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按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收穫人民滿意

按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收穫人民滿意

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先後作出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莊嚴承諾,正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信念和決心。但我們也要防止簡單化地理解人民滿意,把它不分場合、不設條件地使用或作為衡量具體工作的標準,以至於把好好的「經」念歪,造成不良後果。

比如,有的地方本著「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思想,把最好的中學迅速擴建成了近萬人的「超級中學」,人為地造成「一頭獨大」;有的地方把升學率作為衡量「人民滿意不滿意」的唯一指標,高考上線人數減少,地方「父母官」就心急如焚,又是約談重點高中的校長又是向全縣人民公開道歉;有的地方一方面不斷增加教育投入,新教學樓、新校園拔地而起,另一方面卻在拖欠、剋扣教師工資,視師資流失而不顧,等等。

在筆者看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我們發展教育事業的一個最終目標,是我們的「教育大同夢」。但如果把它當做具體工作的衡量標準,就很難把握。一方面,教育工作的專業性、複雜性,使得涉及某個教育項目、某項教育政策,很難簡單用「人民滿意不滿意」去衡量。另一方面,「人民」具有高度抽象性,是一個集合概念。教育工作以「人民滿意不滿意」為標準操作上有難度。比如,人民今天滿意,明天還會滿意嗎?人民今天滿意、明天也滿意的,當然要抓緊辦、努力辦——但如果人民今天滿意、明天很可能不滿意或者人民今天不理解但明天會很滿意,要不要辦?再比如,一些社會群眾對某項教育工作需求很強烈,算不算「人民」的呼聲?滿足這一批社會群眾的教育訴求,會不會給另外的社會群眾留下隱患或造成損害?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教育訴求出現對立時要不要辦、先辦哪一個?某項教育政策和措施惠及當地絕大多數人的同時,怎樣保障其餘少數人的權利並設置救濟的渠道?等等。

所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還是要回歸到是否符合教育規律、有沒有按教育規律辦事這個根本標準與要求上來,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去落實。只有始終對教育規律保持敬畏之心,嚴格按教育規律辦事,才能做到態度上不草率、行動中不偏向,確保每一項教育決策與行動的質量與效益,一步一步朝著「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個偉大「教育夢」邁進。

運用教育規律需要我們研究和認識教育規律。教育事業的發展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和制約,並滿足經濟社會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對這種關係的認知和把握體現了對教育外在規律的認識。此外,把握和遵循教育內在的規律更重要,因為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青少年,而他們的成長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律,教育必須遵循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規律,滿足不同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的需求。同時,為了確保現代學校教育制度和體系的科學運行,還必須研究教育管理規律。由於對教育規律認識和表述以及運用是一種專業化的技能,而且教育規律的表現形式具有層次性、多樣性,要完整而清晰地表述什麼是教育規律並不容易。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視教育規律的存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給予其高度重視。

教育規律無論有怎樣具體多樣的表現,最根本的一點要求是:辦教育要「慢慢來」。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期待教育更多的回饋,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滿足地方重大民生需求、提升投資環境等方面的「即時價值」,並不是基礎教育真正的價值。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價值具有延時顯現和滿足的特點。尊重教育規律,認清「教育的延時效應」,才是教育遠見和教育智慧的體現。

(作者系浙江省義烏市教育研修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21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白菜心」里開出「太陽花」
浙江蘭溪探索「聯村教師」新模式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