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六帶娃好去處/呼市賽罕區展覽館民俗展廳開放啦!

周六帶娃好去處/呼市賽罕區展覽館民俗展廳開放啦!

周六帶娃好去處

還在為周末帶娃去哪裡玩煩惱嗎?推薦你一個絕佳的去處——呼市賽罕區綜合展覽館,尤其是一層民俗廳近期的對外開放,很有意思哦!

●場館全景

賽罕區展覽館位於南二環賽罕區政務服務中心南附樓,於2015年6月27日開始面向社會正式開放,是一座展示賽罕區歷史、現在、未來的綜合性場館。項目佔地面積2740㎡,總建築面積9516㎡,項目建設為地上四層,一層為民俗展區,二、三層為綜合展區,四樓為可容納700餘人的多功能會議室。場館通過聲、光、電及多媒體、互動等現代技術全面闡釋了賽罕區的發展歷程,是百姓了解賽罕、投資賽罕、宣傳賽罕的一個重要窗口。

●民俗廳前言

●農民耕地

●穀場

每到清明節前後,農民就開始犁地、播種,夏天灌溉,秋天,秋收,打穀場上晾穀子。

●打鐵

鐵匠鋪,那會還有打鐵這麼個銀生。

●釀酒

●古老的城門

●那時候的商店

暖壺、毛巾、臉盆,還有各種學慣用品。。。整整三代人的回憶呀!還有櫃檯里的毛主席像章、櫃檯上的五星為人民服務書包,多麼熟悉的記憶。我家小朋友東看西看,好生新鮮,可以藉機給他們講講那過去的故事。

●平房

一排排的平房,哪有現在寬敞明亮的玻璃,都是宣紙糊的窗戶。填上窗花,掛上豐收的糧食,那也是好光景。

●自家打井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那時候還又一種職業叫打井人。打出的水都是涼涼的地下深井水,冬天的時候,跟媽媽去井邊打水心驚膽戰,深怕井口凍得厚厚的冰把我們滑進去。

●馬車

●露天廁所

那時候的廁所沒有現在的智能化,廁所都是用磚頭壘起來的簡易地兒, 還記得寒風凜凜的冬天在外拉屎的場景嗎?屁股凍僵的滋味的不好受吧!

●豬圈

豬圈,農村家家養幾頭,有喜慶的日子殺豬宰羊,也是一大樂呵事,尤其殺豬的場面,很紅火,喊叫的,看熱鬧的,大笑的,很有意思。

●地鐵車站

雞窩,小朋友看的移不開,就想抱人家雞,拿人家蛋。在我上學的時候,我舅家裡就曾搭過這樣的雞棚,一排,不過不像以前養的精瘦雞,他們那會養的都是飼料雞,催肥的。

●兒時的遊戲

80後的我們應該特別熟悉吧,我們小時候可不像現在的孩子這麼幸福,各種各樣的玩具,那時陪伴我們成長的就是這些經典遊戲,跳皮筋、撞拐、掉手絹、滑冰、跳格子。。。現在才發現連照片都是黑白的。

●蒙古族特色馬頭琴

馬頭琴、呼麥、長調,都是有民族特色的演奏形式。現場可以帶耳機試聽,曲調悠長,聲音震撼,特別好聽。聽內蒙古的長調就跟看到大海時的心情是一樣滴,特放鬆。

●裁縫鋪

絕對的量身定製,跟現在高級定製一個概念。看看那布料,經典格子,純色,永遠的時尚,沒得選。

●婚車

看看以前的婚車,一匹馬兩輪加嗩吶,再想想現在的婚車,四個圈突十來個輪外帶攝影,五六十年的世事變遷呀。

●結婚宴請

家人親戚朋友擺上兩桌,好不熱鬧,鵝黃色的燈光照的人心暖暖的。那時候的人們就是這麼簡單的幸福。

●露天電影

●二人台

地方特色戲,不愛聽也聽不懂。逐漸被年輕人忽視,老祖宗的東西沒幾樣能傳的下來了。

●壽糕

麵食,像藝術品

●花式饅頭

過年過節,孩子過滿月、十二家裡往往蒸上一鍋,圖個吉祥熱鬧!

●呼麥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被稱為「喉音」,聲音從喉底發出,是一種高超的演唱形式,已經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蒙古包

漢人住的平房院子,蒙古族人住的蒙古包,裡面的陳列。關鍵是前面桌上的兩碗奶茶。

●蒙古族頭飾

●蒙古袍

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服飾,蒙古袍。

一層民俗展區主要就是農事習俗、生產生活習俗、節慶習俗、人生禮俗、文化習俗、蒙古族習俗和民間收藏七個展示單元。是以賽罕區五六十年代呼和浩特市郊區的歷史演變作為切入點,以場景及實物復原為主,實物與高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式,真實還原農區風土人情和生活景象,再現農區的民風民俗,如此近距離的參觀民俗文化可是深受我家小朋友的喜歡來!

二、三層是有關城市建設、經濟、法治、醫療、教育等方面的介紹,年齡小的小朋友也就走馬觀花看看了解一下,不像一層那麼直觀,孩子們感受更深。反正一上午的時間帶孩子參觀了解是足夠了。想去的親們可以加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綜合展覽館這個公眾號,先了解一下再給孩子們講,更有意義.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攜子同游 的精彩文章:

TAG:攜子同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