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溪舊事:「延安樓」今昔

小溪舊事:「延安樓」今昔

歲月是一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卻有道不盡的真實。

——題記。

老家平和的土樓,總是給我質樸、自然、舒適與溫暖的感覺。它們最大的、最小的、最美的、最久遠的、最魅力的,每一座就像是一本本經書一樣,沒有很華麗的辭彙堆藻,但卻有深不可測的內涵,有描述不盡的真實。就像眼前的"延安樓",撲實無華,就像是一個飽經磨難的老漢、一張暗淡的臉,披散著的縷縷的白髮,在光線暗房間里,一點都覺察不到他昔日偉岸挺拔的身軀,和曾經光彩照人的容顏,但它的存在,向我們揭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曾經輝煌的過往……

一、

時光老去,但你的身軀依然偉岸,眼前的這座土樓,她的景緻打動了我的思慮。位於平和小溪鎮後巷(今新橋村)的"延安樓",樓門上方石橫匾用行書凹琢刻"萬曆癸未紹虞建"七字年款?字,清楚表明該土樓是建於明神宗萬曆十一年,即1583年,至今已有435年歷史,這是目前已知有確切始建年代最早的福建土樓,是當今無愧的福建土樓的"第一樓"。

這座土樓最為奇特的還有:樓門牌坊為石仿木結構,三間三樓四柱式,廡殿頂。主樓樓檐平板上匾書"延安樓"三個大字,坊匾額書法筆勢雋永,遒勁有力;坊上並雕刻有"葫蘆、藤蔓、魚"等意寓"福祿萬代、魚躍龍門"吉祥美好的圖案裝飾,刻制精美,花葉魚鳥形像栩栩如生。整個牌坊樓門歷經歲月磨礪,雄渾挺拔,氣勢不凡,這在已知福建土樓樓門形制中是獨一無二的造型設計。

古時規制,牌坊一般由皇帝批准才可以建造,大多也是為表彰那些功名顯赫的文臣武將或者樂善好施及孝子烈女等而設立,能夠獲得立坊,是古時一個家族的無上榮耀。

但一座土樓大門,豎著牌坊獨特形制,似乎表明土樓主人的顯著地位和不凡經歷?這土樓又該演繹一幕歷史大劇? !

二、

宋徽宗重和年間,北方戰亂,張氏族人為躲避戰火災禍率宗族子弟,千辛萬苦跋涉入閩,最後定居汀州、寧化等地,成為福建張氏開基始祖;宋嘉泰四年,張端五世孫張化孫遷居上杭,安家立業,為上杭張氏世祖;元末,張化孫的子孫從軍到漳州平和小溪等地平定冠亂,並在此築業定居,因其以打鐵築犁為生,人稱"鐵厓公",遂為平和小溪張氏開基之祖。

可以說,正是張氏開基之祖在小溪扎穩腳跟,才有後來的張氏家族的安居樂業,人才輩出,興旺發達,也才有"延安樓"的建置和她的聲名顯赫。

當然,關於"延安樓"始建者有許多傳說,但傳說歸傳說,儘管有眾多版本,但終歸不如樓門匾額上書:" 萬曆癸未紹虞建"這幾字傳達的信息來的真真切切。

"紹虞建"!紹虞是誰?

萬曆年間,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興旺發達之時。漳州月港、泉州港、廈門港、福州港並稱"四大商港",其時,平和最大宗的貨物"克拉克瓷",及茶葉、煙草等貨物正源源不斷地通過漳州月港、廈門港銷往日本、東南亞和歐洲各國。

據史料記載,十七世紀的這一段時間,光從東印度公司運往歐洲的中國"克拉克瓷"就達1600萬件,可見當年商貿活動之繁忙。而當時從事平和至漳州、廈門等地的最大商貿活動的大老闆正是張紹虞,更何況張老闆當年大宗經貿的商品,正是灸手可熱風靡歐洲的"克拉克瓷"和茶葉、煙草行業。

張紹虞,琯溪人(今小溪鎮),是明嘉靖年間富商,與琯溪張氏顯族張榮平是堂兄弟關係。其時,張紹虞手中有十八艘大型貨船,手下工人有二百多人,倉庫、商鋪等自然也不會少。多年的商貿經營使紹虞積累了大量財富,是當時平和屈指可數的"大有錢人"。 但話說回來,即使張紹虞再怎樣的富可敵國,他也只是一個商人,是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冒殺頭之險去建造在當時至少要有朝廷五品官員以上才享有的特權和建樓標準的。

那麼,個中還有哪些緣由和隱情呢?不得不還要理出另一個人,此人便是當年新科進士張惟方。

自古以來,平和山青水秀、人文薈萃,人傑地靈、才賢輩出。僅明代自洪武至崇禎年間,凡280年,在朝廷為官的平和人為數不少,僅清道光版的《平和縣誌》進士名錄載有:文官31人、武官5人;列明朝忠節名臣者有:陳汶輝、張寬、吳原、曾敦立、盧遜華、曾璋等十幾個人;列宦績顯著者有:吳環、林偕春、張表、李文察、張惟方、張士良等二十多人。張惟方赫然再列,可見其事功道德,宦跡丕著。

