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說你想學篆書

聽說你想學篆書

有小夥伴問,我想學篆書,該怎麼入手呢?(公眾號怎麼還不更新!)

那就趁機給大家介紹以下幾個問題:

篆書有哪些分類?

篆書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

有哪些寫篆書的書法家?

學習篆書可以臨什麼帖?

······

· 正· 文· 來· 啦·

從大類上來分

篆書可以被粗略劃為兩類:大篆和小篆

從時間上來說

小篆是由大篆發展而來

大篆

所有保留著古代象形文字特點的都可以被歸納成大篆

比如金文,一種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比如籀文(音zhòu),大名鼎鼎的石鼓文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被稱為「石刻之祖」

由此出現了兩位傑出代表:

散氏盤石鼓文

散氏盤

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早在清乾隆年間就出土於陝西鳳翔,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盤高20.6cm,腹深9.8cm,口徑54.6cm,底徑41.4cm

因為銘文中有「散氏」兩個字而得名,可以理解為是這個家族所用的器物

文字內容講述的是土地轉讓,付給田地的事情

石鼓文

秦代刻石

因為刻石的外形像一個鼓而被稱為「石鼓」

在唐初被發現的,原本一共有十個,每個上面都刻了一首四言詩

因為幾百年來的磨損,有的石鼓上的文字已經磨滅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這兩種文字都是經過鑄造或是鐫刻的

從圖片上就可以看出,審美特徵就在於一個「」字

樸實而厚重

粗狂而穩健

被後世奉為正宗,是學習篆書(大篆)的佳品

那麼後世都有誰學得比較好呢?

不得不提的是這一位

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吳昌碩(1844-1927)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

別號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

(與石頭息息相關)

他的名頭也很多: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

「後海派」代表;

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他的篆書風格就是從石鼓文而來

蒼勁有力

看這裡

還有一位吳姓大牛

吳大澂(1835-1902)

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晚號愙齋。

清代官員、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

還有他:

楊沂孫(1812-1881)

清代書法家

工鐘鼎、石鼓

小篆

與大篆的粗狂豪放相比,小篆就很溫文爾雅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丞相李斯負責推行「書同文,車同軌」

這個「書同文」,同的就是小篆

它把大篆進行了簡化和標準化

創造了統一的書寫方式

有以下幾種留存至今的石碑證明了這種書體的變化

嶧山刻石

現存於山東鄒城市博物館

李斯作為丞相不但有治國之才,還兼職當了書法家

在秦始皇出巡到山東的時候,奉命成文篆字,勒石於嶧山之上

正面刻的都是頌揚秦始皇功績的文字

會稽刻石

也是秦始皇巡行,地點是浙江會稽山

也是萬能李斯所制

從上面這些石碑中可以看到

小篆的線條更加嚴謹

粗細一致

挺拔秀麗

整齊對稱

就好像玉制的筷子

也被成為「玉箸篆」

後人從這些石碑中也參透書法真諦

獲得了篆書能量加持

唐代有位李陽冰,篆書成就最高

清代也有幾位先生打了通關

給後人作了榜樣

三墳記

唐大曆二年(767)所刻

李陽冰

他就是秉承了李斯《嶧山石刻》的筆法

使之更加筋勁,結體更加修長

後人稱為「鐵線描」

就好像鐵絲一樣,也是很生動形象了

發展到了清代

白氏草堂記》局部

鄧石如(1743-1805)

清代篆刻家、書法家

鄧派篆刻創始人

宗法秦李斯、唐李陽冰

吳讓之(1799-1870)

清代篆刻家、書法家

原名廷揚,字熙載,後以字行,改字讓之

取法鄧石如

發展完善了「鄧派」篆刻藝術

趙之謙(1829-1884)

清代篆刻家、書畫家

「海上畫派」先驅人物

將書、印入畫開創「金石畫風」

著有《六朝別字記》、《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

王福庵(1880-1960)

現代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

他的最大成就是用篆書寫就《說文部首》字帖、《說文作篆通假》等書

成為學篆範本

除了以上提到的

還有

宋代:徐鉉、釋夢英

元代:趙孟頫、吾丘衍

明代:吳叡、李東陽、趙宧光

清代:王澍、徐三庚

等等

把大篆和小篆放在一起看

左邊出自周代大盂鼎銘文

右邊出自清代吳讓之《崔子玉座右銘》

二者是同一個字

「人」

簡單來說

大篆比小篆更靠近象形文字,形式粗斂

小篆比大篆更規矩細緻,線條規律整齊

伊槿叨叨

1

篆書篆刻不分家

細心的小夥伴也許會發現

篆書書法家一定帶著篆刻家的頭銜

因為兩者「同根生」

這種篆刻類的風格不但可以運用在篆刻中

也可以在畫風、書風、詩風等等

這就是「金石氣」

2

篆書發展在秦代和清代是兩個高峰

清代揚碑抑帖,重視篆隸

形成一種風氣

所以師法碑刻之人眾多

這也是為什麼在以上舉的例子中

不是商周秦朝的(起源)

就是清代的(發展)

3

以上提到的所有書家都是正統

都可以學習

記住一點

秦朝以後的篆書基本都是宗法秦及秦以前

最好的路是從源頭開始探索

參考清代以及民國時期書法大牛的風格特徵

以學習篆書用筆為主要途徑

個人風格特點太明顯的,不適合初學者

4

篆書與隸書、楷行草等書體互為獨立又相互關聯

主要原因是用筆方法的不同

舉個栗子

在我的書法班上有位同學

從嶧山碑入手,後學鄧石如

篆書筆力相當

後轉習趙孟頫行楷

依然寫篆書那般筆筆中鋒沒有提按

全然不是行楷之味

篆書中的經典筆風反而變成了她學習行楷的最大困擾

然鵝大篆與小篆之間

看似相去甚遠

實則風格統一

是可以很好地被融會貫通的

因此,開始學習之前就要想好今後的路

書法有法

不可褻玩焉

———— / END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一筆】心靈之旅
一種撕心裂肺的痛,但是你也要知道強求的愛永遠不可能有美好的結果的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