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又見小麥黃 作者:溫暖

又見小麥黃 作者:溫暖

又見小麥黃

作者:溫暖

芒種

 空

洛天依 

00:00/04:13

前幾天,在同學群里,看同學拍了幾張家鄉的照片微黃中帶著綠意的小麥已經長高,宛如待閱的部隊,齊刷刷的站在田野,路邊,籽粒飽滿的招搖著。看著畫面,家的感覺撲面而來,兒時的記憶,蜂擁而至……

「田間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壠黃」,五月是麥收的季節,進了五月,田野就想一幅油畫,一天一個樣兒,在烈日的恩賜下,由綠向黃渲染。

麥子將熟的時候,幾家人會聯合起來平整打麥場。通常會選擇一個雨後的天氣。如久不下雨,就得從四眼井裡抽一大簸咚水拉到地,在原來的舊打麥場上把石子,雜草清理乾淨,潑上水,用拖拉機來回碾壓,直到場地變得平整,結實,這打麥場就算收拾好了。

在陽光的照射下,沒過幾天,小麥就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黃。人們就開始收割了。

前一天晚上就得把要用的工具準備出來,用磨刀石把鐮刀磨快,把塵封一年的鐵叉,木杴,麻繩,簸萁等工具拿出來,拖拉機加滿油。第二天天微亮,簡單吃點早飯,放車上工具,灌上一大塑料桶開水,坐上車,一路顛簸著向地里出發。

到了地,把拖拉機停在道邊閑田裡,拿工具到地頭,從塄邊開始,人們便熱火朝天的幹起來。

割的最快的走在最前面,以三行麥子為一趟,貓著腰,揮舞著鐮刀。左手一把抓住小麥桿兒,右手順勢一揮鐮刀,小麥便從桿兒下端齊齊割斷,順手放在腳下。隔幾步遠便是一捧,整整齊齊的排過。我通常也不甘示弱的跟在大人後面……一大塊地里,只聽見「刷刷刷」的割麥聲音。

走兩個來回,太陽便高高的掛起來。腰也酸了,直起身,對著塑料桶喝兩口水,戴上草帽,繼續貓腰丈量土地……

到了中午,一畝多地的小麥就不剩多少,這時,路上三三兩兩多了好多送飯的(中午天氣熱,有的地離家很遠,家裡便會專門留個送飯的),幹活少的用擔長挑幾個鐵盒飯桶,如地里幹活的人多,就會挑個籮頭,一頭裝著過了水的餄餎,一頭裝著半鍋燴菜,鍋周圍放著幾個碗。筷子,勺子都在籮頭裡。

到了地,找個樹蔭,便開始吃飯。挑上餄餎,澆上點菜,便狼吞虎咽吃起來。餓了的飯菜是最香的,一碗餄餎勝過了佳肴……

火辣辣的太陽當空照著,大中午是鮮少有人幹活的。在樹蔭下,墊幾蓬麥秸,往下一躺,背枕著地,面朝著天,一下子就進去了睡鄉。

一會起來,天氣尚熱,又開始揮鐮苦幹,早上還有點濕氣發皮的麥稈經過一中午的暴晒變得乾脆易折。等小麥全部整齊的鋪到地上,就已經是半下午了。

把割倒的小麥掐出一股通道,拖拉機就可以來到地里了,如要經過別人的地就得把別人的地頭割開可供車通過的一溜,免得糾紛。

車在地中間停住,就裝車了,一開始是不分前後左右的,往車斗里扔就行,等裝平了斗,就得認真碼了。麥穗沿著同一個方向碼好,一層層的加高,等高過一人時,車上就得站個人,接住下面人兩隻手極力遞高的麥穗,在車上剁起來,車不時的朝前發動,好讓掐麥的人就近遞到車上,麥穗越剁越高,最後得把麥穗朝上扔,等實在剁不下了,就開始封了頂。下面的人用一根粗麻繩,折成對等,往車斗後面的鐵鉤上一掛,然後左邊的繩子往右扔,右邊的繩子往左扔,在高高的麥垛上打個十字,前面兩個人拽住繩子的兩端,一二三,一起使勁,把麥垛緊緊的勒住,不留一點空隙,然後把繩子前端在斗幫前面的鐵架上打個活結,車就裝好了,用搖把把車撹著,後面跟個人,就向就近的打麥場開去。