據民間傳說張惟方官至二品尚書。

道光版《平和縣誌》載:張惟方,字崇仁,號近初。由選貢登順天榜,成進士。與溫陵李廷機、福清葉向高理學氣節相尚,並稱"福建三君子"。授蘇州教授,歷遷湖廣按察副使。

傳說與官版記載是有相合之處,可見傳說並不是無稽之談。

張惟方正是張榮平兒子,而張紹虞與張榮平是堂兄弟關係,張惟方該稱張紹虞為叔伯。至此,脈絡漸漸清晰:由張紹虞、張榮平共同岀資,張惟方參與設計並疏通關係,按朝官至二、三品規制,於萬曆十一年建造"延安樓"是水到渠成,合理合法。

至於為什麼樓匾只落"紹虞建"一人款,或許建大樓之時張紹虞岀了大資,出工出力居功至偉,或張惟方在朝為官,為免遭他人嫉恨,刻意保持低調,規避官場風險,而出此良策,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據傳,樓匾額書法為明朝大臣、政治家,萬曆、天啟年間兩度出任內閣輔臣的葉向高,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據史料表明,張惟方與葉向高理學相近,氣質相尚,也都是在朝為官,又同為福建同鄉,請題寫樓名是在理在情。再說,葉向高工書法,尤專精草行書,喜文弄墨,名重一時,匾額書法與葉向高館閣書法風格也相一致,如此這樓名書法實屬難得,堪殊珍貴,也是一段美談佳話。

三、

祥瑞聚攏的"延安樓",留下許多神秘傳奇故事和人物,被後代人所稱頌。最為吸引人的就有"國姓爺"鄭成功麾下將領萬禮將軍和"天地會"主要創始人萬五道宗。沒錯,就在"延安樓"建成30年後,萬禮將軍和萬五道宗在此誕生。

萬禮將軍,原名張禮,又名張耍、萬禮(1612~1659),平和小溪後巷人。幼時被詔安官陂富商張子可收為養子。明亡後率眾歸附鄭成功,成為鄭家軍中聲威顯赫的"五虎將"之一。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鄭成功率軍北伐,萬禮任後提督隨軍征戰,在攻打南京戰鬥中,"萬禮力御反擊,獨戰於大橋頭,殺敵無數,為亂箭所射亡"而壯烈犧牲。1657年受封建安伯。

據《台灣外紀》載:兵敗南京後,鄭成功率殘部退回廈門,萬分悲痛,追悔莫及,愧嘆道:"是吾欺敵之過"!遂自貶王爵,並在橫竹路立"忠臣廟",祀以甘輝、萬禮為首的殉難眾將士。可見,甘輝、萬禮等將士,在鄭成功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

至今,海峽兩岸民間為了緬懷鄭成功開拓創業之功,凡有鄭延平郡王祠中,必有甘輝、萬禮二位陪侍左右的模式,而受民眾進行祭祀朝拜。

在平和的高僧中,人所共知的就是釋義中,即三平祖師公,因其創建三平寺,歷經千年,至今仍香火鼎盛,信眾遍及海內外。其實,還有一位千古留名的高僧還未被大家熟知,或許你偶爾會聽說,但怎麼樣也不能與平和人聯繫一起,此高僧便是萬五,俗名張木。

張木,又名萬五。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岀生於平和小溪後巷,卒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享壽89歲。萬五少年即岀家為僧,法號道宗、達宗、無智宗公、萬達道宗禪師、老萬和尚、老萬師傅、萬雲龍、等十幾個,但人慣稱他 :萬五道宗。

史學界也習慣稱萬禮等人為"以萬為姓集團",道宗隨堂兄萬禮參加聚眾起義,因排行第五,故稱萬五。據考證,崇禎八年,道宗入銅山,在興教寺(也叫西山岩)重構了"初來寺";後又於清順治九年,同恩波寺的戒珍和尚,向進駐銅山的鄭成功麾下數十部將募捐,修建了東山九仙岩外殿和觀音堂;清順治十年,清兵入福建,繼而清剿閩南沿海地區。道宗審時度勢,避入詔安官陂,另闢"長林寺",其間,道宗堂兄萬禮,在雲霄南門外建小隱寺,道宗也在該寺駐足多時,二年後才回平和小溪後巷。

1655年道宗在平和南勝太極峰,創建"紫竹寺"。這期間,道宗常往來於詔安"長林寺"、南勝"紫竹寺"等,多有不便,於是便在清康十三年,道宗又在平和大溪與詔安、雲霄之間的"三合地"大溪靈通山附近修建了"高隱寺",並於當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在該寺開光之日,創建了洪門天地會。

