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1940年《蝙蝠俠》第1期,一個不怎麼有幽默感的業餘殺手登場了。綠髮白膚,唇色如血,穿一身紫色的西服,舉止瘋癲,喜歡用笑氣殺人。唯一能讓人留下點印象的恐怕就是他那魔性的笑聲和能咧到耳朵根的非人類大嘴。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反派應該具有的超能力——不說打個響指毀滅一半宇宙的高級技能,就連噴個火都做不到。跟其他酷炫到分分鐘決定人類興亡的反派相比,真是一弱雞。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可是70多年後的今天,若要票選「晚上醒來最不願意在床邊看見的反派」,你會選擇小丑,還是滅霸?

我選小丑。

《大英百科全書》中,給小丑的定義是一個喜劇表演者:「通常他的職責是給國王、王后以及他們的家庭其他成員和客人提供娛樂......運用自己的智慧並依靠類似於今天小丑所表演的滑稽動作來博得王公貴族的讚譽,特長是插科打諢去做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早在古希臘,就已經有了小丑的出現:「蹲在那裡,禿頭,駝背,大彎鉤鼻子,肚子墊的鼓鼓的,戴著一頂又尖又長的帽子,穿著一套花里胡哨的衣服,唱著下流的歌,用堅果砸向觀眾,或開著粗鄙的玩笑,嘲諷狄俄尼索斯的縱慾。」他可以肆無忌憚的模仿別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可以站在國王的棺槨上手舞足蹈。因此他們常常被稱為「傻瓜」、「搗蛋鬼」,隨時隨地都要做好無故挨耳光的準備。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把別人逗笑,將尊嚴踩到腳底,這是小丑的生存之道。

等基督教神學統治歐洲大陸的中世紀到來後,瀰漫著緊張、教條的文化氛圍,封建等級的壓迫和基督教義的禁錮使人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籠罩在壓抑的氛圍中。然而越是壓抑,慾望便越是容易扭曲。性、貪婪、暴力、酗酒等人性的陰暗面成為了小丑(jesters)喜劇性的主要來源。

作為「惡」的象徵,他們以插科打諢的方式來揭露社會的黑暗混亂,毫不意外地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王公貴族們離不開他,他們是特殊的宮廷僕人,雖然位卑卻言重,具有著直諫君王卻不用受懲罰的特權(也有想不開的國王把人砍了的情況)。這些「有話語權的傻子」,是每一個走過他面前的人的鏡子,用尖酸刻薄的表面映照著人們的荒唐。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歐洲宮廷里的小丑

哪裡都少不了他們,宮廷是這樣,法庭也是這樣。「法庭小丑是一個傻瓜,只有在胡說八道的偽裝下,才能說出他的想法。」「幾乎沒人會因為小丑說真話而懲罰他,人們對小丑有著無限的寬容,雖然這種寬容源於人們相信白痴是神聖的,他們的存在是對邪惡的有效抵抗。」

可笑的是,大部分歐洲的皇室家族都對此言論深信不疑,證據就是他們身邊總不缺殘疾的侏儒豢養,英國甚至專門為此建立了宮廷小丑制度。但被豢養著的小丑可不會認為他必須因此而感激涕零地獻上忠誠,肝腦塗地更是不存在的。他沒有主人,是獨立的人,只遵從自己的心,聽自己的命令。

追求自由,諷刺規則和秩序,這是小丑的處世哲學。

文藝復興的到來讓小丑成為了全社會的明星,社會需要他。「小丑」也真正開始作為一個名詞進入語言系統。沒錯,16世紀之前,蠢蛋、騙子、弄臣、雜技演員等等辭彙都可以代指「小丑」,但啟蒙之風顯然吹散了人們腦袋裡的漿糊,他們發現小丑的角色個性如此鮮明,完全值得上獨佔一個專有名詞——Clown。不幸的是,這個詞起源於德國,大致意思是粗俗的鄉巴佬。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李爾王》中的小丑:先知般的熊孩子

一個人的名字和他的命運有著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很多人堅信這個說法。這也是父母為什麼要絞盡腦汁為剛出生的孩子取個好名字。想一想吧,「莫扎特」和「二虎子」,哪個名字起來更有音樂神童的范兒?

