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吹不黑 協作機器人到底有幾把刷子?

不吹不黑 協作機器人到底有幾把刷子?

目前,無論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還是製造業中的巨頭,機器換人的序幕都已拉開,工業機器人正在引領企業邁向自動化、智能化的新高度。

其中,人機協作作為一種新型的工作模式,正在逐步改變著製造業企業對轉型升級的認知,協作機器人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

資本青睞協作機器人成新寵

6月4日,鎂伽機器人宣布已完成千萬級美元的A輪融資,據了解,本輪資金主要用在供應鏈的進一步夯實,新產品研發和市場渠道推廣上。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鎂伽機器人的第三輪融資。2016年6月,剛成立不久公司即獲得了500萬元種子輪融資;2017年10月獲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無獨有偶,6月11日消息,爾智機器人宣布完成3000萬A輪融資,公司董事長溫中蒙表示,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協作機器人的量產與推廣以及細分領域應用場景的摸索與落地。

近兩年來,國內協作機器人企業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

新松、大族電機、遨博、達明、鎂伽、麥荷、格力、揚天科技、智昌、節卡、珞石、艾利特等紛紛加入卡位戰。據起點機器人網不完全統計,麥荷機器人、揚天科技、節卡、珞石、艾利特至少獲得了一輪以上的融資。

資本的不斷加碼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某一行業的熱度,協作機器人由於其安全、易用、成本低等特性開始被應用端企業廣泛接受。

協作機器人好在哪兒?

人類對機器人最初的概念來源於上世紀2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其科幻小說中的提及,近一個世紀以來,行業內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究越來越深入。

通過在應用場景中不斷地試錯改進,人機協作已漸漸成為了工業機器人發展的新形態,把人的智能與機器的高效率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作業。

同時,傳統工業機器人在應用中的弊端也比較明顯,佔地面積大、安裝難度大、需要圍欄分割出獨立的工作空間、對安裝操作人員的專業程度要求高等,都是在使用過程中要面臨的難題,而協作機器人的出現則使這些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安全可靠:在人機協作的環境中,機器人被安排與操作人員一起完成高精度、高速度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機器人需要感知到人的存在並做出相應動作避免對人造成傷害。此時,協作機器人獨有的關節力矩感測器就發揮出其作用了,當機器人識別出運動過程中一個異常扭矩增加值,便會自動停下來。

簡單易用:為了保證機器人工作時的重複定位精度,在安裝傳統工業機器人時,需要根據其生產特點對機器人進行特定的配置和編程,而協作機器人在大部分場合是可以開箱即用的,普通工人經過一定的訓練也可以完成許多部署工作。

麥荷機器人董事長張明星認為:「協作機器人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人機交互以及人機融合方面,是未來能夠陪伴在我們身邊協助工作或提升生活品質的高級智能機器人的起步產品。」

協作機器人or傳統工業機器人?

然而,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在保證了安全可靠、簡單易用的同時,協作機器人的一些不足之處也暴露了出來。

張明星董事長就當下協作機器人的一些短板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協作機器人的劣勢主要是發展時間較短,在運行速度、精度、負載能力等方面還需要較大地提升。」

歐姆龍Robot PJ統轄部部長丁卓表示:「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場合是比較安全的,正是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其速度與重量必須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因此,在精度以及穩定性方面,傳統工業機器人會更勝一籌。此外,協作機器人負載普遍比較小,而價格比六軸機器人稍微貴一些,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規模使用。但不可否認,協作機器人在編程和與人交互的友好性上優勢明顯。

鎂伽機器人CMO喬志新認為:「協作機器人是工業機器人的分支,嚴格上來說還是工業機器人,兩者在當前階段的形態,最主要區別在應用場景上,協作機器人更體現與人協作的特點,加上應用場景的不同,由此帶來技術上的一些差異,協作機器人體積、負載都比較小,速度慢。但具體優劣勢還要結合具體應用場景而言,才更有價值一些,泛泛而談,貶低傳統工業機器人或者協作機器人,都有脫離實際浮於表面的嫌疑。」

有部分業內人士則認為,協作機器人最終將會變成一個過渡的概念,隨著技術的更迭,未來,所有的機器人都應該具備在安全的環境下協助人類一同工作的特性。

在協作機器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優勢互補還是相互替代這一問題上,丁卓部長認為:「技術的融合才是大勢所趨,很難講誰能夠完全替代誰,彼此之間規避自身和對方的一些缺點,把技術融合在一起是未來的方向,並不存在互相完全替代。」

喬志新喬總則從應用場景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優勢互補是一定的,替代不一定,畢竟諾大的工業領域還有太多行業、太多場景沒有被覆蓋到,一大片藍海市場,不必局限於替代。」

「就鎂伽自身來說,我們基於自主研發的底層模塊,構建了一套適用於不同應用場景的、全新的協作機器人,鎂伽提供的不僅僅是機器人,而是行業解決方案。」喬總如是說。

目前的協作機器人,大多以輕量型為主,「我認為協作機器人與傳統的小六軸工業機器人在未來的3至5年內有相互融合的趨勢,協作機器人在保留自身優勢的同時,在運行速度、精度、可靠性等方面將向傳統工業機器人看齊,而傳統小六軸工業機器人也會加入更多的協作能力。相信未來協作機器人的出貨量將會遠遠超過傳統工業機器人!」張明星董事長說道。

提供適用於不同應用場景的產品,甚至打造開放的系統平台已成為了這個行業的共識。

據了解,麥荷機器人打造了一個與蘋果iPhone生態相似的開發平台「Buddy 6F」,該系統將會針對社會開源,並廣泛吸納專業工程師獲機器人愛好者成為應用的開發者,共同開發「Buddy 6F」的工夾具應用。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麥荷機器人實現了工夾具應用與機器人本體的即插即用,其中包含大量的技術突破,為業界首創。

小結

實踐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協作機器人或工業機器人並不存在對立的優劣之分,製造業企業對機器人的選取也完全取決於實際場景中的需要,應用決定了產品的價值和適用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起點機器人網 的精彩文章:

TAG:起點機器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