儘管史學界對"天地會"創辦人、創辦時間地點等有不同的考證和看法,但越來越多的史據、證物和研究論證表明:由萬五道宗為首創的天地會,天地會的歷史才擺脫傳統的猜測,開始成為信史。(胡珠生《清代洪門史》)

最近,在平和大溪"高隱寺"又發現了一批與天地會有關的文物,有會簿、印鑒、寶劍、石雕石刻等,這些文物,更有力地佐證:萬五道宗是天地會創始人。

四、

儘管時光已流逝幾百年了,於今走近"延安樓",無需過多刻意解說,只要站立在那兒,就有一種渾厚祥氣撲面而來,一種別樣的肅穆莊嚴油然而升。不錯,每個神奇之境自有不平凡的故事來演說,否則也就沒有神奇了。

從張氏家族譜傳承記載可以清楚表明:小溪張氏當屬漢族當中客家民系,又有少數民族血緣關係,又與回族穆斯林有著特殊關係。

小溪張氏開基之祖張鐵崖,人稱鐵崖公,又名小一郎,又據《台灣張氏族譜考增編》載:張鐵崖祖父張騰輝,又稱念一郎,並有萬三、念六郎、小八郎等多位堂弟,其它尚有百六郎、千三郎、五八郎等同宗同族人。眾所周知,大、小、念、百、千、萬正是客家人成年後所取的郎名,此盛行於元末明初,隨著客家族人的遷徒繁衍,這種特殊的命名方式也流傳至今,成為客家宗族社會的一個顯著標志。

在小溪張氏前七世的婚姻配氏中,其四世張兼善,其弟張惠;五世張同生;六世張便;七世張佑齋等,均娶藍氏為妻。回往上溯到張氏上杭開基祖,張化孫四子張祥雲之妻室亦是藍氏。

眾所周知,藍、雷、鍾等是畲族特有姓氏,而閩、贛、粵交界地區又是畲族世居之地。漳州的平和、南靖、漳浦、雲霄等地山區更是畲民傳統家園,張、藍聯姻,實屬美事。

今坐落於平和小溪鎮郊外祖墳,是張氏六世祖張寬及妻室王氏合葬陵墓,這座規模宏大的墓座形式極為罕見和與眾不同。其高大的彎弓形墓碑正中,浮雕刻有圓月、雲朵等圖案裝飾,這樣的墓碑形式及圖案紋飾正是典型的伊斯蘭墓式,因此,可以表明斷定張寬之妻王氏乃是一位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而墓碑上鐫刻:"皇明賜進士監察御史安節張公泊,懿範孺人王氏墓"的銘文,也說明此兩人實行了同樣的伊斯蘭式合葬,表明張寬也應該是歸信仰於伊斯蘭教。

綜上所述,平和小溪張氏客家族民與畲族藍氏、回族王氏等通婚通配,共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各民族混合血統和各民族文化交融為特色的張氏族人。這是一部宏大的客家張氏家族的遷徒繁衍、奮發圖強的歷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發展歷史的縮影。

需要再?一筆的是,據清版《平和縣誌·選舉志篇》列明進士有:張寬、吳森、吳原、張惟方等三十幾個人;列宦績有:吳環、林偕春、張表、李文察、張惟方、張士良等二十多人。張寬、張表父子同列縣誌名臣宦績史冊,獨一無二,可見父賢子貴,光宗耀祖。

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 " 延安樓"腳下的泥土,每抓起一把都會攥出一串串故事來,只能慢慢地扒、細細的篩……

我終於可以暫時放下手頭沉重的筆頭了。猛然想起,我慈母親大人也是小溪張氏家族,也是出自於小溪後巷世家。記得我小時候,她也偶爾提起她小時候是多麼的風光和後來的落寞……

我內心隱隱作痛。 在時光的花蕊中,終究會散發著歲月的芬芳,儘管你生長在大山深谷,有陽光雨露,就會心生暖意。

走出書房,天是那樣的藍,故鄉小溪猶如一片凈土。端午的陽光穿透雲層,直射到眼眸,令人目眩神迷,就如當初見"延安摟"的那一剎那,被她的不凡神態和雍容華貴氣質所驚呆了一樣,我是那樣的悲喜交加,既為她的過去,她的現在,也為她的將來。

"延安樓"能夠接受命運,不知是因為她想通了,還是她的夢開始醒了。只知它現在的光景應該是百年來最體面的了,因為她的後代們,正想方設法為它擦拭掩蓋它身上的塵埃,越擦拭,越能還原她的真實。儘管她的秘密仍是有如一層層面紗罩著,我們仍無法直視曾經美麗姣好的面容,更無法穿越時空,返回到她的那個時代,分擔她的榮光和她的痛苦,能做的,唯有閱讀她,理解她,保護她,更不該遺忘她!

———2018年端午節凡章於平和。

歡迎關注「凡章藝術空間」!

感謝有你,一路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章藝術空間 的精彩文章:

TAG:凡章藝術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