下移,以及「農村土地、涉農資金、涉農服務平台」三個整合等舉措。

黨支部下移到村小組、成立由鄉賢和骨幹組成的村民理事會、服務送到「家門口」……「三個重心下移」既符合治理現代化要求,又尊重傳統宗族關係,堅持從農民主體出發,清遠鄉村治理體系得以重塑。

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神經末梢」被激活,清遠農村治理煥然一新。例如,清遠英德市西牛鎮禾灣村曾有20多年上訪經歷,村裡田地荒蕪日久,但在2013年「農綜改」後,矛盾被化解在村一級,僅用了1年時間,西牛鎮就實現「零上訪」。

隨著清遠農村治理體系的改革,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也在發生變革。

「清遠地處粵北山區,此前土地零碎化問題突出,少的地方分成幾塊,多的地方甚至達到二三十塊,根本沒辦法創造規模效益。」魯小鵬說,為此,「農綜改」開始後,清遠根據農村集體「三資」基本集中在村民小組的情況,在村民小組建立健全經濟合作社,以管理和經營農村集體資產,為土地等資源整合「鋪路搭橋」。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清遠全市55%的經濟合作社完成了耕地整合,實現土地「多塊變少塊,小塊變大塊」。

「土地不再被丟荒,村裡回鄉創業的青年也一年比一年多。」清遠市連山縣豐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肖霞說。2014年,在珠三角打工的肖霞回到家鄉清遠連山縣太保鎮石寨村,發展農村生態種養業,如今她的公司已實現年產值270多萬元。她還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現代化經營形式,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成為村裡的致富「領頭雁」。

「人心齊了,事就好辦了!」清遠英德市石牯塘鎮葉屋村村民理事會理事長葉時通說,「村裡的道路綠化、文化驛站、農家樂大棚、農耕路……村民們都自發參與籌建。」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清遠將生態公益林補償、種糧直補等普惠性資金由村集體統籌整合,實現「集小錢辦大事」,摒棄過去「九龍治水」「撒胡椒面」等低效率方式。

「清遠改革經驗具有全國意義,具有歷史意義。」2017年8月,受農業部委託,農村改革試驗專家評估組前來清遠開展「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總結驗收,「點贊」清遠農村改革探索和成效。其實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31號文」《關於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方案》,其中就吸收了清遠探索村民自治的一些經驗做法。

省委黨校副教授陳曉運認為,「農綜改」為清遠美麗鄉村的建設打下良好基礎。「如今,清遠每年至少投入1.5億元創建美麗鄉村,通過公共財政引領撬動,對群眾有激勵作用。」

「現在村民最關心的是如何將鄉村建設得更好,有越來越多的村莊主動申報創建美麗鄉村!」清遠市委農辦副主任賀國斌說。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清遠全市創建美麗鄉村1752個,農村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鄉村振興,清遠已經在路上。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

40年間篳路藍縷,既體現了清遠改革開放的艱苦探索,也明晰了這座城市未來的發展路徑和方向。新的歷史起點孕育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不忘初心、重整行裝再出發,在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中贏得先機、取得優勢?這是時代留給清遠的課題。

親歷者說

原清遠縣委副書記、洲心公社黨委書記趙伯傑:

企業沒有自主權就無法生存

1979年,趙伯傑時任清遠縣委副書記、洲心公社黨委書記,他是當年「清遠經驗」出世及推廣歷史的親歷者,並且是習仲勛赴清遠調研的見證者之一。日前,年過八旬的趙伯傑在清遠家中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

「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借鑒了「洲心經驗」

南方日報:1978年,清遠是如何探索出推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這條路子的?

趙伯傑:清遠縣原來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縣原國營工業企業只有17家,共有職工6000多人,企業利潤曾一度在走「下坡路」,從1966年的利潤203萬元到1977年虧損30多萬元,當時有些工廠連發工資都很困難。

在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後,清遠縣委經過深入清遠各個廠調查研究後,發現存在不少問題。當時有些同志提出,可以借鑒洲心公社1962年推行田間管理責任制的「洲心經驗」,用「超產獎勵」的辦法提高工人積極性,後來縣委決定先在氮肥廠等4個廠開展試點。結果很讓人驚喜,從1978年10月開始到年底,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這4個廠的改變很大,總利潤比未實行之前9個月還多35%。

南方日報:當時,清遠還率先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由縣經委統管。改革之後,縣經委的職責、企業的自主權有了哪些變化?

趙伯傑:企業沒有自主權,就沒辦法生存。當年,在「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全面鋪開後,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管理上跟不上改革的需要,機構層次多、管得多,而要解決問題時卻無人負責,加上企業對這些問題反映強烈,因此必須改革管理體制。為此,清遠縣委研究撤銷局一級行政管理機構,並精簡人員。

改革後,清遠縣經委行政職能向服務、協調、管理的方向轉變,對人、財、物、產、供、銷實行統一管理。企業自主權也得到相應擴大,主要包括企業對清遠縣經委下派的任務負全責、超計劃利潤由企業跟清遠縣經委分成,以及有權支配和使用固定資產、擇優錄用員工、進行人員調整、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自由賞罰等。

習仲勛深入工廠一線調研

南方日報:1980年,時任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曾專門到清遠調研「清遠經驗」,您是否還記得當時的具體場景?

趙伯傑:至今仍記憶猶新。1980年7月5日,習仲勛老書記率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再次來到清遠調研,連著住了3天。他深入工廠一線,實地視察了氮肥廠、水泥廠等企業,觀看生產過程,與幹部職工進行交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要求,還到一些用「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建成的職工宿舍參觀,最後則花了半天的時間,到洲心公社了解「五定一獎」的生產責任制。習仲勛老書記平易近人、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習仲勛老書記在深入工廠調研的過程中,看到在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後,各個工廠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非常高興,熱情讚揚清遠的同志勇於實踐、大膽創新。他說,「清遠經驗」闖出了一條改革經濟體制的路子,確實把企業搞活了,方向是對頭的,今後一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動機器,使這一經驗不斷完善提高,各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地支持這個新生事物,以促進本身的工作。這些講話內容在《習仲勛主政廣東》等書里都有記載。可以說,沒有習仲勛老書記的決心和魄力,就沒有後來「清遠經驗」的廣泛推廣。

大事記

2015年

國務院批複,同意清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定名為清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14年

4月,清遠成為中央農辦農村改革試驗聯繫點;11月,清遠被農業部等13部委列為全國第二批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

2013年

廣州市政府和清遠市政府共同簽署共建廣州(清遠)產業園框架協議,打造全省新型合作共建示範產業園

2012年

清遠印發《清遠關於完善村級基層組織建設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的意見(試行)》,啟動農村綜合改革

2003年

清遠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與清遠生態工業園實現整合,成立清遠高新區

1991年

省政府批准設立廣東省清遠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

1988年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地級)和清遠市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縣級)

1982年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廣東省清遠縣試行由縣經委統一領導全縣工業的經濟活動,幾年來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1981年

國務院發文,要求各地「繼續推廣廣東省清遠縣的經驗,搞好縣(市)工業管理體制改革」

1980年

7月5日,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再赴清遠調研,總結推廣「清遠經驗」;7月29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發文,在全省大力推廣「清遠經驗」

1979年

清遠實施工業交通管理體制改革,撤銷局一級工業管理機構,由縣經委履行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職權

1978年

清遠縣首先在縣氮肥廠、化工廠、農機廠、水泥廠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試行一周後,4家廠均實現扭虧為盈。接著,清遠在17家地方國營工廠全面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世界盃上的「父子兵」 綠茵場上的「溫情畫」
日本大阪發生6.1級地震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