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油橄欖研究進展及其在貴州的發展建議

油橄欖研究進展及其在貴州的發展建議

油橄欖研究進展及其在貴州的發展建議

[基金項目] 貴州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項目[黔教合協同創新字(2014)01];貴州省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項目[黔科合人才(2016)4003]

油橄欖又名洋橄欖、齊墩果,木犀科木犀欖屬常綠喬木,是以高產、優質、高效為特徵的世界名貴常綠木本油料兼果用經濟樹種,也是地中海沿岸的標誌性木本植物,富含優質食用植物油—橄欖油,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藥、化妝品和化工等行業。主要集中分布於希臘、義大利、突尼西亞和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國家,並具有4 000多年栽培與食用歷史。為改善我國居民食用油水平,20世紀60年代開始引進試種油橄欖於我國的廣西、雲南、貴州、重慶和四川等地,但產業發展緩慢。目前,甘肅的隴南和四川的廣元地區是我國油橄欖種植和加工的最大產業基地,並以甘肅隴南地區的油橄欖種植面積最大,有「中國橄欖之鄉」的美譽。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橄欖油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加大,我國橄欖油的生產量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21世紀60年代,貴州曾引進試種過油橄欖,但由於多方原因,沒能形成產業化生產。因此,筆者對國內外油橄欖的生產過程、產品研發及市場銷售等情況進行調研和實地考察,並對油橄欖的起源分布、基本特性、主要成分、利用價值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概述,分析我國油橄欖產業發展的機遇與存在問題,以期為貴州油橄欖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油橄欖研究進展及其在貴州的發展建議

1 油橄欖的起源與分布

王成章等報道,油橄欖起源於小亞細亞,後經希臘傳入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義大利和土耳其等國家,16世紀引入南美洲,19世紀初引入北美洲、大洋洲和亞洲東部,現全球六大洲的亞熱帶地區有近40個國家種植,但其產區仍以地中海沿岸國家為主。張正武等報道,全球油橄欖的栽培面積穩中有升,從2007年的1 049.6萬hm2上升到2011年的1 119.8萬hm2,4年增長6.69%。其中,歐盟從2007年的546.2萬hm2上升到2011年的571.0萬hm2,4年增長4.54%,非洲增加8.88%,中東增加9.14%;美國增長最快,從15.3 萬hm2 增加到18.1萬hm2,增長18.30%;亞洲和大洋洲的栽培面積和增長量均很小,從3.0 萬hm2 增加到3.2萬hm2,4年增長6.67%;其他國家的栽培面積及增長量更小。說明,油橄欖在原產地的栽培面積相對穩定,在新發展地區的栽培面積增長較快。

王成章等報道,20世紀初已有法國傳教士和留學生把油橄欖引入我國,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研究機構也曾經對其進行引種試種。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親自提出引種油橄欖,為此,阿爾巴尼亞政府為我國提供了5個品種1萬餘株油橄欖樹苗,在我國南方包括貴州在內的8個省(區)種植。1964年3月3日周恩來總理親自在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的海口林場栽種了來自阿爾巴尼亞的油橄欖苗。當時,油橄欖引種受到我國政府和科技人員高度重視,並在四川、甘肅、陝西和湖北等地區開展了種植適應性研究。由於油橄欖的抗凍和抗旱性均較強,但需要低溫使其通過春化而分化花芽,因此引種區域首先要滿足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6~7℃、最高氣溫不超過10℃的條件。王成章等以氣象因素為指標,分析對比原產地氣候生態條件對油橄欖的適生區進行了劃分。黎先進研究認為,四川的西昌和安寧河流域一帶為油橄欖一級適生區;王志祿等研究顯示,甘肅的隴南和白龍江流域一帶海拔1 300m以下地區為油橄欖生態適宜區,但由於該地區的乾旱和相對濕度較大而對油橄欖發展不利,因此種植時必須採取合理栽培措施。在此基礎上,將這一地區的氣溫、降雨量、相對濕度和年日照時數等與地中海地區的相應條件進行比較,得出年平均相對濕度是影響當地油橄欖生長發育的主要氣象因子,油橄欖生長適宜的年平均相對濕度應小於70%,且有6個月要小於60%。由此,劃分出甘肅隴南地區的油橄欖生長氣候適宜區、次適宜區和不適宜區。張運山等研究表明,影響油橄欖生長和結實的主要因子是年降雨量、年平均相對濕度、土壤pH 和代換性鈣含量,其適宜指標分別為年降雨量<902.7mm,年平均相對濕度<70%,土壤pH≥7.7和代換性鈣含量≥0.577%,認為選擇油橄欖適宜栽培條件,首先要考慮石灰土,其次考慮年降雨量。韓華柏等研究顯示,我國油橄欖引種的限制因子之一是日照不足。王貴禧等以年均氣溫、極端最低氣溫、春季平均相對溫度、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日照時數等為主要指標,對我國油橄欖引種區進行區劃,但區劃結果與實踐結論存在一定差距,說明,理論推測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種植油橄欖的34個省(市、區)中,以四川廣元和甘肅隴南的種植效果最佳。油橄欖屬淺根系植物,不耐土壤積水,在夏季降雨量多、土壤粘重、透水性差和易積水的土壤種植油橄欖,則其生長發育不良,且壽命短。廣元市採用起壟栽培疏通積水,再配合「水肥一體化」提供水分和營養的培養方式種植油橄欖取得了很好效果。說明,在氣候適宜區種植油橄欖,也要有相應配套栽培措施才能獲得好成效。

