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如何讓校外培訓真正「退燒」?

如何讓校外培訓真正「退燒」?

前不久,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啟動後,各地高度重視,全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向社會公布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方案。一份沉甸甸的階段性成績單曬出:截至5月23日,已摸排校外培訓機構128418所,已整改培訓機構12251所。其中,整改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機構2822所,占存在此類問題機構總數的28.08%;整改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類培訓「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機構1241所,占存在此類問題機構總數的16.74%。

呂玉剛表示:「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依然任務艱巨,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校外培訓熱還沒有真正『退燒』,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系統治理。」

多方高壓治理下的校外培訓機構情況如何?專項治理工作還存在哪些問題或困難?如何讓校外培訓真正「退燒」?中國教育報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地毯式排查治理 不留死角

「越是好學校,競爭越激烈,不少校外機構就利用了家長們的這種恐慌心理。」南昌一所小學一年級學生家長劉森明告訴中國教育報記者,校外培訓機構還是「挺有市場的」。

「中午管飯,下午放學後還幫忙輔導作業,主要是孩子在家做作業專註力不集中。」劉森明強調他的出發點不是「搶跑」,而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知道家長對孩子的威信度有限。」

搶跑、託管、提優、補差,家長的需求、恐慌與培訓機構混雜、交融,催生出一個龐大的市場。

2008年南昌市合法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是89所,到2018年,南昌市共有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660所,辦學內容涉及學科、藝術、體育、營地、科普、職業技能等領域。

3月1日晚,南昌市教育局治理教育亂收費辦公室現場整治了一所冒名搞小升初考試的校外培訓機構,打響了新學期重拳整治校外培訓機構的「第一槍」。

排查摸底、全面整治、督促檢查,重點整治六類校外培訓亂象。目前,南昌市各縣(區)都成立了組織機構,制定了《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實施方案》並開展治理。

660所校外培訓機構,合法的校外培訓機構203所,無證機構319所,工商註冊超範圍經營的138所。

「『綜合治理』和『專項整治』相結合。」南昌市教育局局長謝為民告訴記者,6月到12月,南昌市通過組建聯合執法隊伍,將重點針對「無證無照」、超經營範圍、違規跨區域設點、居民小區「作坊式」培訓機構、跨學期或跨年收費等進行地毯式摸排,確保排查治理不留死角,並及時有效處置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問題。

每年「希望杯」全國數學邀請賽初賽時,南昌賽區的各考點總是人頭攢動,而今年,家長帶孩子趕到考點時卻發現,考試取消了。

教育部等四部門《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出台後,南昌從2018年開始,義務教育學校起始年級採取電腦派位分班,嚴禁以各種名目舉辦實驗班、特色班等,減少學生因擇校和分班盲目參加校外培訓活動。

5月底,南昌還通報三起違規招生和有償補課問題,其中,南昌五中違規開展招生測試,校長被約談。

南昌市教育局社管處鄭環宇告訴記者:「南昌市將進一步斬斷校外培訓機構與中小學校招生的聯繫。嚴格執行關於招生入學的各項規定,對逾矩行為一律從重處理。」

像南昌一樣,各地均在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摸排整改工作。

滬傳數學培訓機構是在湖南長沙市的一家教育諮詢公司,2017年,該公司開始從事中小學課程培訓業務,多次組織「小升初」選拔性考試,並以「保錄班」、上岸名單誘騙學生,收取高額費用。了解有關信息後,長沙市天心區政府組織教育、工商、公安、消防及當地街道負責人聯合進行了調查處置,責令滬傳數學培訓機構停業整頓,清退其違規收取的學生培訓費、小升初選拔考試報名費10萬元,並對其虛假宣傳行為處以5萬元罰款。

記者從長沙市教育局獲悉,今年長沙市將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無證辦學和違規辦學專項治理,重點查處無證辦學行為和民辦學校違規招生、違規教學、違規收費等行為。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重大違規行為、引發重大負面事件、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無證辦學機構和民辦學校,將列入違規失信「黑名單」,並分別採取關停取締和削減招生計劃、停止招生直至吊銷辦學許可證等行政處罰。

北京市在5月份完成了各區中小學生參加學科類校外培訓情況填報;年底前,市教委將進行集中整改,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校外培訓機構立即停辦整改。

近日,呼和浩特市開展了對全市9個旗縣區、1個開發區校外培訓機構的專項治理,累計摸排校外培訓機構616所,發現問題培訓機構275所,下一步將集中進行整治。

成都市教育局在責成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對所在區域「學而思」培訓機構9個教學點違規辦學行為進行整治之後,又對外公布該市近千所非營利性的文化教育類民辦培訓機構名單及電子地圖,對存在年檢問題或已經停辦的機構清晰標註。這一名單的公布,更讓一些缺乏相關資質和不符合辦學條件的民辦培訓機構無處遁形。

「監管是希望他們健康發展」

「無論什麼機構,只要存在違規辦學行為,都必須整改。」成都市教育局政策法規處(行政審批處)處長曾晶在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成都被譽為僅次於京滬穗的『培訓第四城』,但民辦培訓機構良莠不齊,違規辦學的現象仍然存在。所以,規範和引導是我們的必修課。」

長沙市教育局民辦教育處處長劉凱希表示,長沙今年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整改,重點將糾正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主要指語文、數學等)出現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

成都市教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四川省民辦培訓學校共2600所,成都市民辦培訓學校共858所,約佔全省的33%。而這個數據,還只包含了在教育部門進行註冊登記的機構。

