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教育,在於「力行」之修身,明理之篤行

教育,在於「力行」之修身,明理之篤行

魯迅先生談社會上的一些教育現象:

「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海上的兒童》

教育,在於「力行」之修身,明理之篤行

這麼多年了,這個現象還是一直存在的,真難得看到有什麼大改變。注意,魯迅先生講的對象,是「中流的家庭」,這個是絕大多數的社會分子。

每一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未必每一個父母,都明白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後,就是發揮想當然的意識,覺得是好的,就按照這個方式走下去。

想當然的意識是迷茫的,魯迅先生說的「中流的家庭」教育,就是這樣產生了。

這樣的教育,當然也不會是成功的。

教育是不是成功的,最終看什麼來證?一個字:「行」。二個意思:一個是你行,有能力,做得來;另一個還是你行,你有依教奉行。

如果教育的結果,人反而是不行、無能的,大家都不是按照教誨來做,那還要教育幹什麼?

如果像「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提驢字。」——《顏氏家訓·勉學》。這樣的教育,看似書讀了一肚,實際是半點能力也沒有,不行。

知而未能行,不是真知。很多中國人有一個劣根性,他學知,是為了逃避規則獲取自己的最大利益。這是明理而不循理篤 行,不是真正的明理,只是處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從教育的角度上看,不能篤行,根本的原因還是未教明。 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就是這個理。

這樣的教育結果,也是不行的。

教育,在於「力行」之修身,明理之篤行

魯迅先生《海上的兒童》講的教育現象,體現出來的結果,是在「行」上。一個是能力,人不行;一個是沒有教明,人不知依什麼篤行。

教育,從《四書五經》上看,人未明理時,須培養「力行」,學文之後明理,須「篤行」,以行證 自己明理。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個人的教育,最先要教育的是「力行」,(行)做什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幫家庭洗地洗碗,也是孝悌。做事細緻有正道的信條準則,不胡做亂為,就是謹信。團結友愛,就是愛眾,人懂得修養自己,培育自己的仁心,使人可以親近自己,就是親仁。

「力行」,是有指向的,有可實事做的。除了道德的方向,還有自己的修身,擺正自己的心態,養成自己的行動習性。

當代的教育,不懂「力行」,不相信孔子講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意義。

學校,讀好書的孩子就是好學生;家庭,孩子,你只要讀好書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改革開放在廣東打工的工人,子女成長後,走進社會,很少有人願意進入工廠,從低端的工作中鍛煉自己成長;中國的大學生,畢業即是待業,回家啃老。因為,從小的教育,從來就沒有「力行」這回事。沒有磨練,心態就不會擺得正,看自己都是高偉的,看能做的都是低賤的。

這樣教育出來的人才,是什麼都行,只有二個不行,做這個不行,做那個也不行。也真的是二個不行,一個是做不來的不行,一個是不想做的不行。

違背規律的事,終會有一個結果去償還的。

朱熹《小學》序: 古者小學,敎人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穉之時。

《小學》,「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習於幼穉之時。」這真的是修身之要,平天下之本。當代人的浮躁之氣,來之於幼穉之時不「力行」。

教兒初生,教婦初來。社會的浮躁之氣,在幼穉之時,就已經給造出來了。

教育,不先教授「力行」,最終是修身失當,造成習氣浮躁。這樣的教育,沒有到收穫的時節,就已經在失敗了。從成績和修為來看,九年的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大家一樣優秀,四五六年級多數平平,初中只有個別優異,走到社會,看各人造化。

教育,在於「力行」之修身,明理之篤行

當代的教育,偏重於教知。教人知道(道理道德)和 知識,不懂教人明白,這裡的區別很大。「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明」是「篤行」的前提,沒有真正明白前因後果的事,很少有人會「篤行」。而 「篤行」,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終成,沒有「篤行」,前面的四項通通歸零。

舉例,有時,災難是最好的教育,災難,使人印象深刻,深入明了,就真正的得到教育了,個個都會「篤行」。

家鄉十多年前,小孩子過年的時候,總喜歡撿沒有爆炸的炮仗玩,玩的花樣很多,小燙傷炸傷的,沒有人在意,大人也不怎麼樣管。有一個孩子,就收集了很多炮仗的火藥,放在一個碗里,用火柴去點燃,火藥發性很大,把他整個手掌燒成一團了。後來,沒有人撿炮仗玩了, 誰看到鞭炮都躲得遠遠的。「自明誠,謂之教。」《中庸》,給教明了,就會按照這個做,誠,就是不會改變擺動。

道理上不教明,總會有事實的慘重代價去教明。是不是真正的明了,在行動上體現出來。

讀書重在明理,明白人文道理,科學道理等等。是不是真明白,最終體 現在於行。

教育上,如果沒有教明,收效是很微弱的。知而未能行,不是真知。

教育的結果,如果不能體現在行上,那就是白費工夫,一江春水向東流去了。「明」和「誠」(篤行)是互為倒證的,「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

教育的成功體現在於人的行:我能行,我奉行。

每一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首先必須是「力行」之修身,次為學文。學習之道,貴在學明,終能以篤行來證 明。

教育,終是在行上作工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隋煬帝:我的心中也曾有過詩和遠方
《菜根譚》的五大智慧,一起感悟人生百態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