油橄欖在我國已發展到全國34個省(市、區),且19個省(市、區)已達到一定種植規模。截至2015年,全國油橄欖種植面積為7.11萬hm2,年產初榨油5 405t,綜合產值15.9億元,涵蓋油品、製藥中間體、化妝品、保健酒和油丸等8大系列70多個製品,且仍有較大新產品開發空間。國家林業局將油橄欖產業編入《全國優勢特色經濟林發展布局規劃》,各適宜區已作了相應種植面積規劃,並於2016年在甘肅隴南召開了我國油橄欖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為油橄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2 油橄欖的生物學特徵及生長環境

2.1 生物學特徵

CRUZ等研究顯示,油橄欖的染色體為二倍體(2n=2x=46),總DNA 1.38Gb,約有56 349個蛋白編碼基因,1 500多個栽培種,主要有野生型和栽培型2種類型。油橄欖成年樹高約20m,樹齡可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披針葉,單葉對生,葉長5~8cm、葉寬1~1.5cm,葉長橢圓形,革質,葉柄長2~5mm,葉面深綠色,葉背為淡綠色或銀白色;每年春夏抽梢2次,夏梢為第二年主要結果枝,並由一年生枝條的葉腋長出圓錐花序,完全花及雌蕊退化,花白色,花冠4裂,2枚雄蕊,子房2室,每室2胚珠;花期4~5月,果期6~9月,核果橢圓形,果長1.6~2.5cm,果徑1~2cm,單果重3~7g,成熟果實藍黑色,果肉紫黑色,果實含油率達30%以上。油橄欖是生產高檔橄欖油、製藥中間體和化妝品等的主要原料。

2.2 生長環境

油橄欖的產量與其成花過程密切相關,而油橄欖的花芽形成受溫度、光照、水分及土壤養分等多種環境因素影響,也與品種特性和成花基因的表達控制有關。大多果樹在夏末秋初形成花芽,而油橄欖的成花需要通過冬季低溫春化,大約在初花期2個月前的冬末進行花芽分化。油橄欖春化的臨界溫度為12.5℃,臨界時間20~40d,我國大多數油橄欖種植區的低溫持續時間均能滿足其通過春化階段。陳憲初等研究認為,在接近0℃持續低溫幾十個小時能使油橄欖通過春化,日均溫<7℃持續1 000~2 000h可通過春化,但不同特性品種通過春化的溫度與持續時間存在一定差異。油橄欖是最耐寒的亞熱帶果樹之一,-10~-8℃的短時低溫不會對其樹體產生傷害,但溫度繼續降低則會產生凍害;不同地區油橄欖受凍的臨界低溫不同,美國一般為-12.5℃,西班牙為-15℃,在義大利其葉和芽為-13.3℃、枝條為-15℃,在我國中亞熱帶-7.6℃就會發生嚴重凍害。據四川省廣元市林科院油橄欖專家介紹,在四川省青川縣木魚鎮曾出現-10℃最低溫仍未出現油橄欖樹凍死現象,可能與低溫持續時間較短有關。因此,我國許多油橄欖種植區發生凍害不是冬季低溫,而是春季出現的低溫和晚霜造成,這是我國引種油橄欖應注意的災害性氣候。溫度還會影響油橄欖的含油率和油成分組成。GARCA等研究發現,阿根廷熱區在油橄欖油脂積累階段,高溫對油脂含量和質量有負面影響。在我國氣溫超過37.8℃對油橄欖可產生熱害,在確定引種區域時要加以考慮。油橄欖適宜引種區的年均溫為15~20℃、絕對最低溫在-10℃以上。此外,油橄欖的抗旱力較強,年降水量為500~750mm即可滿足其生長發育需要。油橄欖還是喜光作物,年日照時數需1 200h以上,並以1 500h以上最適。油橄欖適宜種植於質地疏鬆、富含鈣質的中性或微鹼性土壤,在粘性土中種植則會因土壤積水造成爛根。

