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山七院月底舉行「癲癇與腦科學」義診

中山七院月底舉行「癲癇與腦科學」義診

癲癇的病因是什麼?有哪些類型?癲癇發作如何處理?如何進行規範治療和控制?國際上最新的研究進展如何?6月28日8:30-11:30,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將在門診大廳舉行「癲癇與腦科學」健康科普和義診活動,有需要的市民可前往。

癲癇患者長期被社會歧視

小張,男,26歲,經常做「白日夢」,彷彿靈魂出竅,呼之不應。他的父母以為他「發神經」,得了「精神病」,不敢帶他外出,不敢讓他讀書,怕丟臉,長期待在家中,整整6年才去看醫生。

小林,女,8歲,經常不自覺地「尿褲子」,東西也拿不穩,經常掉地上。7歲時,小林第一次在家中「不小心」弄掉筷子、尿褲子,她爸爸給了她一耳光,「都這麼大人了,還尿褲子,丟不丟人!」

小余,男,16歲,3年前上課時出現不自覺抽動雙手,有時還會把筆和書本甩到同學身上。父母始終不相信他可能有「毛病」,直到他抽動越來越頻繁,同學們都避而遠之,不願意和他同桌,才帶他就醫。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長期遭受著異樣的目光,時常遭到別人的嘲笑。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變得自卑、孤僻,逐漸遠離社會,遭到社會遺棄。他們就是癲癇患者,一個被社會誤解和歧視的人群。

癲癇是一種表現特殊的慢性病

長期以來,癲癇被冠以歧視性的「羊角風」或「羊癲瘋」,被誤認為是精神異常類疾病。其實,多數癲癇發作並不頻繁,僅持續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會自行恢復,在不發作時和正常人是一樣的。只要堅持正確治療,大部分患者能夠控制病情,像正常人一樣學習與生活。

癲癇發作並不可怕,也不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的,更不會互相傳染。它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通過合理的治療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人們對其產生恐懼,只不過是因為這種病的表現比較特殊罷了。

規範治療癲癇70%以上能控制緩解

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癲癇的總體患病率為7.0‰,全國約有1000萬的癲癇患者。60%-70%患者通過藥物治療,可得到有效控制無發作;10%-20%患者通過手術治療(切除、離斷、毀損等),控制無發作;還有一些患者可以通過生酮飲食、神經調控(經顱磁刺激、迷走神經刺激、深部腦刺激等)等輔助治療得以控制。多種治療手段合計,70%-80%可控制完全無發作。

醫生介紹,小張通過「左側前顳葉切除術」治療後,繼續口服抗癲癇藥物治療,3年無發作,經評估後逐漸減量,目前停葯2年無發作,恢復正常工作生活。小林通過藥物治療後1年未再出現發作,未再出現「尿褲子」、「拿不穩東西」,正常上學。小余通過單葯精準治療(新型抗癲癇藥物)後,效果很好,服藥後完全沒有發作,未對學習和運動等造成影響,後來錄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學,目前已停葯,每年隨

訪1次,未再發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電子出生證,方便了!但安全問題你有沒有考慮過……
世界盃各國球衣連連看:你pick哪一件?看完漲姿勢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