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大世界之最

十大世界之最

世界面積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

蘇必利爾湖(Lake Superior)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1622年為法國殖民者所發現,湖名取自法語Supérieur(索菲莉爾),意為「上湖」。該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被加拿大的安大略與美國的明尼蘇達州、威斯康興州和密歇根州所環繞。湖面東西長616千米,南北最寬處257千米,湖面平均海拔180米,水面積82414㎞2,最大深度405米。蓄水量1.2萬㎞3,佔五大湖蓄水量一半以上,以蓄水量計算,該湖是世界第四大湖(不分鹹水淡水,儲水量前三分別為裏海,貝加爾湖和坦噶尼喀湖)。湖岸線長3000千米,沿岸森林密布,北岸曲折多湖灣。有近200條河流注入湖中,以尼皮貢和聖路易斯河為最大。

第一批來到蘇必略湖地區的人類大約是在1萬年前,在冰河時代末期的冰河消失後。他們使用石矛去獵殺Minong湖西北邊的北美馴鹿,被稱為布蘭諾(Plano)。

下一批可以考據的人類是「Shield Archaic」,大約生活在前5000至前500之間,

蘇必略湖屬於加拿大境內的西邊與東邊末端發現該文化的證據。他們使用碗、箭、獨木舟來狩獵與補魚,為了製作武器與工具而開採銅礦,並且建立貿易網路。他們也被認為是奧吉布瓦族與庫利族的直接祖先。

另一個文化是末期林地印地安人(900年-1650年),他們是阿爾岡昆人的一支,以打獵、捕魚及採集食物為生。他們使用雪鞋、樺樹皮的獨木舟與圓錐形或半球形的房屋。在米契皮科坦河口發現了9層營地。大部分的帕卡斯誇坑(Pukaskwa Pits)似乎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阿尼什納比人(Anishinaabe,也稱為奧吉布瓦人)已經在蘇必略湖地區居住超過5000年了,早於拉科塔人、梅諾米尼人(Menominee)、福斯人、格羅斯文特人(Gros Ventres)與尼皮貢人。這些美洲原住民稱蘇必略湖為「Anishnaabe Chi Gaming」或「奧吉布瓦之海」。在歐洲人抵達之後,奧吉布瓦人扮演法國毛皮商人與其他原住民的中間人角色。他們很快變成這個原住民區域的主宰,而且驅逐了蘇族與福斯族,並在1662年於蘇聖瑪麗贏得對抗易落魁聯盟的戰爭。奧吉布瓦人在1700年中期佔據了蘇必略湖四周。

這個區域的毛皮貿易隨著哈德遜灣公司實質上的壟斷,於170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然而在1783年,新成立的西北公司與哈德遜灣公司來相互競爭。西北公司在大波蒂奇(Grand Portage)、尼皮貢、皮克河、米契皮科坦河與蘇聖瑪麗來成立據點。但是在1821年,因為競爭導致巨大的損失,所以西北公司被併入哈德遜灣公司。

蘇比略湖周圍的許多城鎮是採礦區、加工區或是航運據點。蘇比略湖崎嶇的湖岸與荒野吸引觀光客與冒險家,所以旅遊業是蘇比略湖附近人口稀少的城鎮的重要產業。

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

伊泰普水電站(Itaipu Binacional, Itaipu Dam),位於巴拉那河流(世界第五大河,年徑流量7250億立方米)經巴西與巴拉圭兩國邊境的河段。是目前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由巴西與巴拉圭共建,發電機組和發電量由兩國均分。目前共有20台發電機組(每台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400萬千瓦,年發電量900億度,其中2008年發電948.6億度。是當今世界裝機容量第二大,發電量第二大水電站,僅次於我國三峽電站。