3 油橄欖的主要成分與利用價值

王成章等研究顯示,從油橄欖的莖、葉和果中已分離到100多種化合物。其中,木脂素21種,黃酮類20種,香豆素類7種,裂環烯醚萜類25種,還有部分糖類、有機酸和其他化合物。且木脂素、黃酮類及裂環烯醚萜類是油橄欖植物的代表性成分,油橄欖鮮果的含油率達30%以上。橄欖油是公認的保健效果最好的食用油,被稱為「液體黃金」和「植物油皇后」,除食用外,橄欖油最早作為製作各類軟膏的原料油脂,可直接塗抹於燒燙傷創面以加速傷口癒合,還是理想的防晒油。現在醫藥、日用、化學、食品和紡織等行業中均具有廣泛用途。郭長江研究認為,長期食用橄欖油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降低膽固醇,有助強健心肌和肝膽細胞,還具有滋潤肌膚、延緩衰老和美容等功效。這些功能與橄欖油中的特殊化學成分有關。橄欖油主要由98.5%的皂化部分和1.5%不皂化部分組成。皂化部分有遊離脂肪酸和甘油三酯,主要是甘油三酯。脂肪酸主要包括不飽和油酸(55%~83%)、亞油酸(3.5%~21%)、棕櫚油酸(0.3%~3.5%)、亞麻酸(1.5%)、飽和脂肪酸棕櫚酸(7.5% ~20%)和硬脂酸(0.5%~5.0%),因此,橄欖油的最顯著特點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不皂化部分有β-谷甾醇、維生素E、類胡蘿蔔素、多酚類和角鯊烯等生物活性物,尤其是角鯊烯能抑制癌症。但品種、生長環境、果實成熟度及加工工藝對橄欖油組成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影響。張東等研究表明,我國甘肅隴南引種8個品種(鄂植8、萊星、佛奧、城固32、阿貝奎納、皮削利、奇蹟和皮瓜爾)初榨橄欖油的成分主要由總酚、鄰二酚和多酚類組成。其中,總酚含量為57.20~260.03 mg/kg,鄰二酚含量為104.06 ~118.02mg/kg,多酚類物質主要有酚酸(阿魏酸、香草酸、肉桂酸和對香豆酸)、酚醇(酪醇、羥基酪醇和松脂醇)、酚醛(香蘭素)、裂環烯醚萜[橄欖苦苷、女貞配糖體、橄欖苦苷配糖體和黃酮(芹菜素、木犀草素、甲基木犀草素)]。ZCAN等研究表明,橄欖苦苷是初榨橄欖油中的主要多酚類化合物,在油橄欖葉中含量較高,具有抗氧化、抗高血壓、降血糖、降膽固醇和保護心臟等作用;AHMED等研究顯示,油橄欖葉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且可作為海產品的天然防腐劑。向春蓉等分析引進油橄欖品種初榨油中總多酚和各單體酚含量發現,不同油橄欖品種的總多酚含量差異不顯著,且單體酚含量很少,主要抗氧化成分是羥基酪醇、對羥基苯甲酸和槲皮素。王成章等研究表明,油橄欖葉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優於橄欖果,尤其是裂環烯醚萜類(主要成分橄欖苦苷),每100g橄欖葉含抗氧化成分6~9g,橄欖果1~4g,而橄欖油僅2~50mg。因此,油橄欖葉的綜合開發應用大有作為。

