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這些天帶著潼潼在倫敦遊學,我順便去了這邊幾家非常好的私立學校參訪,每次都會有一些新的啟發和收穫。

其中一所叫Falkner House的預備小學女校,在校長跟家長座談的時候,有家長就說自己家兩歲的孩子還有些害羞,總沒辦法去展現自己,問說要是到了學校面試的時候也這樣表現會不會影響錄取。

那位短髮利落的女校長回答起來也十分乾脆,她說孩子現在的樣子並不代表兩年後的樣子,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時間表」,她或許只是還沒有到準備好的時候而已,勸家長不需太憂心。

同時她還說,像她們這種家庭式私校,最大的優勢就是會非常關注每個孩子的特點和個性,會跟隨孩子的發展節奏來安排學習進度,這樣就不會出現一些無意義的對比,確保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那一席話,當時我聽到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個畫面,是我的朋友米米和她5歲的兒子小淘。

「我喜歡自己玩兒呀!」

小淘是個非常典型的「慢熱」娃,這曾是米米最頭疼的一點。

不論是在公園還是淘氣堡玩兒,只要看到小朋友走過來,小淘就馬上會躲到一邊兒去。如果有一大群小朋友在玩,小淘就立馬切換木頭人模式,在家裡那份活潑機靈勁逃得無影無蹤,獃獃地站在那兒四顧茫然。

每次和親戚家的小孩一起玩,小淘都會被七嘴八舌好一番「教育」:「這麼害羞,不像個男子漢」「膽子那麼小,以後怎麼辦?」「缺乏鍛煉,得往人多的地方去」……

米米聽了一邊尷尬地笑著,一邊暗自委屈,要知道,為了改變小淘的慢熱,米米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比如她在小淘6個月時就給他報了早教班,每周末雷打不動地上課;光淘氣堡的年卡就辦了三四家,只要有空還會去公園溜娃……

可即使這麼用心,小淘的慢熱依然沒什麼太大改善。

每次在孩子們social的場所看著呆站在那裡的小淘,米米真為他捉急,總是不斷催促他:「快進去玩呀,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呀!」可是米米越催促,小淘反而越恐懼。

慢慢地,小淘對上早教課、去淘氣堡都產生了抵觸心理,每次要出發前都找各種理由拖延時間。

米米說她曾經認真地問過小淘,為什麼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小淘怯怯地看著媽媽回答說:「可我喜歡自己玩呀!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孩子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

直到有一天,米米無意間看到了一部叫《零零後》的紀錄片,裡面一個叫「一一」的小姑娘改變了她的想法。

和小淘一樣,比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一也更喜歡獨處,而與實際生活中不同的是,紀錄片中的兩個細節讓米米觸動很深。

一是一一對於自己性格的坦然。

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和其他人玩時,一一的回答幾乎和小淘一模一樣,但她回答時的狀態卻比小淘多了一份從容和深刻。

或許正因為她能清晰感受到自己享受著獨處的樂趣和自在,所以她並沒有以孤獨為恥,相反,她對於獨處,怡然自得。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二是父母對於一一性格的態度。

由於一一的父母也都是安靜型性格,面對一一他們都有更多的理解和坦然。

可有趣的是,少了父母的干預,一一反倒沒有成長為一個孤僻的人,長大後的她慢慢變得愛交朋友,而安靜恬然倒成了刻在她骨子裡無法磨滅的獨特氣質。

看完後米米突然發現,和一一的父母比起來,自己的確有些過於焦慮了。

或許是因為親戚朋友們那些「忠告」,又或許是因為外界對於內向型人格的刻板印象,讓她向孩子也傳遞了「小淘的內向性格不好」這樣的焦慮和偏見。

米米想,如果自己都認為慢熱內向是需要改變的,那孩子又怎能不會心生自卑和畏懼?

這時她才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星子,即使他們有著凹凸不平的表面,但折射出的光芒都同樣耀眼。

作為父母,並不是要試圖填平那些深淺不一的坑窪,而是應該依照不同的表面,引導這顆獨一無二的星子來調整自己的姿態和角度,讓他折射出的光更強更明亮。

這樣的想法,終於讓米米緊繃的神經鬆弛下來。她不再逼迫孩子到公共場所社交,開始慢慢嘗試用家裡這個孩子非常熟悉的環境,來為小淘創造「社交」的機會。比如有意識地邀請親戚朋友的孩子來家裡玩兒,牽著孩子的手,帶他一起去看「社交」的快樂。

每次在家做聚會她都會提前好幾天就跟小淘分享她的計劃,告訴她要來的朋友都有誰,他們要做哪些遊戲和活動,為他做一個熱身和預告。等朋友們來了之後,米米也不再會一味地要求孩子,必須和家裡來的小朋友一起玩。在小淘享受獨處,安靜的一個人玩時,她不會去打擾。

她知道,對於慢熱型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而在這樣輕鬆的環境里,小淘卻開始主動關注起了其他小朋友。他看到大家都熱烈地笑著、鬧著,也流露出想要加入的意願。

這時,米米一邊不動聲色的帶著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邊用眼神和動作向小淘傳遞出開放的姿態。最後,敏感的小淘感受到媽媽無聲的鼓勵,略帶羞澀地放下手裡的玩具,湊過來和大家玩了起來。

那一刻,米米終於明白,別人口中的建議,未必合適自己的孩子。

所有忽略孩子個性的「拔苗助長」,都只會摧毀那顆剛剛萌發的幼苗。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時刻表

很多人都說,孩子生下來彷彿一張白紙,等待著我們去創作。

其實對於這樣的說法,我一直不太贊同。

從孩子出生時起,這些軟萌的人類幼崽,便因為體內那一串串基因密碼,被披上了獨特的性格和氣質外衣

它們指導著孩子的行為,更決定並影響著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每一次試圖刻意去違背孩子個性和發展規律的較量,都容易是無用功。