巴拉那河全長5290公里,總流域面積280萬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7250億立方米。伊泰普壩址以上的流域面積82萬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2860億立方米,分別佔全流域的28%和39%。伊泰普以上流域均在巴西境內,水量充沛、落差也較大。伊泰普水庫總庫容 290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90億立方米,相當於年徑流量的6.6%。在上游還建成23座水庫,與伊泰普水庫合計總庫容2169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1265億立方米,相當於年徑流量的44%,所以調節性能很好。1973年巴西、巴拉圭兩國政府簽訂協議,共同開發界河長200km一段水力資源,歷時16年,耗資170多億美元,1991年5月建成舉世界矚目的伊泰普水電站,壩址控制流域面積82萬平方公里,大壩全長7744米,196米,攔腰截斷巴拉那河,形成面積1350平方千米、庫容290億立方米的人工湖。多年平均流量8500立方米 /s。壩址處常水位時河寬約400m,枯水河槽寬250m,基岩主要為堅硬完整玄武岩。電站總庫容290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90億立方米 。

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語中意為「會唱歌的石頭」(the singing boulder)。伊泰普水電站於1974年10月17日動工修建,1991年5月6日竣工,歷時17載。水電站主壩為混凝土空心重力壩,高196米(海拔225米),長1500米。右側接弧形混凝土大頭壩,長770米。左接溢洪道,溢洪閘長483米,最大泄洪量為62200立方米/秒。兩岸還接有堆石壩、土壩,整個水電站壩身長7.7公里,壩伊泰普水電站

高196米。壩內蓄滿水後,形成了面積達1350平方公里、深度為250米、總蓄水量為290億立方米的伊泰普人工湖。湖的大半在巴西,小半在巴拉圭境內。工程的興建帶動了巴西、巴拉圭建築業、建築材料和其他服務行業的發展。電站的建成是拉丁美洲國家間相互合作的重要成果。

世界最著名的火山:維蘇威火山

維蘇威火山是一座位於歐洲大陸上的活火山,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灣東海岸,是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被譽為「歐洲最危險的火山」,海拔1281米(4,200英尺),距義大利那不勒斯市東南約11千米,海拔1277米。世界上最大的火山觀測所就設於此處。

維蘇威在公元79年的一次猛烈噴發,摧毀了當時擁有2萬多人的龐貝古城。直到18世紀中葉,考古學家才將龐貝古城從數米厚的火山灰中發掘出來,古老建築和姿態各異的屍體都保存完好,龐貝古城也成為義大利著名旅遊聖地。 在這次劇烈噴發中,其他幾個有名的海濱城市,如:赫庫蘭尼姆、斯塔比亞等也遭到嚴重破壞。

維蘇威火山最早形成於地質史上的更新世晚期,可能約不到200,0

00年前。雖為比較年輕的火山,多少世紀來一直在休眠中。

西元79年大噴發,龐貝(Pompeii)和斯塔比伊(Stabiae)兩城被火山灰和火山礫埋沒,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城也被泥流掩埋。

作家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當時停留在那不勒斯以西一處地方。他在致歷史學家塔西圖斯(Tacitus)的兩封信中對這場大災難有極好的描述。

公元79~1631年間據報導有不少次噴發。已證實的噴發發生在203、472、512、787、968、991、999、1007和1036年。

其中512年的噴發嚴重,國王狄奧多里克(Theodoric the Goth)免除了維蘇威火山山麓居民的賦稅。

經過幾個世紀靜止後發生一系列地震,持續6個月且強度逐漸增加,;熔岩流抵海邊,天空昏暗達數日之久。

1631年後火山噴發特徵發生變化,1660~1944年間觀察到約有19個周期。猛烈爆發之後,即由噴發期轉入靜止期。

其間大噴發的年份是1660、1682、1694、1698、1707、1737、1760、1767、1779、1794、1822、1834、1839、1850、1855、1861、1868、1872、1906和1944年。每一噴發期長度從6個月至30.75年不等,靜止期從18個月至7.5年。

