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原則之下 不失靈活

《論語》:原則之下 不失靈活

佟鑫海和您一起學《論語》

之一百一十七

《論語》

【原文】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這種普遍得連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一味固執稱不上君子,只能稱作普通人。有智慧的人只做最聰明的,不做「最對的」。

很多人都在講「言必信,行必果」,講到這個話時都言之鑿鑿。但你讀《論語》會發現孔子對「言必信,行必果」評價很低,這個小人不是指壞人,而是指境界不高的人,境界不高的人才會這樣想問題。

我們現在很提倡「言必信,行必果」,但是,孔子實際上是貶低這種境界的。

他把「言必信,行必果」說成是「然小人」的拘泥,這個地方的「小人」,是不明大道的「匹夫匹婦」,即平庸男女的意思。

孔子為什麼要反對這樣的話呢?

這裡首先要做一個說明,孔子贊成「言而有信」,說話講信用,做事有結果,當然是很好的,也是道德的底線,孔子不會反對,孔子反對的,是這兩個「必」字。「必」字就是絕對化、走極端。

凡事一旦絕對化,就會發生偏差。說過的話,要守信,要兌現,當然對,但是,假如說錯了呢?也要守信嗎?做事要有結果,當然也對,但是,假如後來發現是錯事呢?也要硬著頭皮做下去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錯事,都會說錯話,怎麼辦?改。

所以,「自必信,行必果」還和另一個人生重要原則相衝突,那就是「知錯就改」

我舉例子來看一看,這個「言必信,行必果」是不是有回題。世界太複雜,情況也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一旦絕對化,就可能陷自己於不仁不義。假如有人拿槍逼著你許諾殺人,你被迫對應後,真的要殺人來兌現承諾嗎?

一些時候,我們說的話,受情境的制約,或者受矇騙,說錯了話、許錯了諾,真相大白以後,幡然醒悟以後,還要去兌現說錯的話、許錯的諾嗎?所以,萬事都要有原則有權變。

「兵地常勢,水無常形」,我們在處理各種事物時都要能夠做到隨機應變,因勢利導,不墨守成規,不拘泥於一格,甚至逢大勢不踐小諾,處大事不拘小禮,從而達到變則通,通則靈,靈則達,達則成的理想效果。

對於「變」的智慧,中國人是理解最深的,我們做事往往有很多備選的方案,這套不行,另一套立馬跟上;這條路走不通,沒關係,再找一條!

變通二字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精深與博雅。變則通,通則達,則歷來為智士仁人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他們靈敏而機智把自身處境與時勢局勢相結合,在不停地形勢轉化中,找到能夠實現自身及自身集團的利益最大化的謀略。即使處於被動情境中,也依然能夠將損失降到最低化,有時甚至能夠扭轉乾坤,造化出一片新天地。

歷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即位後,為了滿足自己北御匈奴、南防秦國的目的,對當時軍隊的作戰模式進行了改革。

第一是改革服裝,當時中原的人喜歡寬袍大袖,他下令改變服裝樣式,學習胡服的樣子,將袖口改窄,這樣利於使劍。

第二是騎射,中原的軍隊多習慣車戰,運動緩慢,機動力差,跟游牧民族打仗時吃虧不少。趙武靈王命令大家都學習騎馬射箭,建立騎兵部隊,不到一年,就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

通過這種變革,經過幾年的發展,趙國國力強盛,成為當時的戰國七雄之一,連秦國都深為畏懼,與趙國互派使者交好。

這個故事,充分表明了變革的必要性。

任何事情都是處於變化之中,有時事情的發展會出乎我們的意料,如果思想僵化、行為保守,顯然對此難以應付。由此可以看到,養成靈活變通的習慣,對我們能否取得成功是多麼關鍵。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沒有什麼永恆不變的事物。如果永遠拘泥於傳統,不求變革,當鐵杆的守舊派,那麼無論何事,都難以成功。

作為我們個人,若不懂變通,捭闔之道是肯定應用不好的!只有堅守目標、靈活處事,我們才可守得雲開見月明!

但靈活處世,並不是讓我們沒有原則、喪失做人的準則。靈活處世是「圓」,做人的準則是「方」,「方圓有致」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其實,處世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我們只有在生活中多學習、多總結、多思考,才能做到方圓無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佟話人生 的精彩文章:

男士健康無小事,應時時關注
《論語》:專註於每一個當下

TAG:佟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