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項羽不在關中稱王,是為衣錦還鄉,還是另有所圖

項羽不在關中稱王,是為衣錦還鄉,還是另有所圖

公元前206年,項羽進入咸陽後,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徹底覆滅了大秦王朝。這時志得意滿的項羽迎來了一位獻策者,這位獻策者提出「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即以關中平原為根基,效仿舊秦故事,扼守函谷,虎瞰關東,掃平天下。然而這個在獻策者看來十分完美的方案被項羽淡淡的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就給否決了,於是這位自尊心受到傷害的獻策者發了個經典的牢騷「楚人沐猴而冠」,然後……他就被烹了。

項羽當初放棄關中地利、東歸彭城建都的作法,千百年來一直被詬病為「目光短淺,缺乏遠志」,並且認為是他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敗給了劉邦的重要原因。然而項羽不肯在關中稱王,真的只是為了衣錦還鄉而已嗎?

實際上,獻策者的方案對於彼時的項羽來說,只是一個「聽起來似乎很美」的方案,實際上毫無可行性。

首先,秦楚世仇。從楚懷王客死秦國起,到白起破楚國都郢,燒楚王夷陵,而後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語,秦楚之仇已歷百年,根本不是一時一世可以化解,而且項羽的祖父項燕、叔父項梁皆死於秦人之手。所以,對於項羽來說,秦國既有數百年的國讎,又有殺害他兩位至親的家恨。

因此,從巨鹿之戰到新安坑俘,再到殺子嬰、燒秦宮,超過四十萬秦軍將士以及更多的秦國百姓死在項羽與他率領的楚軍刀下。這使得舊秦遺民對項羽恨之入骨,作為殺盡他們父兄的大仇人,項羽在秦國故地沒有任何可能得到秦人擁戴。

其次,軍心思歸。按《史記》記載,鴻門宴前「項羽兵四十萬」,但這四十萬軍隊是各國聯軍,項羽只是他們的盟主,而非君主。此時項羽麾下的嫡系部隊,只是以起兵時八千江東子弟為核心的五萬楚軍,也就是由楚懷王分派北上救趙的軍隊。正是這些將士在巨鹿之戰九戰九捷,摧毀了秦軍最精銳的二十萬長城軍團,並懾服幾十萬諸侯聯軍,奠定了項羽的霸王之業,是他賴以爭霸天下的根本。

這支跟隨項羽征戰經年的軍隊雖然戰力精良,冠絕天下,但滅秦成功後,對於那些九死一生的將士們來說——回家,這必然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因此,項羽即使是再得軍心的主帥,此時也不能不顧及麾下將士的意願。如果項羽拋棄自己在楚地的根本,選擇作為客軍以關中平原為根基,必大傷這些將士之心,恐怕那時項羽還沒遇到民變,就先要面臨兵變了。

因此,項羽若只是貪圖關中險塞,迷信所謂的「得關中者得天下」,就等於背叛了自己的根本,這樣一方面會失去自己麾下將士的軍心,另一方面又難以得到舊秦百姓的支持,更不論驅使關中民力以為己用,絕對是得不償失。

所以,那個活在自己想像中的獻策者不考慮項羽的實際情況,這種無法實現的策略被否定就罵他人「沐猴而冠」,被烹殺也只能說他自作自受了。

如果說上述兩個原因讓項羽放棄稱王關中,那麼分封天下,東歸彭城的項羽就真的只想當個霸王嗎?

《史記》中記載項羽與劉邦都曾見過秦始皇出遊,也都發過感慨。然而劉邦那句「大丈夫當如此也」更多的是一種羨慕,說過就完了,如果不是秦末動亂,一個沛縣無賴劉邦估計當的也挺美;但是一個認為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也」的項羽卻絕不會願意只做個霸王。

但此時項羽雖是天下戰力最強的勢力,可要是和眾多新舊諸侯的整體實力相比,自然仍處於劣勢。因此,為了實現自己由霸王向帝王的轉變,項羽實行了一系列的計劃。

一、取膏腴之地

項羽分封天下之後,將「彭梁九郡」劃為自己直轄的西楚國。這九郡中除了他起家的江東故地和中原的南陽郡外,還包括了淮南淮北,河南東部大片地區,即所謂「彭梁淮泗之地」。這一地區從戰國時代起,數百年來都是商業繁榮,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域,號稱「天下之中」,是當時天下最膏腴之所。

