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典出山西:赴京趕考竟能報銷路費?

典出山西:赴京趕考竟能報銷路費?

原標題:典出山西:赴京趕考竟能報銷路費?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 黃河新聞網《典出山西》嘉賓/馬越


如今一到重大考試,省城老百姓都能在這幾天免費乘坐公交車。這一福利也體現了各省市對於考生的關懷。科舉對現代考試選拔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文化淵源關係。從考試形式和其作用影響來看,在一定意義上說,古今兩種選拔性考試是同構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科舉就是現如今人生的轉折點。那麼古時候參加科舉考試的書生的路費怎麼解決?有今天這樣的福利嗎?


答案是:必須有!


自從有了科舉制度以來,歷朝歷代的讀書人趨之若鶩,都以金榜題名為自己的終身奮鬥目標,有的嘔心瀝血,有的寒窗苦讀,有一種不考上絕不罷休的勁頭。

很多人將如今的高考比喻為古代的科舉考試,其實,「高考」和「科考」雖有相同之處,但差異也很大。二者都是人才選拔的主要途徑。如今的高考,無非是考進「高等學府」繼續深造,尤其是考入名牌高校,為今後事業奠定了較好基礎;而古代學子熱衷於科舉考試,儘管不乏胸懷大志之人,但也有不少人是緣於「『考』而優則仕」的巨大誘惑。這一點上和如今的公務員考試更相似。


在這場不見硝煙就能見血的戰場上,想要笑到最後,得分四步走:


第一步是童試,由知縣主持的縣試、由知府主持的府試、由學政主持的院試三階段。童試三年兩考。


第二步是鄉試,即省級考試。在各省省城舉行,每三年舉行一次。


第三步是會試,即部級考試,在京城舉行、由禮部主持,鄉試的第二年舉行。

第四步是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會試後當年舉行。


如此說來,書生得先參加預選賽的童生試,童生試是在家鄉舉行的,要經過縣、府、院三重考核,方能中個秀才,中了秀才(就是生員),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過了,就叫中舉。中了舉,才有資格進京參加會試和殿試。中舉就是要在秀才堆里的省大考拿名次,一般都是前一百名才有可能被錄取。中了舉,就可以上京趕考了。到了這一步,才算是看到了一點做官的希望。


京城趕考,路途十分遙遠,沿途充滿各種預想不到的困難和險阻。到了清代,士子從事舉業需要的支出一般包括送與學師的束脩,歲科小試的卷資、印金,參加鄉會試、貢生朝考的盤費等,名目繁多。士子參加鄉試會試花費更是一筆很大的數字,對於寒門學子而言,參加考試就耗資巨大。那麼路費誰來解決呢?


各朝各代對於考生的關照也不盡相同,但可以說朝廷和地方官員對趕考的舉子也是相當愛護了,要麼安排公車接送,要麼給予路費補助。如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各省舉人會試,官方給每個舉人10-20兩銀子作路費,並提供驛馬。舉人上路前可到當地官府領取火牌,持火牌可在沿途驛站要夫役三名,驛站無夫役時,則折價給付銀子。對於那些省試或制舉落第者,還會給每個落第舉子發放絹五匹作為回家路費。宋朝各地州縣為了資助本地寒門學子赴考,專門設置了資助機構,以提供基本生活所需和旅資。地方政府也相繼設立「貢士庄」與「貢士庫」,資助參加科考的當地士子。貢士庄是地方政府撥出若干公田放租,以田租為基金,給當地學子提供經濟資助;貢士庫則是地方政府撥出若干公款設立的基金,再以放貸收取的利息,資助應考舉子的旅費等。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專門設立了用於資助貧困學生的莊田,即義田,資助範圍較廣,不僅包括州縣的貧困學生,而且包括士子,甚至還擴大到士族的後人。所資助的項目甚至包含了士子的婚喪嫁娶。玄宗時期不僅發放財物給這些落第舉子以資鼓勵,還賜食,並讓其享受「公車」回家的待遇。對於那些有舉名,因為生病不能參加科考的,朝廷還負責醫療,照顧的也算是周到了。部分地方政府還免除舉子的渡船費。唐代渡船津吏為官方設置,元和年間,地方政府規定津吏不再收取舉子的渡船費,對寒門學子無疑也是很大的幫助。

「公車」一詞最早在漢代出現。早在漢代,便有了以公家車馬送應試舉人赴京的傳統。我們如今的高考也有「公車」,這次服務的群體更廣,全民受益。後來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原指入京請願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所以有公車上書這樣的說法。朝廷的溫暖舉動也讓出身寒門的子女能夠擁有平等地站在考試這一起跑線上競爭的權利,也有了堅持學而優則仕的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黃河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典出山西:「武狀元」那些事
典出山西:晉商溯源

TAG:山西黃河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