粗鄙的寓意給這個職業帶上了一絲不被世人所理解的悲情意味。在義大利戲劇流流派commedia dell"arte中,黑色的半面罩都遮不住那蠢笨濃眉和粗暴小鬍子的「鄉下人」皮埃羅(Pedrolino),與畫著精明白臉、穿著市儈格子衣服的陰險惡魔哈里昆(Harlequin)是絕對不能省略的重要小丑角色。

尤其哈里昆,在有關仙女等魔法生物的劇本里,經常會出現他的身影。深夜裡,帶領著搜捕人們靈魂的精靈樂隊巡邏是他的工作,在新婚夫妻的婚房外面搞破壞也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總之,在人們的腦洞中,哈里昆絕對有著魔鬼的血統。

天知道當時的劇作家為什麼要如此定位小丑,難道就因為人家有一個鄉土味濃厚的名字?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捉弄出軌的妻子,是哈里昆的重要工作

不過,即使是這樣,小丑還是受歡迎的。「現代小丑之父」格里馬爾迪每次在倫敦劇院登台,都會有大批忠實的看客去捧場。據說攝政時代的倫敦城,每8個人里就有一個是他的忠實粉絲。這位偉大的表演家將皮埃羅和哈里昆的形象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得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小丑「喬伊」是一個塗著白臉,畫著粗眉毛、三角形紅臉蛋和惡作劇大嘴,穿著彩色衣服的形象,辨識度非常之高,現代的很多小丑形象都是由此脫胎而來。觀眾們顯然也是喜愛的,我們從他比普通中產階級還要高的工資中就能得知。當時的英國報紙這樣評論他:「當之無愧,最受歡迎的英國演員。」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現代小丑的形象來源於英國

在巨大榮耀和可觀財富的襯托下,個人的感情已經變得不再重要。狄更斯在《格里馬爾迪的回憶錄》(格里馬爾迪是公認的現代小丑的先祖)里曾記載下了他的名言:「即使我白天再怎麼痛哭流涕,夜幕來臨時我也能讓你笑得不能自已。」在滿堂鬨笑喝彩聲中,沒人知道他從小被父親帶到舞台上,像猴子一樣上躥下跳時心裡在想什麼;也沒人知道9歲就擔起養家重任的他,看見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去學校時有什麼感受;更沒人知道他喝酒嫖妓、關係極差的兒子在先他一步走進墳墓時,得到消息的他臉上是什麼表情。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嘲諷格里馬爾迪的畫

沒人知道。他呈現給觀眾的,永遠只是一張惡作劇得逞後笑嘻嘻的鬼臉。

格里馬爾迪之後,人們發現,動作誇張的小丑也許並不像看上去那樣調皮開心。愛倫坡發表的短篇小說《跳蛙》中,自古以來供人捉弄取樂的、身上貼滿「傻子」、「侏儒」、「殘疾」標籤的小丑,也有著不能踐踏的尊嚴底線,會為復仇而殺人;雨果的長篇小說《笑面人》提醒人們,小丑永遠惡作劇般的笑臉並不是真實的情緒,很可能那就是一張無奈的傷疤面具。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笑面人

1892年,Ruggero Leoncavallode 的歌劇《Pagliacci》,第一次將小丑的生活剖開給了人們觀看。在劇中,馬戲團里的小丑Canio雖然經常扮演戴綠帽子的角色,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很愛自己的妻子Nedda。不過他不知道的是,Nedda愛的是隔壁老王Silvio,還想和人家私奔,自己的僕人 Tonio看上去老實蠢笨,其實暗地裡也在盤算著怎麼佔Nedda的便宜。歌劇的最後一幕,小丑Canio並沒有默默地吞下苦果,而是選擇殺掉了他們。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劇照