4 油橄欖的生產加工及貿易

根據氣候條件和種植實踐,在我國發展油橄欖生產的適宜區範圍較大,但需要相應配套生產技術才能充分發揮油橄欖高產高值效果。配套生產技術主要包括:選地建園及栽培管理技術、苗木繁育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品種選用與良種選育技術及產品加工技術等。

4.1 選地建園和栽培管理

4.1.1 選地建園油橄欖栽培的首要條件是建園,肖尊孝等研究指出,油橄欖建園時應選擇冬季溫度變幅較小、日溫差<10℃、陽光充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及有適當坡度石灰岩發育而成的鹼性鈣質土壤作為立地為宜。根據生態條件、立地條件和品種生物學特性選擇適宜種植品種,並注意選擇與主栽品種花期一致、花粉量大、萌發率較高、且與主栽品種有良好親和力的授粉品種進行配置栽培。建議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按8∶1比例進行混配種植,密度以株行距為5m×5m或5m×6m為宜,密植栽培時的株行距為3m×5m 或4m×5m。筆者實地調研,在甘肅隴南市武都區大灣溝油橄欖基地的油橄欖種植株行距為5m×6m,廣元市青川縣起壟栽培建設的油橄欖園株行距為3m×4m。龍秀琴等研究認為,在新建油橄欖園時,宜採用2m×2m的株行距,後期可通過間伐調整株行距為4m×4m,且與黃豆、地瓜等作物間作有利於油橄欖高產和冠幅形成。義大利傳統林-糧間作的油橄欖園栽培株行距為12m×12m ,20世紀80年代應用矮化密植技術,其單種按4m×5m或5m×5m株行距進行定植。

4.1.2 栽培管理油橄欖最主要的栽培管理措施是整形修剪。油橄欖可整株修剪成圓錐形樹冠,也可利用樹的雙主枝或三主枝修剪並培育成雙圓錐形或三圓錐形。龍秀琴等研究認為,在油橄欖苗高為30cm時進行摘心斷頂,並隨時抹除基部萌芽使植株矮化,樹冠形成快,結果早,既便於管理又便於採收,但不宜過度修剪幼樹,否則會使開花結果延遲。幼苗修剪的目的是扶主抑側、去下留上;幼樹修剪的目的是定干整形;結果樹修剪的目的是使樹冠內通風透光好。

4.2 苗木繁育

油橄欖樹的實生苗一般種植5~6年結果,嫁接苗3~4年結果。因此,油橄欖建園時建議採用嫁接苗栽培。油橄欖一年四季均可進行嫁接,但以初春雨季較好。此外,為增強油橄欖在我國引種區的適應性,我國與油橄欖同屬的木犀欖屬植物有14個種和1個變種可作油橄欖嫁接砧木。用油橄欖與尖葉木犀欖、腺葉木犀欖等5種同屬植物及與女貞等4種同科異屬植物砧木嫁接的結果顯示,只有尖葉木犀欖作為砧木嫁接油橄欖獲得成功,嫁接苗可正常生長發育並開花結果,且在雲南和四川已用於生產。喬旭等研究發現,油橄欖扦插繁育用插穗的母樹樹齡越小成活率越高,一般1年生母樹插穗的扦插成活率最高為95%,7 年生母樹插穗的扦插成活率最高為66%,而20年生母樹插穗的扦插成活率最高僅為43%。說明,樹齡越高,插穗的扦插成活率越低。此外,適當使用植物激素類調節物質也可提高插穗的扦插成活率。朱益川等研究認為,在秋季(10月)和春季(3月)進行油橄欖扦插育苗較好,且從1年生母樹上取粗壯健康插穗以2 000mg/L吲哚丁酸處理2~5s、在較強光照和空氣相對濕度為90%以上條件進行扦插的成活率達95.05%。

