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三五愛書人對坐聊天——讀李昕《做書的故事》

與三五愛書人對坐聊天——讀李昕《做書的故事》

李昕(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6月14日《南方周末》)

過去有張靜廬寫《在出版界二十年》,鄒韜奮寫《經歷》,趙家璧寫《編輯憶舊》,范用寫《戰鬥在白區》等等,有了他們的回憶,我們珍愛的書才有了作家與出版家、出版社之間豐富的家事,我們回眸的歷史也有了出版家在風雲激蕩中奮鬥的鮮活身影。近來我們欣喜地發現,當代出版家也講起了屬於他們的光榮與夢想。原北京三聯書店、香港三聯書店的總編輯李昕先生,開始回憶起他的「做書」人生。

李昕先生1982年從人民文學出版社起步,2014年從北京三聯書店退休,至今沾其手澤出版的書已達三千餘種。李昕本就是作家兼編輯出版家,過去以最大的精力給他人「做書」,對自己總是惜墨如金,到了退休之際,終於自己寫起了書,不過主題還是他念茲在茲的「做書」。

以編輯為志業

李昕半輩子只選擇了以編輯為志業。1982年,他從武漢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人民文學出版社,負責人事的領導決定讓他做人事政工幹部,懷揣著編輯夢的李昕極不情願,又不敢言。一次趁食堂吃飯的機會,捧著飯碗向總編輯屠岸先生傾訴心聲,期望能得到一次做編輯的機會,屠岸炯炯有神地望著李昕,伸出一個手指,說出四個字「一言為定」。就這四個字,讓李昕從一而終,樂在其中。他的人生中有無數次變換職業的可能,可他都放棄了。老領導韋君宜曾教導他們,做編輯就不要想著做官,最大的官也只能是總編輯。恰巧「總編輯」成了李昕做過的最大的「官」。

李昕文學編輯出身,年少有為,曾突破人文社理論室排資論輩的潛規,策划出版稍年輕的王蒙、劉再復的第一本文學評論集,使那些書得以深刻參與一個時代的文學思考。李昕直接推動楊義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作為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使楊義一鳴驚人。李昕開風氣之先,一手搭橋,引進李敖、白先勇、陳映真、齊邦媛、王鼎鈞等華語文學大家,使他們贏得大陸讀者的喜愛。李昕又是廣博的人文社科出版家,在香港八年出版了一系列向港人普及「一國兩制」、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的書籍,同時立足反映香港社會,帶領香港三聯集中出版香港人文社科著作,為促成香港三聯「本地化」盡心儘力。美國學者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大概可算李昕近年來引進出版的有影響的社科類代表書籍。

與三五愛書人對坐聊天

李昕的「做書」系列從2015年問世以來深受讀者喜愛,這包括《做書:感悟與理念》《李敖登陸記:出版背後的故事》《做書的日子:1982—2014》,還有最近出版的《做書的故事》。李昕下筆追求「一律親歷、親見、親聞,以第一手材料為主,強調紀實,絕不虛構」。《做書:感悟與理念》是李昕站在大學講台上對著編輯學專業學生傳道授業的「講課稿」,《李敖登陸記》是李昕應老友之邀,寫自己和李敖之間的曲折故事,《做書的日子》大概是靜夜獨坐的李昕回首事業人生,為將來更龐大的回憶錄理出的初步提綱,而《做書的故事》中的多數篇章,就好像李昕在自家書房與三五個愛書人的對坐聊天,他給你娓娓道來他與胡風、楊絳、馬識途、楊振寧、屠岸、劉振強、楊義等人的交往,對他們的認識,介紹近年來他讀過的、做過的好書。「講課稿」講理論、析案例,卻分明也像個生動的故事會,有趣的段子比比皆是,《做書的日子》里有一些「只講事實」的皮裡陽秋,《做書的故事》里的人則都可風可詠,總讓李昕懷抱敬意、受到教益。

席慕蓉曾評說王鼎鈞的回憶錄,「真的是空間無限廣大的博物館,每一件展品都是見證,也都是解答,恍如歷歷晴川,經得起無數讀者的一再回首。」李昕的「做書」系列也似乎有這種「回憶錄」的質地。《君子屠岸》《本色韋君宜》《書界奇人劉振強》《遙望南天悼藍公》《微笑的「侍者」——記憶中的楊德炎先生》尤其別具風裁,真情至性。

