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一個福州人都是行走的活化石

每一個福州人都是行走的活化石

原標題:每一個福州人都是行走的活化石




在古代的時候,交通不便,經濟、文化交流極為不頻繁,再加上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地理風貌,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方言。


在兩漢以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乃至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原地區,因此意欲取得天下,必先取中原,由此一來,中原也成了兩方交戰的第一主戰場。


長期的戰亂導致了人民哭不堪言,為尋求一方安定,兩漢之後每逢戰亂都會導致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人口的大規模遷徙,也帶去了中原地區的方言,在於當地方言融合之後又形成了一種新的方言。




於是,在古漢語研究方面,很多語言學家糾結於,古漢語存在於哪一個方言中。


前不久,廣東人高喊:粵語是才是真正的古漢語。理由是,古代的唐詩宋詞用粵語朗讀,可以做到完美的押韻。

其實,大多數古詩詞,不僅是粵語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其他南方方言朗讀的時候也可以做到這點。


大多數的南方方言,其根源都源自於北方,稱之為「北傳方言」。福州方言就是屬於典型的「北傳方言」。




福州方言來源多種渠道,它是多種方言融合演變之後的新方言。

在遠古時代,福州地區就已經有人類在閩江沿岸生活勞作,創造原始文化,典型的代表是曇石山古文化遺址。


到戰國後期,楚國出兵滅亡越國,越王勾踐的後裔無諸和繇遂帶領部分越國居民遷徙至福建。


並以極快的速度與閩地原住民滲透融合成新的民族-----閩越族,之後在無諸的統治下形成南方最為強大的閩越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閩越國為秦朝所滅,改為郡縣制度。漢高祖劉邦揭竿起義,閩越王無諸率部助劉邦推翻秦朝、斬殺項羽。漢高祖劉邦為表彰無諸,重新封無諸為閩越王。

無諸死後,其後代在漢武帝時期,起兵反漢,漢武帝平息叛亂之後,以閩越人民風彪悍加之山勢險阻為由,將大部分閩越人前往江淮一帶,於此同時大部分中原居民南遷進入福建,與閩越人逐步融合,中原方言第一次進入福州地區。




西晉時期,五胡亂華,北方少數民族鐵蹄橫掃中原,燒殺搶掠,殘忍至極。中原居民被迫南遷,史稱「衣冠南渡」,福建迎來第二批中原漢族,同時中古漢語也隨之傳播到福州地區,大量的漢人入閩,逐漸漢人成為了閩地主要的居民,在民族的相互滲透融合中,閩越族從此淡出歷史舞台。中原方言再一次與閩地方言相互融合。


唐朝玄宗後期,爆發安史之亂,北方陷入狼煙四起的境地,為了躲避戰亂中原漢族居民,再一次南遷至相對穩定和平的南方地區。


唐朝末年,中原打亂,戰亂頻繁,王緒率領舊部以及部分光州居民近萬人入閩,之後王審知建立閩國,進一步促進了中原方言與閩地方言的融合。


之後的每一次該朝換代幾乎帶來中原漢朝南遷,如「靖康之恥」、「南宋建立」、以及「蒙元建立」。


但南方一帶的方言,包括福州話在內,基本定形於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唐朝之後,宋代的建立,南方經濟逐步取代北方,加之南宋遷都臨安,政治中心南移之後,北民南遷逐步穩定下來。




福州方言在同一時期,帶來不同地區的中原方言;又在不同時期,帶來不同層次的中原方言。所以,福州話中保留著大量的中古漢語的語音語法辭彙,福州話就如同載滿了中古漢語的一艘船,從遙遠的上古時期,漂流到現代。


所以,福州方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如同一顆活化石。在研究中古漢語的領域裡,繞不開福州方言。當然也繞不開粵語這些北傳方言。


因此,如果你是福州並且會說福州話,那麼恭喜你,你就是一顆行走的活化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福州 的精彩文章:

福州林氏,近代史上的常客

TAG:看鑒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