4.3 土肥水管理

幼林除草和肥水管理是油橄欖種植過程中的主要管理內容。除草一般在5月、7月和果實採收前。每年可施肥2~3次,每株施石灰0.5~2kg;春季以追施氮肥為主,夏季追施氮、磷、鉀複合肥。在油橄欖的萌芽抽梢期、果實膨大期、果實硬核期和花芽分化期均是其需水量最多的時期,應避免乾旱;而在雨季則需做好排水工作,並通過調節土壤pH 改善土壤物理性質,補施鈣、磷、硼肥使環境條件達到油橄欖生長發育所需合適條件。目前,新建的油橄欖園大多採用水肥一體化管理,以保證其生長所需水肥供應;採取措施有效控制除草劑、化肥和農藥等的施用,保證油橄欖安全生產。

4.4 病蟲害防治

油橄欖的常見病害主要有孔雀斑病、瘡痂病、青枯病、腫瘤病、根腐病和根結線蟲病等,且孔雀斑病是油橄欖種植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病害,在我國種植區普遍發生。王蘭英等報道,在贛南地區油橄欖的主要蟲害有天牛、金龜子、天蛾和介殼蟲等。其中天牛以幼蟲蛀食樹榦和樹枝為主,被害處膨脹、流出樹液、木屑和蟲糞,導致被害植株生長衰弱、枯死或折斷。據四川廣元市林科院專家介紹,廣元地區油橄欖的主要蟲害是天牛和象甲,危害較輕時以生石灰塗抹樹榦進行防治,嚴重時添加22%氟啶蟲胺晴和24%螺蟲乙酯混合液塗抹樹榦可起到較好防除效果。按綠色和雙減(減少農藥、減少化肥)防控要求,油橄欖病蟲害防治技術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新的綠色防控技術。

4.5 品種選用與良種選育

全世界約有1 275個栽培油橄欖品種,我國先後引入了158個,主要為油用和果用兩大類。油橄欖以豐產性、穩產性、含油率(油用需含油量高,果用需含油量低)、抗病性及其他特徵(座果率和成熟期一致性等)為良種評價指標。義大利、希臘、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均根據其種植區域特點開展良種選育研究。我國引種油橄欖進行栽培後,也先後選育出了適宜引種區栽培的優良品種。實踐證明,在相同林地上間種不同油橄欖品種比單植高產穩產品種好,因此,在相同栽培區域需擇多個適宜當地生態環境條件種植的高產優質品種進行種植。此外,選育適合密植、抗生物脅迫、高產優質、易於繁殖及利於全程機械化管理等的油橄欖新品種已引起育種者高度重視,但僅利用傳統方法難以達到這些要求,需將傳統育種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結合起來進行油橄欖品種遺傳改良和品種選育才能達到選育效果,同時還可應用生物技術進行油橄欖的分類、品種鑒定及追溯。

4.6 果實加工

成熟油橄欖鮮果可直接壓榨橄欖油,因其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而成為名貴天然植物油而倍受人們青睞和重視。橄欖油含有的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接近國際營養學家提出的1∶6∶1理想標準,具有很好的天然保健功效,既可食用、藥用,也可作為化妝品原料等多種用途。每100kg油橄欖鮮果可壓榨16~25kg橄欖油、35~40kg油渣、4~5kg油腳和35~45kg植物水。壓榨橄欖油後的果渣、油腳和植物水等3個主要副產物可開發膳食添加劑、保健品、功能食品和化妝品等。果渣可發酵製作橄欖酒,果餅因富含蛋白(6.04%)和粗脂肪(12.6%)可被用作飼料[41],橄欖油精深加工還可提取角鯊烯等重要功能成分,含有豐富抗氧化成分的油橄欖葉片及枝條也可進一步進行開發利用。