戰國時魏、齊、楚三國持續數百年爭霸,就是爭這一地區的所有權;差點令齊國滅國的「五國伐齊」,也是因齊湣王吞滅宋國後,欲獨佔此地之利,才令天下各國人人自危;而執掌秦國朝政大權四十年的秦相魏冉,更是一直竭力東進,爭奪這一地區,作為自己的私人屬地「陶邑」。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在連年征戰,四方受敵之際,還能長期集結幾十萬精銳大軍,就足以說明了彭梁之地的人力、物力之充足,絕不遜於關中平原的舊秦故地。

因此,項羽借滅秦之功分割天下之際,就取這一片豐饒之地來建立自己的西楚王國,實際是要為日後的發展打好經濟基礎。

二、蓄攻取之勢

除了收取膏腴之地外,項羽實際也在積蓄自己將來攻取天下之勢。

首先,雖然較之佔據地利優勢的關中平原,彭梁地區確實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卻極為適合軍隊的快速集結和機動。對一向自恃所部戰力天下無敵的項羽來說,這裡是他最喜歡也是最能發揮其優勢的戰場。這點從項羽北征齊地時,劉邦率領五十六萬諸侯聯軍,一路長驅直入攻陷彭城,卻被項羽千里回師的三萬精兵殺得一潰千里就可以看出。

其次,項羽在分封是還將南陽郡劃入自己直轄範圍,這個表面上看南陽郡是遊離於彭梁地區之外的突出部,但項羽佔領這裡既可以向西北,過武關,進軍關中;又可以與大本營彭城配合,左右兩路出兵進軍中原,可以說是威懾中原和關中的一塊戰略要地。

第三,從項羽分封圖上可以看出,除了項羽的西楚與劉邦的漢之外,地盤最大的就是九江和臨江了,這實際也是項羽為爭天下進行的布局。

九江王英布是較早歸附項梁的義軍領袖,巨鹿之戰曾作為項羽的先鋒,是項羽陣營中最善戰的將領。項羽分封時將英布封在九江,不但地盤大,且靠近西楚,顯然項羽是把英布作為日後重要的側翼與盟友。

臨江王共敖是楚懷王的柱國,柱國是楚國官職,是最高武官,握有兵權。共敖是項羽分封諸王中唯一一位楚系,項羽封共敖為王,既孤立懷王,又為自己增加一位盟友,還能從東面威脅劉邦的漢地,可謂一舉三得。

另外夾在九江和臨江之間的衡山王是英布的老丈人吳芮,也可以看作是項羽一系。這樣一來西楚、九江、臨江、衡山四王都是楚系,而且四者相加,基本就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地盤。這可以說是項羽為自己將來北征天下建立的大後方與盟友群。

三、設驅虎之計

項羽放棄稱王關中,不是不重視關中,而是將關中作為誘餌,行驅虎吞狼之計。

在分封時秦國關中之地被項羽一分為三,封給了章邯等三降將,而關中百姓視章邯等三降將為秦奸,對其恨之入骨,如此一來關中彷彿是幼兒守著一座寶山。「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句話項羽也許不在意,但並不代表其他諸侯不在意,然而關東諸侯多與秦人有仇,且章邯雖敗於項羽,但仍是秦末名將,一旦北方諸侯西進爭奪關中,很容易陷於其中,短時間難以脫身。這樣就給了項羽充足的時間恢復楚國實力,然後從容北上爭霸天下。

雖然項羽的計劃很好,但在實施時卻出現了問題。

其一,項羽的西楚國中江東地區的經濟卻遠遠落後於中原,「彭梁九郡」雖然是膏腴之地,但因為秦末戰亂受到很大破壞,經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恢復,一時無法給予項羽足夠的後勤支持。

其二,項羽封英布為王后,依然視其為部下,沒有很好的進行籠絡,使英布棄項投劉,讓原本計劃中最重要的盟友成為了威脅自己後方的最大的敵人。

其三,先有劉邦的「約法三章」盡收秦民之心,後有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盡佔三秦之地,使得項羽想要為之攪亂天下的誘餌卻成為了漢軍穩定的大後方。

如此一來,項羽在爭霸天下時先手盡失,在之後的楚漢戰爭中前期雖能屢勝漢軍,但卻越戰越弱,最終自刎於烏江也就不足為奇了。

史海漫談

夏天的冰淇淋里也有

歷史的味道

感謝關注,敬請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漫談 的精彩文章:

TAG:史海漫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