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夏之夏:」夏「字起源和「魚」文化考

華夏之夏:」夏「字起源和「魚」文化考

「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山海經·大荒西經》

輸12

華夏之夏:

「夏」字起源和「魚」文化考

中華民族自稱「華夏」,《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可以上溯到伏羲母國——創立了以長袍為特徵的華夏衣冠的「華胥氏」,「夏」又為「中」和「大」之意,「華」、「夏」都有「中土大國」之意。

周朝先民從西北遷入中原,與商人對立,自稱為「夏」,並把分封出去的諸侯國稱為「諸夏」、「諸華」。《史記·夏本紀》載:「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以國為姓,稱「夏後氏」,即「夏」,也就是史學家所稱之「夏」朝,以龍蛇為圖騰,為伏羲女媧政權之後,繼承河洛文化。

時令上,一年的中間段為「夏天」,「夏至」對應「午」,是一年之中陽気最盛的時候。由此衍生出的字有:「廈」,形容樓宇很大。

「夏」的古字為「夓」,「夓」字的金文和小篆體分別如下:

華夏文字是象形,早期是圖畫符號。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首」字分別如下:

可以看出,甲骨文的「首」字非常像一個「魚」頭,金文則加了一個「冠」(「山」字形)。

「鉞」(玉斧),是王族權力的象徵,夏時代的玉鉞中的「魚」如下,可以看作是魚頭(參甲骨文「首」字形)、魚鰭「彐」和魚身魚尾「夂」的結合體:

可見,「夓」字是由中間的「首」(魚頭)字,左右兩邊的魚鰭「彐」,和代表魚尾的「夂」組成。它本身伴隨著「魚」的文化。

人面魚紋彩陶盆

下圖是出土於西安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彩陶盆,為仰韶時期的作品,距今約5000-8000年,正處於三皇五帝時期。

中央的人面和頭頂的「△」形魚結合起來可以看成是「首」字(參金文和篆體字形),而兩邊各有一條魚,即「E」和「彐」,底部可以看成是魚尾「夂」。所以,這個人面魚紋圖騰應該是「夓」字的一種象形符號。

輸入

對比「王」姓的姓氏圖騰,和人面魚紋的「夓」字象形非常相似,所以,這個圖騰,或許就是當時的王權象徵。

考古學上,仰韶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渭河、汾河流域,包括河南、陝西、山西等地區,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這一地區也正是當時的「天子王畿」所在之地,所以算是中國正統的河洛文化傳承主幹。通過仰韶文化考古研究,對考證三皇五帝時期的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半坡、廟底溝、秦王寨等類型分別代表了仰韶文化早、中、晚三個時期。其中,半坡類型彩陶以各式盆、缽、壺、尖底瓶多見;彩繪基本為黑彩,常見魚、鹿、蛙、羊等動物紋、人面紋以及三角、寬頻、波折、網格等幾何紋。魚紋是半坡彩陶中相對比較多見的題材。

《山海經》說,顓頊死後復甦化身為魚。可以推斷,半坡遺址或為顓頊時代的文化遺迹。伏羲至炎帝以及禹夏皆以龍蛇為圖騰,文化內涵是以先天八卦所代表的創世紀史(從乾到坤的陽消陰長),黃帝時期以中天歸藏思想(從坤到乾的陰消陽長),以玄鳥為圖騰,商文化繼承黃帝歸藏文化,即羽化飛升的黃老道德思想。這是龍和鳳圖騰的文化意象,是華夏民族的最高信仰,也是天子政權的代表。那麼,顓頊帝的「魚圖騰」是怎麼演化而來的呢?

顓頊和魚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也就是說,當時「風」從北方而來,天上下起大雨,「蛇」圖騰就變成了「魚」圖騰。《列子·湯問》和《淮南子·天文訓》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風」是伏羲氏的姓,伏羲氏天子政權傳承到炎帝神農氏一族,而共工是神農氏的後裔,共工又是從西北撞倒不周山,所以這裡的「風道北來」當是指的共工。

三皇五帝時期,各部落方國,又都有代表自己氏族的部落圖騰。如炎、黃二帝母族有蟜氏,是個以蜜蜂為圖騰的部落,但同時,作為伏羲女媧氏天子政權的傳承,信仰先天八卦代表的龍蛇文化。《國語?晉語》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少典氏和有蟜氏通婚形成炎帝連山氏(作艮為首連山易,先天第七卦序)、黃帝有熊氏(作以坤為首的歸藏易,先天第八卦序)兩個部落集團,但兩大部落長年征戰,當時以人首蛇身為圖騰的炎帝是天子正統,並繼承伏羲氏脈絡傳承了8世系,而以羆、熊等為圖騰的有熊氏地位較低,經過阪泉之戰後,炎帝一族皇權被黃帝一族打敗,黃帝稱帝,兩大部落逐步融合,但爭戰並未停止。

