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同是新股命運大不同!金融科技公司扎推赴港上市,卻面臨破發窘境

同是新股命運大不同!金融科技公司扎推赴港上市,卻面臨破發窘境

同樣是新股,命運卻大不同。這家金融科技公司2006年成立,苦熬12年方登陸港股資本市場,然而上市首日股價盤中即告破發。

(圖為維信金科首席執行官廖世宏先生,拍攝/證券時報記者 羅曼)

維信金科上市首日股價破發

維信金科此次發行價為20港元/股,募集凈額11.9億港元。

招股書顯示,維信金科此次上市保薦人為瑞信、高盛及JP摩根,根據基石投資協議,基石投資者Infinite Benefits Limited已認購392.5萬股,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有限公司已認購758.74萬股。

時報君(ID:wwwstcncom)從可靠信源消息確認,擁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張松橋以及內地富豪分眾傳媒江南春成為錨定投資者斥資認購,江南春個人此次認購至少2000萬美元股份。

然而豪華陣容「護價」,卻依然沒能阻止下跌,上市不到半小時股價便破發,且一路走低,盤中最大跌幅達到6%,收盤雖然上漲2.25%,但這個走勢大家可以看看,強行拉升的嫌疑非常明顯。

對此,智通財經分析師謝俊向時報君表示,除了市場環境因素包括資金面趨緊以外,還有公司定價可能高於投資者期望,估值偏高,所以維信金科首日破發屬意料之中,但並不代表這家公司業務前景不好,事實上信用卡消費信貸這塊市場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指出,對比中國和美國的整個消費金融市場,美國的消費信貸(不含房貸)佔GDP的比例在20%左右,而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不含房貸)佔GDP比例目前不到10%,但每年以10%-20%的較高增速增長,其中很大一部分參與者是銀行的信用卡部門,在最近幾年,更多的是銀行之外的參與者快速發展,包括像維信金科這樣的金融科技公司。

招股書顯示,維信金科信貸產品主要有三大類:信用卡餘額代償產品、消費信貸產品及線上至線下信貸產品,均為分期付款產品,其中線上至線下信貸產品貢獻大部分利息收入。客戶群體主要面向持有信用卡並有徵信記錄,但未得到傳統金融機構充分服務的優質及近乎優質借款人。

公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維信金科的註冊用戶數為4840萬,其中3410萬名用戶的身份已經得到核實,超過84.3%在央行徵信中心有信用記錄,總貸款量245.4億元人民幣。

2015年、2016年、2017年,維信金科分別實現營收10.6億元、14.3億元、27.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59.6%,2017年度經調整凈利潤為2.9億元。

其中營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利息收入和其他撮合費用,自2015年至2017年底凈利息收入佔總收入比例分別為93.22%、89.6%、86.3%。

維信金科首席執行官廖世宏向時報君表示,公司自成立發展至今12年來並非P2P模式,維信金科的借款資金來源100%來自於持牌的金融機構。公司的業務核心在於,通過金融技術手段所構築的風險定價能力,為資金需求方和持牌金融機構所做的信貸服務匹配。

廖世宏向時報君表示,招股書中披露的逾期率實際上並不算高,並屬於可控風險。

金融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面臨「破發潮」窘境

維信金科上市首日破發並非孤例。6月15日,號稱「第三方支付第一股」的匯付天下開盤便跌穿了7.5港元的發行價,截至收盤,匯付天下最終報收於6.62港元,上市首日跌幅達11.73%。

招股書顯示,匯付天下的業務主要分為支付服務和金融科技服務兩大類。支付服務主要包括POS、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跨境支付部分。金融科技服務是指向互聯網金融提供商及商業銀行提供金融科技服務,主要包括數據驅動的增值服務。

2015年至2017年,匯付天下的收入分別為5.56億元、10.95億元和17.26億元,凈利潤2015年虧損760萬元,2016年-2017年實現盈利,凈利潤分別為1.19億元和1.33億元。

細看其招股說明書,不難發現匯付天下的收入結構過於單一,政府補貼更是佔到凈利潤兩成,2015-2017年,匯付天下分別獲得4640萬元、2970萬元、3180萬元的政府補助。2015年,在取得政府補貼之後,匯付天下業績仍然虧損,2016、2017政府補助占凈利潤比例分別為25%、23.95%,其盈利模式有待商榷。

雖說港交所向新經濟公司敞開了大門,但在成熟的港股資本市場,要想獲得投資者肯定依然要靠業績說話,如果估值過高,再加上面對國內對於金融科技類公司監管不明確,盈利模式單一、盈利能力不確定等風險因素下,投資者自然不會買賬。

比如被稱為港股「新經濟五劍客」的眾安在線、閱文集團、易鑫集團、雷蛇、平安好醫生在上市前備受投資人青睞,出現超額認購等情況,但上市後五家公司股價迅速下跌,平安好醫生上市第二天就跌穿發行價。

但這依然阻止不了內地金融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的步伐,與美股相比,港股市場不存在文化層面的障礙,隨著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開通,港股交易活躍度大幅提升,且香港上市制度的改革也進一步吸引大量企業選擇港交所上市。

目前國內51信用卡已經於3月份提交上市申請,借貸寶也多次對外表示計劃在2018年下半年或2019年初登陸港交所,當然還包括被市場熱議的螞蟻金服、點融網、挖財網等。

然而,在互金公司上市潮中,也質疑聲不斷。有媒體指出,不少互金公司業務還不符合規範,借貸利率依然在36%以上,甚至還存在變相現金貸的問題,為何要爭搶上市?

原因無外乎兩點。原因之一是國內的金融監管力度加強。2017年被稱為整個金融行業的整頓年。深圳某互金公司負責人表示,其赴美上市的意義不是為股價和融資,而是為了獲得背書,以便獲得更大可能性的監管認可,也藉此機會增加自己的合規運營實力。

此次的赴港上市潮,亦面臨了同樣困境。一家擬赴港上市的互金公司董事長坦稱:上市和沒上市的區別在於,從監管角度來講,一旦上市之後,即使驗收整改沒通過,也肯定會放寬驗收期限,上市本身也是在給平台背書。中國證券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楊東也曾對證券時報表示,大家可能都想著趕在整改驗收前能夠順利上市,此時對他們來講,只要上市,公司順利備案的籌碼就大大增加,因為牽涉的面太廣。

原因之二則是同業之間的競爭追趕,上述互金公司董事長表示,「已經被趕超了,我們要加快速度」。於是有計划上市的企業正在加快進程,沒有計劃的企業也已經開始將計划上市提上日程。前有監管政策向上拔,後有同業競爭者向前逼,互金公司便因此紛紛走向了上市之路。

但,上市真的就是免死金牌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800億網貸平台爆雷!自稱央企、高額返現、還玩虛擬幣,還原一個真實的唐小僧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