從這個歌劇被搬上舞台的那一刻起,有些東西就不一樣了。雖然劇中的Canio遭遇十分令人同情,但穿著小丑的戲服殺人的劇情還是給小丑的形象蒙上了一層血色的陰影。有人評論說:當鮮血濺上衣服,小丑就從「帶來歡樂的喜劇形象」轉化為雙重存在,成為了「獨立的殺人個體」。

現在再看那張永遠咧著大嘴的臉,人們已經無法得知,誇張笑容的背後,是否有著猙獰的痛苦。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真實與想像的錯位,是劇作家為大眾營造出「殺人小丑」恐怖感的第一步。愉悅的微笑下,會不會是讓人不寒而慄的嗜血面龐?顯然,小丑的恐怖不止於此。如果錯位帶來的是不適,那麼沉默帶來的則是不安。他的思想和動機,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只存在於他的腦海中。表面上在手舞足蹈吹氣球,內心裡在想什麼?他不說話,你盡情腦補吧。

當然,這時候的小丑形象,還是注重沒有脫離格里馬爾迪的影子,即「做著讓他人開心的工作,自己的的生活卻是赤裸裸的悲劇」的固定框架。如1928年電影《Laugh》中,小丑因為愛而不得患上了抑鬱症,卻每天都要強迫自己開心起來,最後在「腦袋被吊在鋼纜上向下滑」的痛苦幻覺中自殺了。但是,「小丑」卻已經患上了精神疾病,不在沉默中抑鬱,就在爆發中癲狂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在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中,一座座歡樂喧鬧的馬戲團在蕭條中被迫解散,然而有些空架子卻並未被完全拆除。夜色下廢棄的馬戲團,可以填充進所有人們的恐怖臆想。著名的無聲恐怖演員朗·錢尼·聖曾說過:「馬戲團里的小丑很有趣,但是午夜開門,你在月光下看到面前站著一個小丑,會有什麼樣的正常反應呢?」或許我們可以用傑克·尼克爾森的那句經典問句來回答:「告訴我,我的朋友,你曾經在蒼白的月光下與魔鬼共舞過嗎?」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黑暗是人類的恐懼之源,在黑暗中看見怪模怪樣的「同類」,恐懼則會加倍。日本機器人科學家森政弘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恐怖谷」理論,即機器人的仿人度越高,帶給人的不適感就越強,類似於屍體是從活人而來,但是人類對「它」仍然避之不及一樣。

虛擬的類人形象,卻和人類有著明顯的不同,或是面容上的殘缺,或是肢體上的僵硬,都會給人造成無與倫比的恐怖感。同時,「殘破」的模擬,還會引發人類對於自身的代入感,就像我們總能從哇哇啼哭的嬰兒那裡看到生命的美好,卻對破損的洋娃娃避之不及。躲避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的本能。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恐怖谷」理論

現實生活中,小丑的逗人開心的誇張動作,被有些人曲解為「小丑可以無法無天」。平時助人為樂的模範青年,也可能在帶上小丑面具後,搖身一變成為殺人狂魔。1980年,約翰·維恩·加西因33起謀殺被判死刑時,他喬裝小丑姦殺青少年的罪行也大白於天下。在監獄裡,沒有其他發揮空間的約翰,將大部分精力投入了「小丑」的創作中。

諷刺秩序製造混亂,小丑的宿命

約翰·維恩·加西

隨著作品的流出,「殺人小丑」的形象不斷的在公眾眼中被強化。拜他所賜,好萊塢眾多編劇導演靈感大增,恐怖小丑題材的電影拍了一部又一部。2016年,改編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說《IT》上映後,甚至引發了歐美國家的恐怖小丑恐慌潮。直到今天,你還能找到那個大名鼎鼎的「我恨小丑.Com」網站。

但大概小丑會說:

「Why so serio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