4.7 貿易

4.7.1 國外張正武等調研分析顯示,近幾年全球橄欖油的產量穩中有升,2015年世界橄欖油產量超過325.2萬t,比2014年增加3%,並以歐盟的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葡萄牙等國家的增長量較多,分別為140萬t、47萬t、31萬t和10萬t(整個歐盟的總產量為228.7萬t)。橄欖油生產國貿易額逐年增加,西班牙既是世界橄欖油第一大生產國,也是第一大出口國,主要大量出口到美國、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墨西哥等國家。2016年全球橄欖油消費量為301.2萬t,比2015年上升6%。從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資料看,橄欖油出口總量以歐盟最高,2016年出口62萬t,佔全球橄欖油出口總量的72%。近6年,全球橄欖油進口量總體上較平穩。其中,以2014年的進口最高,達91萬t;2016年最低,為76萬t。世界橄欖油進口以美國和歐盟較多,2016年,美國進口32 萬t,佔全球進口總量的41.84%;歐盟進口10 萬t,佔全球進口總量的13.16%;其餘依次為巴西(6.65萬t)、日本(6.0萬t)、加拿大(3.85萬t)、中國(3.1萬t)、澳大利亞(2.4萬t)和俄羅斯(2.1萬t)。日本、韓國和俄羅斯等新興橄欖油消費國,近年來進口量大幅增加。

目前,果用橄欖的產量也較高,2015年全球果用橄欖總產量達到266.05萬t。其中,進口66.75萬t、出口63.80萬t。根據2017年5月國際油橄欖理事會發布的資料看,全球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的橄欖油及其果渣與上年度同期相比,幾個主要進口國家的進口量均有所增加。其中,澳大利亞增長39%,巴西增長37%,中國增長19%,日本和俄羅斯均增長2%,而美國減低7%。歐盟在前5 個月(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與上年度同期相比,橄欖油貿易量上升9%,進口量下降7%。在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與上年度同期相比,巴西進口果用橄欖增加23%、澳大利亞增加1%,而美國下降3%。歐盟在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與上年度同期相比,果用橄欖貿易量下降3%,進口量上升4%。說明,果用油橄欖產品的市場變化較大。

4.7.2 國內我國在甘肅、四川、雲南、重慶、陝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蘇、廣東和貴州等19個省(市)的62個縣(市)均有油橄欖栽培,種植面積7.11萬hm2(2015年),生產橄欖油5 405t。並以甘肅省的種植面積最大,達3.6萬hm2,佔全國栽培總面積的50.6%;鮮果產量2.59萬t,佔全國總產量的69%;初榨橄欖油3 885t,佔全國總產量的71.8%。全國種植面積較大的省(市)還有四川(2.33萬hm2)、雲南(0.73萬hm2)、重慶(0.53萬hm2),而栽培面積較小的省(市)有廣東、河南、陝西、湖北和福建等,均在150hm2以下。張正武等報道,目前,我國專門從事橄欖油加工的企業有50多家,年加工鮮果3.6萬t。我國自1997年開始進口橄欖油,當年進口107t,後有所增加,到2008年達1.046 3萬t;隨後每年增加約1萬t,2012年達到4.6萬t,也是我國進口橄欖油的頂峰。2013年進口量下降約4.2萬t;2014年和2015年的進口量均為3.6萬t以下。近年來,我國橄欖油的進口量相對穩定,我國2016 年1—11 月進口量為4.049 6萬t。

5 我國發展油橄欖產業面臨的機遇及存在問題

我國人口眾多,並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對高端食用橄欖油及橄欖油製品(化妝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國際上油橄欖主要生產國的面積和產量基本穩定。我國現在每年進口橄欖油4萬t左右,與現在年生產0.5萬t橄欖油的量相比,有較大產業發展空間,即是我國油橄欖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從目前的橄欖油市場分析看,我國油橄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是栽培面積少,單產低。2015年,世界油橄欖種植面積1 125萬hm2,橄欖油產量325.5萬t,單產0.45t/hm2。我國當前的油橄欖種植面積僅7.11萬hm2,自產橄欖油0.540 5萬t,產油量0.076t/hm2;與全球油橄欖種植面積和產量相比,我國油橄欖產量很小,僅有當年進口量(3.6萬t)的12.8%,市場份額佔有率很低[4],遠不能滿足我國消費者需要。二是自產橄欖油價格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甘肅省隴南市武都的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特級初榨橄欖油500mL售價156元;田園公司生產初榨橄欖油500mL的售價分別為148元和98元,前者原料為相同品種果實壓榨油,後者為混合果實壓榨油,即不同公司不同栽培品種生產的橄欖油存在一定價格差異。筆者在四川省廣元金弘農林有限公司考察時,了解到該公司生產科拉蒂特級初榨橄欖油500mL的市場售價高達228元,而進口的西班牙原裝蓓琳娜1 000mL×2禮盒PD,受保護的原產地名稱)特級初榨橄欖油135元,義大利原裝進口1 000mL瓶裝奧尼特級初榨橄欖油食用油僅98元。張正武等分析認為,國內實行油橄欖鮮果收購保護價為8~10 元/kg,壓榨1kg橄欖油需鮮果7.46kg,則橄欖油成本為130元/kg左右,遠高於進口橄欖油價格,凸顯了國產橄欖油競爭的劣勢。三是油橄欖綜合利用亟待開發。橄欖油是原產國最受歡迎的食用油品之一,具有深厚的橄欖文化。目前,我國比較重視橄欖油的開發利用,但對餐用橄欖的開發和油橄欖的綜合利用研究仍不夠深入。在甘肅隴南市的甘肅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公司考察時獲悉,油橄欖除了加工橄欖油產品外,該公司還以油橄欖為原料加工生產橄欖菜、護手霜、潔面皂、洗面奶、化妝水、面膜、洗髮露、護膚精油、保濕乳、按摩油、膏藥、膠囊和茶葉等多種產品,但影響都較小,因此綜合開發利用油橄欖的研究還需深入,並培育相應市場。