到了顓頊為帝的時代,共工是當時管理治水的官員(「水神」、「水正」),顓頊是黃帝的後人,而共工是神農氏炎帝的後裔、以人首蛇身為特徵,也就屬於伏羲氏龍蛇文化。作為炎、黃兩大部落的延續,共工一直想要與顓頊爭奪帝位,便撞倒西北海外的不周山,導致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此後「天傾西北」,東南的大地也即「不滿」,形成了「百川」。先天八卦中代表天的卦象為乾卦,方位在正南,坤在正北,而文王的後天八卦乾卦在西北、坤卦在西南,並且是從「大洪水」之後開始的地理方位。所以,這場戰爭,也是導致先天八卦到後天八卦的改變。後世有一場與之相似的戰爭,是戰國時期秦大良造白起滅楚的「鄢郢之戰」,秦軍強攻未能奏效,因鄢都地勢比較低,秦軍分析形勢後遂改為水攻,利用夷水從楚西山長谷出而流向東南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邊百里處築堤蓄水,並修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水入城為深淵,鄢城的東北角經河水浸泡潰破,城中軍民被淹死數十萬,楚國大敗。歷史上還有很多相似的「水攻」之戰,如東周列國時期的水灌晉陽,三國時期的曹操水淹下邳和關羽水淹七軍。炎帝政權被滅,炎帝後人為了復國而爭權,而共工作為司管水的水神,利用「水攻」是他的優勢所在,不周山的地理位置,據《山海經·大荒西經》描述是:「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負周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不周山在昆崙山西北,西王母(女媧氏)所在的昆崙山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即「天柱」,而當時的中土是「中央一萬里」相當於今天的7000公里左右,「黃」在當時「五方五帝」的政權體系中,是黃帝一族的色彩,而黃帝部落有熊氏的圖騰羆、熊等皆為「獸」類,黃帝打敗炎帝,把其後人流放到大荒西,並且派人看管也是常理。

古人文地理都是對應周天天道規律的,天子中心對應的是中天紫微宮垣,《大荒西經》曰:「有軒轅之台,射者不敢向西射,畏軒轅之台。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天樞是對應北斗七星第一星(即「貪狼」),而軒轅星在鬼宿、柳宿的北面,有軒轅十七星。《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共工撞倒不周山後的星辰排列(對應地上):「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億萬里;五星、八風、二十八宿、五官、六府、紫宮、太微、軒轅、咸池、四守、天阿」在九野之中,「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七星即北斗,炎帝主管炎天天區,即南方區域,後人卻被流放到西北方向。在九天天野分區為「西北方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西方曰顥天,其星胃、昴、畢。」而「天門」在星象學上是東方青龍的角宿,黃道在此穿過,故曰「天門」,河洛以東的方國主要是對應青龍七宿的天區分野,在先秦鄭國、吳國,今陝西、河南到江蘇一帶。

伏羲畫卦是在甘肅,河洛地區即「王畿」所在(中央天樞、北斗),以王畿為中心的中央一萬里是「中央之國」(中心向東、西、南、北各輻射3500公里左右),「西北海之外」是在大荒以西,距甘肅(古「羌」由「姜」演化)往西北約3500公里,由中土往西北方向還有「白民之國」和「流沙」(沙漠),《山海經·海外西經》:「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身披髮。」(在信仰「龍魚」圖騰的方國部落之北,是白種人)由地距、紅頭髮、白皮膚、70%的水且是「寒暑之水」等特徵,可以推出,「不周山」大約是在大地的「西極」西北角靠近大西洋附近,範圍大概在西歐、北歐,北邊是黃帝之孫始均所生的「北狄之國」(據河洛往北3500公里以外的北部冰寒大陸是始均的封地「北狄」),南方和東南是「炎天」、「朱天」分野,為南方的炎帝烈山氏、神農氏、朱襄氏管轄。伏羲時,即作「八風」對應八個方位,《史記·律書》:「不周風居西北,主殺生。」不周山對應的是大地西北的分野。

由此可見,炎黃大戰之後,黃帝一族把南方的炎帝部落流放到了西北海外大荒西的不毛之地「勞動改造」,並由兩個有熊氏部落北狄之國(現俄羅斯境)和西戎(即Europe)夾角監督它們,而負責治水的共工則利用職業便利發起了一場「水攻」復族之戰,造成了亞洲地區的洪水滔天。

共工相柳

共工手下還有兩位助手,其中就有相柳,是「人首蛇身」的部落,也就屬於炎帝的後裔。根據《山海經·大荒北經》的記載,相柳蛇身九頭,食人無數,所到之處,盡成澤國,它喜歡吃土,一次就能吃下九座小山;它噴出來的水比洪水還歷害,又苦又辣,吃了就會送命,因此,這種水澤連禽獸也不能生活。顯然,這是在描繪當時的戰爭慘烈情況,共工一族攻城略地,還一度佔領了不少領土,一直到大禹時代才把他殺死,平定這場戰亂。

劉姓圖騰,就和相柳有關。主要掌管春分點。

輸12

化而為魚

百家姓中的「劉」姓就是跟「相柳」有關。劉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農氏族系的鵂鶹族的族稱,「留」由「卯」和「田」組成,後來演變為劉。劉姓圖騰是由一位長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氣到達地球的運行規律(春分點和秋分點)簡作「留」。「卯」為春天的天門,簡稱春門。「田」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叀」(博、甫、浦、囟皆為其象形),「卯」與天竿建木結合稱作 「柳」,其氏族稱相柳。秋門為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鄭」姓所主管掌握。古鶹字中的卯和「戼」不分,大概是同時主管春分春門、秋分秋門的緣故。「刀」是契刻太陽周天運行歷度的標記,古代稱作「卜」、「占」、「卦」或「則」。

古代天文知識主要掌握在天子政權手中,所以,也許是因為炎帝一族還掌握著治水、天文等先進知識,所以在黃帝一族掌握天子政權後繼續任職。而擅長治水的共工和擅長掌握天氣的相柳合作,可謂強強聯合,這場大規模戰爭,最終導致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

可見,黃帝登基以後,一直到堯、舜、禹、夏、商、周,政權都不穩定,其中的幾次大規模帝位爭奪戰,都是這場族系戰爭之間的延續。

顓頊很有可能在這場大洪水中死去了,所以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蛇」的圖騰改成了「魚」的圖騰,魚在水裡是淹不死的……

玄月王培: 「中天八卦」(坤一、震二、坎三、兌四、艮五、離六、巽七、乾八)的創立者,以「華夏經濟學」為核心,致力於道統文化復興以及「道+X」的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皇夏經濟學 的精彩文章:

TAG:皇夏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