李昕是個有心人,幾十年來堅持寫日記,現在推出的「做書」系列只是冰山一角。謂予不信,請待未來。

《做書的故事》,李昕著,人民出版社,2018

海外有緣

李昕的「做書」人生似乎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與港台及海外結緣。他近十年在大陸主持出版的書中,有一類紀實反映近代中國家國滄桑的題材,深受廣大讀者喜愛,這裡有大陸作家,還有華語作家。齊邦媛猶如繼葉嘉瑩以後從海外吹來的第二縷中華優雅香澤,歷經滄桑仍不失優雅。李昕讀齊邦媛的《巨流河》,興慨萬千,尤其感佩齊世英真是一個鐵骨錚錚的好漢!《巨流河》出版後,齊邦媛又給他們寄來一本台灣出的《齊世英口述自傳》,徵詢出版意向。李昕如獲至寶,卻又因為貪戀完美的性格作祟,覺得口述截止到1949年頗可惜,齊世英在台灣四十年的抗爭沒有反映,於是放棄出版,後來悔也晚矣。

王鼎鈞的文名近來才為許多大陸讀者知曉。鼎公的回憶錄不求為自己立傳,而是以一己之能見度,寫盡半個世紀海峽兩岸家國滄桑,其真也,力求主觀真誠、講真話,其有情也,「為平生所見的情義立傳」,其「無情」也,滌除玄覽,坐看雲起,此等寫傳心境,實屬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鳳毛麟角,而其文章之美,亦自然亦經營,取小說般跌宕之姿,蘊詩歌般電光哲思,亦屬第一流美文。李昕出王鼎鈞回憶錄的時候,還冒著經濟風險,抱著「挖隱士」的目標準備一連推出十幾種「王鼎鈞作品系列」,並為此寫下隆重推介的文章。其實,李昕在1980年代末就與鼎公聯繫出書事宜,只因鼎公的身體變故而擱置。李昕的鑒賞力、魄力總讓他走在時代之前。

大概王鼎鈞回憶錄這樣的好書三聯不出也會有別的出版社出。但還有其他作家的這類作品,或者乾脆不是作家的這類作品,卻真的因為遇到李昕才有了在大陸面世的機會。比如,2017年在上海三聯出版的華文女作家戴小華的《忽如歸》,成書緣起於她給李昕講她的家史,李昕又一次被那種英雄人物、家國滄桑吸引,被戴小華的弟弟戴華光在台灣追求民主進步、追求祖國統一的事迹感動,勸戴小華用寫實的筆法寫下來。又如,日本人中島幼八,一個在抗戰勝利後被中國人養大的戰爭遺孤,晚年寫了一部感念中國的自傳,他找到李昕交上書稿。李昕讀後大為感泣,還給他提意見,補上回到日本後為中日友誼做過的那麼多事。《何有此生——一個日本遺孤的回憶》有著樸素的震撼力。中島幼八和他自傳里的人物全都是普通人,大地母親般寬厚的中國東北農民出於對生命的不忍,收養了日本遺孤,在艱難歲月里含辛茹苦養大他,中國的村幹部、教師、小夥伴也都給了他無私的愛。老年中島幼八回憶起半個世紀前的事情,繾綣動人。它讓我們感受到政治對立之下,善良的民心在相通!

好事多磨,好書有時候也多磨。馬識途老人送過李昕一幅摘自自己詩作的墨寶,曰「何懼風波生墨海,敢驅雷霆上毫顛」。李昕謙不敢當,但在朋友看來他是無愧的。

李昕先生身軀偉岸,聲音洪亮,待人真誠,聊天起來時而爽朗地哈哈大笑,時而流露出深情悠遠的目光,其孔武之姿,溫潤之質,給人一種君子風範。這種風範還表現在三省其身,直面缺憾。他的「做書」系列,不僅僅記成就,也常常記失誤,哪怕那些失誤不由他一人承擔。

「他和書同壽」,多少年後,人們回望我們這個時代的出版家,也會同我們遙望民國年代的出版先驅一樣,他們的事功會被歷史記住。

作者: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講師 戎琦

本文轉載自《南方周末》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出版社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TAG:人民出版社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