6 貴州發展油橄欖的條件及建議

6.1 品種基礎及分布範圍

貴州有一種果實為球形並被稱為野生橄欖的植物,與筆者介紹的油橄欖不屬同一類植物,在貴州生長的這種野生果樹又名余甘子,屬大戟科葉下珠屬落葉喬木或灌木植物,熱帶亞熱帶果樹,性喜光,忌寒霜,原產印度、中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國家。廣泛分布於貴州海拔<1 000 m、年均溫>18℃、年降水量>900mm和無霜期>358d的乾熱河谷地區,在貴州省興義市的興義、安龍、貞豐、晴隆、冊享、望謨等縣(市),黔南州的羅甸、荔波等縣,安順市的關嶺、鎮寧等縣,遵義市的習水、赤水等縣(市)均發現有野生余甘子,估計全省有666.67hm2。但因其含油量低,而主要用於食用和藥用。

6.2 引種歷史及發展條件

貴州省是我國最早引進種植油橄欖的省份之一。1964年從阿爾巴尼亞引進油橄欖在我國試種的省份就有貴州。韓華柏等以年平均溫、極端低溫、春季平均相對溫度、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日照時數為指標,對全國油橄欖進行引種區劃研究的結果顯示,貴州遵義屬於油橄欖較適宜種植區。李紹文等調查結果顯示,20世紀80年代貴州省已繁殖油橄欖苗木百萬餘株,定植造林保存約30萬株,約1 513.33hm2,分布於全省的72個縣(市),在獨山縣和仁懷市的鮮果產量分別為4 757kg/hm2 和3 270kg/hm2,表明貴州引種油橄欖比較成功。貴州先後引進70多個油橄欖品種進行試驗種植,佛奧是貴州引種成功的主栽油橄欖品種,約佔種植面積的80%,其他卡琳、米扎、柳葉、克里和米星等油橄欖品種表現也較好。20世紀90年代,貴州油橄欖產業與全國一樣走入低谷,且相關研究較少。近年來,貴州又有部分縣(市)引進了50多個品種進行比較試驗,種植面積約333.33hm2,且以鄂植8號、皮瓜爾等在石漠化山地種植的長勢較好。筆者對貴州油橄欖種植歷史和已建油橄欖園的考察認為,貴州引種油橄欖已具備相應氣候、品種、栽培及加工等條件,但要獲取高產及良好經濟效益,還需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李紹文等調查結果顯示,貴州氣候、土壤pH及土壤營養成分等條件均適合種植油橄欖。貴州位於北緯24°37′~29°13′,海拔147.8~2 900.6m,平均海拔1 170m左右,境內除西北部為暖溫帶外,基本屬潮濕亞熱帶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均溫14~16℃以上,≥10℃以上的年平均有效積溫≥4 600℃,超過油橄欖生長需求的>3 500℃要求,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3~8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18~26℃,極端最低氣溫為-9~-7℃。說明,貴州的氣候等條件處於油橄欖適宜種植範圍。但由於山高谷深,海拔落差及地形起伏較大,導致區域性環境立體氣候非常明顯。西班牙的油橄欖產區大多在海拔500m以下,而義大利南部海拔1 000m以上的地區也有油橄欖生長。說明,油橄欖在低緯度高海拔的貴州地區能順利通過春化作用而又不會遭受凍害。貴州境內的年降雨量為1 100~1 300mm,多於油橄欖生長需求,但80%的降雨集中於5—10月,與原產地夏干冬濕的氣候條件相反,但這種夏季多雨特徵更有利於油橄欖結果枝梢的生長和果實發育,對引種油橄欖有利。此外,貴州的石灰土和紫色土分布廣,能滿足油橄欖生長發育需要,但多數地區的土質偏粘,空氣濕度大、寡日照、多霧天、年日照偏少(年均日照1 000~1 400h,少於1 300h不適宜油橄欖生長,最適宜在1 500h以上)等氣候條件對我省種植油橄欖不利。李紹文等分析認為,地處北亞熱溫帶和濕潤氣候帶的貴州黔中高原丘陵區及黔北山原中山峽谷區的夏季(3—8月)平均氣溫低於21℃,降雨量少於900mm,石灰土和紫色土分布較多,低溫能滿足花芽分化需要,凍害較少,是引種油橄欖栽培的適宜區域,其他地區需進行引種試驗或控制發展。由於貴州的地形地貌特徵、立體氣候和小流域氣候等特點,致使不能大面積連片種植油橄欖,但各地區均可能有具備油橄欖生長發育的適宜氣候區域。近幾十年來,氣候、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研究能力和生產水平已有了長足進步,有關適宜油橄欖種植區域的劃分可以更加精準。除了適宜區,還可在次適宜區選用抗逆性強和適應各地生態環境種植的品種,配合現代栽培技術擴大種植範圍。