「成都的民辦培訓機構體量大,且類型發展日趨綜合化。」曾晶談到,目前在成都的培訓機構中,除了類似學而思、新東方等外來的機構外,還有很多類似於藝博、戴氏教育、丹秋名師堂、望子成龍等本土發育的機構,規模都比較大,且類型發展日趨綜合化。從地域分布看,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區和成都的二圈層城市。

曾晶介紹,2016年底,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相關文件,對民辦教育機構監管提出明確要求,並把建立教育綜合執法機制和清理整頓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納入區(市)縣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目標。

成都市教育局在近期召開的民辦學校和民辦培訓機構集體約談會上強調,民辦學校自主招生不是自由招生,民辦學校(機構)生存發展必須守住底線:一是法律法規的底線,二是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底線。

而在長沙,劉凱希表示,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的班次、內容、招生對象、上課時間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審核備案並向社會公布。另外,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堅決查處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並依法追究有關學校、培訓機構和相關人員責任。

「監管不是要讓他們覺得辦學維艱,而是更希望他們健康發展。」曾晶說,監管的同時,成都市教育局也積極扶持民辦教育機構,例如在教師培訓方面,已經將民辦機構教師同時納入,讓他們參與到整個教育系統的教學活動中來,了解當前教育教學的新舉措,而不是孤立辦學。

調研發現,許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培訓機構或參與民間賽事時,更多的是一種從眾的心理,對相應機構的資質或者相應賽事的舉辦情況並不清楚。「這其實是家長與教育行政部門間的『最後一公里』沒有打通,下一步我們將公布一些民間賽事的具體情況。」曾晶說。

目前,成都正在搭建民辦學校日常監管平台和信息披露平台,通過前者,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對民辦教育機構實現科學動態監管;而通過後者,家長可以查詢到民辦教育機構的辦學資質、辦學規模、師資情況、信用等級等信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今年針對民辦教育機構的年檢從過去「合格」「不合格」評價結果,轉變為了等級制的評定,分為優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4個等級。相應結果會同步進入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成都市政府企業信用平台以及民政部門的年檢系統內,如果年檢不合格,相應的一系列登記和審核都將受到影響。

據了解,今年9月1日後,按照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的規定,所有培訓機構都要事先獲得教育或人社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再到登記機關進行法人登記。

如為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則到民政部門或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構登記;如為營利性民辦學校,則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成都市也將儘快出台文件具體規範民辦培訓機構的辦學行為,並出台民辦培訓機構分類定級標準。

疏堵結合家校社真正融合

「這學期,孩子在學校參加了教輔中心的課餘輔導,家長不用掏一分錢,孩子學習進步很快,還學會了吹笛子,哪裡用得著上校外輔導班啊。」南昌市豫章中學學生熊祖平的父親說。

「有償補課為何屢禁不止?群眾對有償補課反映強烈,但對課餘輔導又有著現實的需求,尤其是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尚不充分的當下,我們應該正視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如果政府不直面問題、有所作為,客觀上就是把學生和家長推向了補課市場這一邊。」謝為民說。

明確了疏堵結合的工作思路,南昌市教輔中心應運而生。教輔中心實行兩級運作,由南昌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牽頭組建市本級教輔中心,在全市直屬28所學校分別設立教輔分中心。每年,南昌市財政撥出1000萬元專項經費給予保障,參與教輔的教師按每節課50元給付勞務,並在評先、推優和晉級等方面予以同等優先考慮。

學生能通過線上雲平台、線下面授等多種渠道與名師溝通,還提供小提琴、足球、3D列印等興趣課程。

截至去年年底,教輔雲平台學生註冊6.42萬人、教師4400餘人,開展網上答疑互動13萬餘條,開展雙休日面授6.78萬個課時、活動課程5500餘節。

孩子在南昌師範附屬小學教育集團讀小學時參加了學校的籃球興趣小組,從事教育行業的朱任輝還是給孩子報了個課外的籃球興趣班。

小學期間,基本上沒什麼課後作業。考慮到孩子的數學不太好,他們給孩子買了不少練習口算的輔導資料。

朱任輝為孩子要不要補課的事也掙扎過很長一段時間,在家校互動的過程中,心態有了轉變。朱任輝的孩子現在在一所民辦學校讀初一,每天能在22點半之前上床睡覺。

「『劇場效應』帶來家長的焦慮,而這種焦慮又加劇校外增負,家長與孩子在這種競爭中苦不堪言。要解決這個頑疾,必須要家校社真正融合,形成系統的結構性的聯動。」南師附小校長易艷丹認為,一方面政府要堅決取締違規的校外補習班,取消各種違反成長規律的競賽和擇校考試,另一方面學校利用家長課堂、家長學校、家校互動等多種形式引導家長轉變心態,去功利化,認識知行意協同發展的重要性,認清終身學習的必要性,同時推行科學多元的評價機制,回歸整體發展之路,讓孩子有足夠的睡眠時間,有充足的運動和閱讀時間,這樣才能讓大眾有更多「減負」的獲得感。

此外,南昌還積極探索課後「三點半」服務模式以政府購買服務或委託第三方等形式,在校內課後提供多樣化興趣活動等形式。加強德育教育,開拓研學旅行、實踐基地、興趣小組等渠道,加強家校合作,加強社區共建,形成學校、社會、家庭閉環結構。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21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浙江蘭溪探索「聯村教師」新模式
肖建忠:井岡山下扛起希望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