到了麥場,卸下小麥,打麥的人很多,等上一家打完了,再把自家的麥穗攤開,均勻的挑成個圓,就發動著拖拉機,開上麥場轉圈碾壓。旁邊的人不時用叉來回挑著。等壓半個小時後再停下車來把麥穗仔細的翻一遍,把里圈的挑在外圈。等麥粒和麥稈徹底分離,變成了麥秸,就算打好了。

父親把麥秸一叉叉仔仔細細的在場邊堆起來,母親用掃帚把挑了麥秸的小麥掃成一堆,等弄利索了,父親就用木杴試試風向,然後開始揚麥。正如《陳秉正的手》裡面所講,家家有個好木杴,善於揚麥的人把夾雜著少許麥秸,麥皮的麥子迎風輕輕一送,麥子便垂直落下,其他的雜物被風吹在一邊。不一會,一堆乾淨的,新鮮的,發胖的麥粒便在地上堆成了一個山包。

晚風輕輕的刮著,我們小孩張著編織袋,大人疲憊的臉上帶著笑意,用木杴,簸萁把打好的糧食裝入口袋,系好口繩,挨個擺在一起……

忙了一天,天色暗下來,把一袋袋麥子裝上車,收好工具,累壞了的人們也爬上了車,坐在袋裝的小麥上。負重的拖拉機不再顛簸,緩慢的,快樂的踏上了回家的路……

收小麥很快,又叫搶收,全家老少都上陣,用奶奶說話說,搶收的時候小姐都得下綉樓。有時,兩三家組個團,互相幫助,東家割了去西家,姨姨舅舅齊上陣,基本一個禮拜就結束了。

打到家的小麥還得翻曬。在馬路上,操場上,到處都是新鮮的麥粒。曬小麥的時候得用攤谷耪不時的來回攤攤。

五月的天,小孩的臉,說變就變。曬麥的時候總有個人是不敢午睡的。有時,不知從哪邊就會壓過一片黑雲,於是,全家人趕緊出動,掠麥,掃麥,裝袋,大家比特種兵還迅速。等把糧食裝好,轉移到安全地帶,才鬆口氣……

四分街的操場是打麥,曬麥的好地方。離門口不遠的地,好多人都會在操場上打麥,麥秸堆的比山還高,連成長長的一片,就成了我們孩子們的樂園。我們在上面蹦,跳,翻跟頭,玩的不亦樂乎。不知哪個小孩把涼鞋掉麥秸里,其他的孩子都幫著找,反而更找不見了。夜幕降臨,仍看見手裡拿著手電筒的家長一邊罵著孩子,一邊在麥秸堆里翻找……

時光荏苒,拖拉機早已退出來歷史舞台。在五月里,人們不再揮舞著鐮刀,汗流如雨,只消拿著口袋跟在收割機後面即可。孩子們也不會去地里幫忙,每天玩著手機,沒有了「粒粒皆辛苦」的體驗。

如今,身在他鄉,好幾年都不曾去地幹活,可我仍懷念過去的歲月,勞動是我們的磨腳石,田野是我們的遊樂場,讓我苦過,累過,更多的是收穫過……

2018年6月8日

作者簡介:

溫暖,原名龐晉霞,澤州縣大陽鎮人,後在長治謀生,喜歡在文字中編撰自己的喜怒哀樂,喜歡記錄光陰的故事……歲月不老,初心不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栆都詩社 的精彩文章:

TAG:栆都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