6.3 研究基礎與發展建議

貴州省具有發展油橄欖的氣候、土壤和品種等基礎條件。自20世紀60年代引進油橄欖試驗成功以來,雖然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但還未充分發揮油橄欖的高值高效作用,可能原因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關。油橄欖主要用於生產高檔食用和其他原料用橄欖油,屬高端產品,普通百姓的需求量較小,科技水平未達到提高產量和降低生產成本的要求,使油橄欖產業發展受到市場限制而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對油橄欖產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我國每年自產的優良橄欖油遠不能滿足當前居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貴州山地資源,選擇高值高效高產優質的油橄欖品種進行種植,以引導和促進貴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業生產領域,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滿足居民對油橄欖產品的需求,增加油橄欖種植戶收入,帶動精深產品加工、包裝和物流等全產業鏈發展,提高居民就業渠道和機會,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是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助力脫貧攻堅可持續發展的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

根據現有文獻資料和實地考察,對發展貴州油橄欖產業提出如下建議:

1)相關部門設立油橄欖調研專項。對貴州引種油橄欖的歷史與現狀進行調研,全面了解貴州種植油橄欖的條件和存在問題,並分析其發展油橄欖產業的價值和意義。

2)合理規劃油橄欖種植區域。按照全國優勢特色經濟林發展布局規劃,未來幾年我國將建成油橄欖基地33萬hm2,四川已規劃11.7萬hm2,雲南和甘肅各規划了6.6萬hm2,陝西規划了11萬hm2。貴州省要搶抓機遇,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生產水平,結合過去數十年及近幾年部分州縣引進油橄欖試種結果及實踐經驗,對全省油橄欖種植適宜

區進行精準劃分。

3)建立油橄欖研究團隊和相關研究平台。加強與油橄欖原產地國家及我國油橄欖引種研究較好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引進試驗新品種,建立油橄欖品種資源圃,並應用現代生物技術開展油橄欖種質創新,選擇和培育適合貴州生態條件種植的品種進行推廣應用。

4)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在原有引種成功的林場及適宜地區,建立油橄欖豐產栽培試驗示範園區,開展豐產栽培技術研究和應用技術推廣,促進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油橄欖研究進展及其在貴州的發展建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錢柳 的精彩文章:

西鵑繁殖方法及無土栽培技術
園林樹木整形修剪的季節

TAG:青錢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