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寓言探秘

莊子寓言探秘

繼老子之後將道家學說進一步推向高峰的代表人物莊子,是一位善用寓言來比喻和表達其哲學思想的大師。在他和其弟子共同完成的《莊子》一書中,我們可以逐篇讀到許多精闢的寓言,這些寓言想像豐富,情趣高雅浪漫而又含義深刻,它不愧為古代文化遺產中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莊子》一書中,每一個寓言都有著莊子的深刻用意。比如開篇《逍遙遊》中關於北冥鯤鵬的寓言,就有兩層用意。其一是借鯤鵬與斥鵝、學鳩、蟪蛄等鳥蟲相比,說明「雖有小大之辨」而實際並無差別,從道的觀點來看,萬物都是齊同的,「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其二是借這則寓言說明,儘管鯤鵬能擊水三千,飛行九萬,看起來似乎自由,但實際上還要有待「風力」和翅膀。所以並不完全自由。故莊子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其深層的含意是,一個人只有從自己的形骸和知慮的限制中解脫出來,達到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境界,才能真正獲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追求超越外界的自由,達到逍遙自在的極樂境界,就需要恪守中道,以便達到全生與保身的目的。而如何才能做到全生與保身呢?莊子在「人間世」中寫了一個匠石與櫟社樹的寓言。其大意是匠石見到一棵櫟社樹而不砍伐,原因是這棵櫟社樹雖然長得「其大蔽數千年」,然而卻無所可用,「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而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莊子以此寓言說明,這櫟社樹是因為無用,才能保生長壽,不然早被砍伐了,所以這種無用之用才是大用。在《山木》篇中,莊子又講了一個寓言故事:大意是說他與弟子從山中出來到一故人家,故人家要殺雁來招待莊子。故人的兒子問殺會叫的那隻雁還是不叫的那隻雁,其父回答殺不叫的那隻雁,莊子的弟子於是問:「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

在這則寓言里,莊子說明,為了全生保身,即不能表現得有用。又不能表現得完全無用,所以才要「處於材與不材之間」。

全生保身是道家學說的一個重要內容。莊子所舉寓言例子無疑已完滿解釋這個問題。在另一則人們熟知的「庖丁解牛」的寓言中,莊子通過庖丁熟練運用刀技解牛的故事,闡述了「依乎天理」、「因其困然」的養生處世原則。而在秦失哭吊老聃之死的故事中,莊子又通過秦失之口,講述了「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的養生觀。同時表明了道家對待生與死的達觀態度。在《至樂》篇中,莊子還通過與髑髏對話的寓言,對生與死的情理作了表述。其大意是:莊子在去楚的路上見一空髑髏,他即敲著髑髏問:「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鋮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那髑髏在莊子的夢中回答他說:「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莊子欲要使司命復他原形返人間,誰知那骷髏蹙眉說:「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莊子通過骷髏之口,說明死並不是值得可怕的事,也不像生人所想像的那麼痛苦憂傷。實際上,莊子寓言的含義,就是認為生與死都是自然的變化而已。「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變化為神奇,神奇變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知北游》)正因為對生死看得達觀,故而莊子在妻子死時,「方箕踞鼓盆而歌。」當惠子對此表示不理解時,他又解釋說:「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即參透生死,故而提倡順應自然。一切皆應由天道支配,《大宗師》篇中,莊子還寫了一則「相濡以沫」的寓言,「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則寓言的本義,是說君子處世的態度,即與其「相濡以沫」的親密,不如相忘於江湖而更為自由。在莊子看來,人應當把一切得失毀譽都看破,並用「齊物體道」的辦法或「坐忘」「心齋」兩種體道方式來修身養性。所以莊子在《大宗師》中還借孔子與子貢的對話闡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連人道修身養性的本身動機都要忘卻,人才能進入真正超然完美的逍遙自由境界。

莊子書中的寓言(包括一些神話式的幻想故事)其它還有很多,比如「螳臂擋車」、「匠石運斤」、「東施效顰」等等,都是膾炙人口十分有名的寓言。這些寓言原本的含義儘管都是莊子為表明道家學說而作的比喻,但其寓言故事實際所包含的內容及意義遠超過了它的本義。所以,《莊子》一書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對於文學藝術所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顯著。我們從魏晉以來的詩人作家,如阮籍、嵇康、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等人的身上,無不都可看到莊子思想所留下的深深烙印。

約出生於戰國中期的莊子,其生活的年代由於正逢亂世,莊子便選擇了隱遁的人生之路。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楚威王聽說莊子賢而有才,曾派使者帶著千金之物去請莊子當相國,誰知莊子笑著對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綉,以人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莊子既對黑暗社會有這樣的深刻認識,所以他年輕時除做了一段短暫的管漆園的小吏之外,後來就選擇了隱遁的生活方式,而這種隱遁生活是很貧窮的,最窮困時,他甚至還向監河侯借過糧並受到過戲弄,就連見魏王時都穿的是補丁衣服和破爛草鞋,但莊子仍能樂天知命,安貧樂道,一輩子都敝屣功名,淡泊利祿,可見莊子的為人生活與其所著的學說思想一樣,也真正達到了逍遙自由的完美統一。

當然,莊子不當官不受名利誘惑而一心只追求逍遙自由的處世態度,在我們今天看來,或許有其消極的一面,然而,他能順應自然的人生觀念及其學說中蘊含的種種哲理智慧,卻給我們後人已留下了一份永久都受益無窮的寶貴啟迪。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容共享 的精彩文章:

TAG:大容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