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夜,讓我們面聊

今夜,讓我們面聊

作者:秋水

面聊,不是當面聊,而是聊一聊面,沒啥主題,想哪兒聊哪兒。

「面」這個字在漢語里有很多種釋義:臉,物體的表面,幾何學上的面,粉末,糧食磨成的粉,麵條,某些食物很柔軟,俚語中「面」指軟弱、無能,等等。由此可見,「面」屬於漢語里的跨界界,而且還是各種成語和段子的發源地。

千人一面,滿面春風,面紅耳赤,兩面三刀,四面八方,四面楚歌,面面相覷,洗心革面,面面俱到,獨當一面,面目全非,有里有面,面不改色心不跳,面和心不和,知人知面不知心......

回溯記憶的長河,今夜,我們只聊一聊糧食磨成的粉和麵粉做成的食品。

小時候從廣播里聽張賢亮的小說《綠化樹》,描寫流放到西北的知識分子章永璘的故事,對他在鐵鍬上用糊窗戶的漿糊烙餅的段落記憶猶新,「章永璘的任務是打爐子糊窗戶。他幹得相當賣力也相當順利,兩小時以後一個既簡便又科學的爐子里便燃起來呼呼的火苗,於是他開始享受以稗子麵漿糊烙成的煎餅」。

飢餓可以激發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第二天,當他繼續抱著《資本論》懺悔自己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那位曾主動借與他工具的年青婦女踏著雪找上門來,點名讓他去給她家打爐子。章永璘只有從命。可到了她家以後才知道,這只是一個借口——是一個年輕女性邀請落難男人的一種特殊方式,目的只是讓他來坐一坐,享受一個白面饃饃。這是一個印有美麗的中指指紋的饃饃,撫摸著它,章永璘辛酸難抑,落下了晶瑩的眼淚。這位婦女叫馬纓花。馬纓花的出現,使章水璘的生活開始有了根本的轉機,她的善良、她的純潔和熱情可以讓章永璘放鬆地以一個落難流浪人的身份來承受一碗香噴噴的雜合飯,承受一個家庭的溫暖。他覺得自己越來越像一個人了。」

一個饃饃引發的浪漫,帶來困頓中的精神安慰,讓孤獨的人苦中作樂。

其實,我記憶中關於面的段子多數還是喜樂的。

爸媽和我,那時候住建國門外永安里。

小時候沒吃過油亮亮的東北大米,父母單位食堂的米飯都是糙米做的,有時候吃著還牙磣。也沒有精麵粉,做饅頭用普通粉,老面肥發麵,發起來之後要施鹼,這可是技術活,鹼放多了面發黃髮苦,鹼少了發酸,但如果放的合適,蒸出來的饅頭就特別香,每一口咀嚼中都有麥香,還有微微的回甘。因此從小就養成愛吃麵食不愛吃米飯的習慣。

媽媽經常會講起早年在首鋼工作時有個同事被人稱為「火食胃」,一天能吃一袋面的饅頭。這飯量大的,真是讓人目瞪狗呆。

最愛吃糖三角,這是一種把紅糖混合乾麵粉,再用發好的面來包裹紅糖,捏成三角形狀,最後上屜蒸熟的麵食。經過一蒸,糖三角裡面的紅糖就化了,如果捏不嚴實糖稀就會流出來,還特別燙嘴,知道吃糖三角時糖稀怎麼會燙到後背嗎?

電影《列寧在1918》的內容記不太清了,但那句經典台詞「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大概是後來常說的,多麼樸實的言語,比起說希望總是會有的更能鼓舞人心。

如今,工體附近有一家麵包店就用了「麵包會有的」作為店名。它家的橄欖核桃麵包好吃,我做的無花果核桃麵包也好吃呢。

深圳還有一家餃子館乾脆就說:Dumplings always warm your soul...

比起南方,北方人更直白:「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躺著」。

麵食就像是莊稼漢的老婆孩子熱炕頭,那種溫暖只能用胃來感受。

前兩天端午節,別人收的禮是粽子,我不但收到海南朋友送的定安粽,還收到二姐送的一袋面,真是親生的朋友啊,你咋知道地主家也沒餘糧了?

一般人們會把自己的工作性質或從事的職業歸為一定的界,比如楊葵老師遊走於出版界、書法界、策展界、寫作界,被人戲稱為跨界界。我呢,喜歡做各種麵食,幾乎每天都換著樣做,各種麵包,蛋糕,餅乾,饅頭,餡餅,燒餅,韭菜盒子,莜麥窩窩,還經常深夜發吃,快要被逼瘋了的朋友們戲稱我為面界的。二姐還送了我一句話:希望你成為面界的領袖。好吧,我努力。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家常住人口幾個人呀?做這麼多給誰吃呢?大多是做給家裡老人調劑胃口,或者送朋友。還有人說,地主,我要跟你做鄰居。哈哈,我學陳佩斯說一句,都到我家吃面來吧。

圖片:秋水,部分來自網路

編輯:秋水

這是【會彥】第447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會彥 的精彩文章:

一人食一周快手晚餐食譜

TAG:會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