面對孩子,我們與其說來是掌握決定權的「書寫者」,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個順著孩子天性和規律來稍加引導的「觀察者」。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不僅如此,孩子們自帶的「出廠設置」,也讓他們每個人都擁有著獨特的「時間表」,也就是專屬於他們自己的成長節奏。

明明七八個月的孩子大多會爬行了,但有的孩子就不願意爬,直接過渡到了站和走;明明娃兩歲多的時候都會說不少詞兒了,但就有的孩子到了兩歲半還遲遲只肯說單字……

可是,孩子不是火車啊,他們無法按照我們預想的精確時刻表來運行,儘管他們的發育發展有章可循,但依然存在著差異性。

正是這些差異性,讓每一個孩子變得獨特而唯一。有些孩子發展得很快,而有些則步伐緩慢,有些各方面發展均衡,而有些則在某方面發展突出。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育兒書里列出的發展圖表,在為我們撥開迷霧的同時,又容易讓我們陷入焦慮和不安。

我們因為孩子某一時段的言行舉止、某一次超前的發育、某一場暗自的比較而患得患失,生怕孩子長長的一生毀於當下。

我們依照他人的經驗,去規劃孩子的人生,以至於變得人云亦云,在浮躁的洪流下失去了自己的節奏和方向。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其實,就連我自己,也無法從這種迷茫與焦慮中完全跳脫。

潼潼剛出生那會,跟隨著早教大軍,我也給她早早地報了早教班,想讓她早點接觸更多的孩子,性格更open一些。

可在後來上課的過程中,我卻逐漸發現,她慢熱的性格其實並不是很適合這樣的授課方式。比起和老師的互動,她在與親近的人的互動中,更能吸收到養分。

而且,比起對其它「人」的興趣,潼潼對於小花小草小動物的興趣顯然要大得多。

所以,漸漸地我們開始翹掉早教課,讓她有更多機會浸潤在大自然中,蹲在地上觀察螞蟻運食,用放大鏡觀察不同的葉子,在這看似「無用而散漫」的時光中,她卻得到了更豐厚的滋養。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兩歲之後,身邊的朋友紛紛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繪畫、英語、音樂、平衡車、跆拳道……身邊有的孩子每個周末都穿梭在各大興趣班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倒不是說我認為這樣做有什麼不妥,因為也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挺享受上課的過程,收穫了很多。只是,有了早教班的前車之鑒,因為潼潼的性格,我覺得讓她過早上這麼多興趣班的意義並不是很大。

也許還會因為用力過猛而適得其反,讓潼潼產生壓力,變得畏懼和反感。

所以,除了她摯愛的繪畫報了小班課以外,她自己有興趣我也比較看重的英語啟蒙方面我給她找了機構的私教來家裡「陪玩」,音樂方面就日常聽歌和去現場聽音樂會、看兒童劇的方式來浸潤。

直到通過在幼兒園進行了近兩年的學習生活,潼潼慢慢適應了「群居生活」,交到了很多好朋友,開始適應集體授課的模式,我才開始帶著近5歲的她去系統地試聽各類課外班,看看她自己的興趣。

分享我和潼潼的「時間表」,並不是說想讓大家參考這個模式來養育孩子,只是它剛好適合了潼潼的成長節奏。

我總覺得,比起要找到幾歲報什麼興趣班,幾歲開始英語啟蒙,幾歲開始認字等問題的答案,找到自家娃的成長節奏,摸索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時間表才是王道。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育兒,就是找到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

前段時間,被一個叫「不要讓別人帶跑了你的人生節奏」的視頻刷了屏。

視頻里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25歲之後才獲得學位依然值得驕傲;35歲未結婚但過得依然快樂也是一種美;40歲之後才買房也沒什麼可丟臉的。

關鍵是不要讓任何人打擾你的人生節奏。因為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可以被計算得清楚;也不是所有計算得清楚的東西都重要。

我倒覺得這個視頻,用來講育兒也很合適,我們大可不必讓孩子活在他人的經驗中。

讓孩子依照標準來決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遠沒有找到孩子自己當下適合做什麼來得更重要。

很多時候,過多關註標准圖表或別家娃的狀況,會讓我們變得盲從,忘記俯下身與孩子對話,忘記走近孩子了解孩子自己的節奏。

關於育兒的種種問題,不論是情緒、心理還是語言、社交,都沒有「一招鮮」的標準答案,因為我們養育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

在別家孩子那裡非常管用的方法,可能在自家娃身上適得其反;別家娃的「啟蒙之路」,也許會成為澆滅自家娃興趣的「毀人」之路。

所以,經驗有時候可以借鑒,有時候可以用來反思,但千萬不可盲目照搬,一定不要讓別家娃的速度,擾亂了你家娃前進的陣腳。

《魔法歲月》這本書的結尾說:

「心理學家也無法預測孩子的未來。即便在完成了全部的測量和計算之後,他們也不知道在一個孩子身上是否有哪個特徵會成為其人格結構的一部分,或者它在之後的發展中是否會發生變化。」

正是這種變數,才讓我們的孩子變得與眾不同,成為獨一無二的人。也正是這種變數,賦予養育以挑戰和無限可能。

所以,永遠也不要讓「成長時間表」,限制了我們的眼界和遠見。

這一兩年帶著孩子四處走得多了,我愈加發現:人生從來都充滿無限的可能性,那些我們未知的領域,也許都將被我們擁入懷裡。

忘掉標準時間表吧,別讓孩子活成別人的復刻版。鼓勵他們永無止盡的探索,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才是為人父母畢生的修行。

-END-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娃的成長節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