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核雕:技亦靈怪矣哉

核雕:技亦靈怪矣哉

大部分人接觸核雕,是從那篇初中課文開始的——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這是一篇描繪工藝品的經典範文。一直難以想像,在只有兩個黃米粒高的桃核上,如何雕刻出那麼豐富的內容,不僅有多個人物、多種器具,而且居然還有八扇窗,都能自由開合,窗上還雕刻著16個字的對聯。

如果不是用了誇張的手法,所謂的「二黍許」,也許並非是兩個黃米粒高,畢竟桃核比這大得多。即使用一個完整的桃核,能雕刻出這麼豐富的內容,也堪稱絕技,只能發出「技亦靈怪矣哉」的感嘆了。

由此可知,明代時,我國核雕技藝已經相當成熟。至於核雕產生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數千年前。2008年,核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核雕是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浙江、北京、河北石家莊、遼寧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核雕的製作與其它的雕刻手法基本雷同,一般要經過下面幾道工序:選料、設計、定形、粗刻、細刻、打磨、拋光。工具主要有鑿子、銼刀、扶鑽三類。

明代核雕的材質以桃核與杏核為主,到了清乾隆年間,開始使用橄欖核和胡桃核。明代核雕題材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綉袋下面的裝飾物。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把玩。

當代核雕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有珠串式,即把多個核雕穿成一串,多為十八羅漢頭像,各種祥獸、群仙等;有墜件式,即以單粒核雕為主,配以紅線,可掛在頸項或腰間,也可掛在衣服、摺扇上,墜件表現形式豐富,有仕女、觀音等,有花鳥、龍鳳、山水植物等;有擺件式,即將核雕鑲嵌在象牙或紅木底座上,供人欣賞。從題材內容來看,主要有四個系列,一是吉祥如意系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獸等;二是神仙人物系列,如十八羅漢、觀音、彌勒佛、八仙過海等;三是歷史典故民間故事系列,如東坡泛舟赤壁、羲之戲鵝、桃園三結義等;四是山水園林系列,如山水風景、古典園林等。除上述形式和題材內容外,年輕的核雕人還在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多題材表現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將世事萬物、歷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間盡情揮灑,令人刮目相看。

御珍苑珠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北工藝美術 的精彩文章:

TAG:河北工藝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