2017年7月,義大利南部多地發生山火,著名的維蘇威火山也出現火情,山坡上冒出滾滾濃煙。義大利民防部門11日稱,當局已向該國南部的18個起火點派遣消防直升機。當局稱,據信這些山火很多都是因人類活動而起,不過目前不認為是縱火引發火災。目前,義大利正經歷高溫乾旱天氣。

世界海拔最高的洲:南極洲(平均海拔2350米)

南極洲,圍繞南極的大陸。位於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邊緣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爾海等。南極洲由大陸、陸緣冰、島嶼組成,總面積1424.5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陸面積1239.3萬平方公里,陸緣冰面積158.2萬平方公里,島嶼面積7.6萬平方公里。全境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大陸幾乎全被冰川覆蓋,佔全球現代冰被面積的80%以上。大陸冰川從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羅斯冰障,周圍海上漂浮著冰山。

整個大陸只有2%的地方無長年冰雪覆蓋,動植物能夠生存。氣候酷寒,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1983年)。風速一般達每秒17~18米,最大達每秒90米以上,為世界最冷和風暴最多、風力最大的陸地。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

在南極圈內暖季有連續的極晝,寒季則有連續的極夜,並有絢麗的弧形極光出現。動物有企鵝、海象、海獅、信天翁等。附近海洋產南極鱈魚、大口魚等,磷蝦產量全球最大。已發現礦物有煤、石油、天然氣、金、銀、鎳、鉬、錳、鐵、銅、鈾等,主要分布在南極半島及沿海島嶼地區。

全洲無定居居民,只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1911年12月,挪威阿蒙森探險隊首次到達南極極點。1959年12月,12個國家簽訂《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生效。迄今各國在南極洲已建有60多個觀測站和100多個考察基地。中國南極考察隊建有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

世界海拔最低的洲:歐洲(平均海拔約300米)

歐洲,也稱作「歐羅巴洲」(Europe),名字源於希臘神話的人物「歐羅巴」(希臘語:Ευρ?πη?),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66°10′E,67°46′N),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度36分,北緯36度),西至羅卡角(9°31′W,38°47′N),北至諾爾辰角(27°42′E,71°08′N)。

歐洲的面積是世界第六,人口密度70人/km2,是世界人口第三的洲,僅次於亞洲和非洲,99%以上人口屬歐羅巴人種,是人種比較單一的大洲。歐洲是人類生活水平較高、環境以及人類發展指數較高及適宜居住的大洲之一。

歐洲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東南以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分界線為:直布羅陀海峽)。

歐洲最北端是挪威的諾爾辰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馬羅基角,最西端是葡萄牙的羅卡角。歐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陸,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亞歐大陸,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亞歐非大陸。

因為文化、經濟、政治等原因,歐洲的邊界總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有了多個『歐洲』的概念。

歐洲最早的人類居住遺迹可以回溯到公元前35000年的歐洲舊石器時代。定居點、農耕技術和馴養家畜出現於前7000年的歐洲新石器時代早期。從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暫時倒退消失,銅是製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屬材料,歷史學家把該時期命名為青銅時代。

歐洲古典時期從前700年古希臘文字再次出現開始。羅馬共和國於前509年建立。羅馬人將疆域拓展至整個義大利,隨後是整個地中海周邊和西歐。羅馬帝國的領土約於公元150年達到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幾個世代後,基督教就成了帝國的官方宗教。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隨即蠻族部落開始入侵西羅馬帝國。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與向西越過羅馬國境線進入前羅馬帝國領土的部落之一,並於5世紀初,三度圍攻羅馬。418年,在原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被廢黜,歐洲進入中世紀時期。

東南歐和地中海地區的一部分仍然在日益陷入包圍之勢的羅馬帝國控制下,不過是由君士坦丁堡而不是羅馬統治。在查士丁尼皇帝治下,羅馬軍隊在大部分地中海地區恢復了帝國統治,但是這次擴張的領土在6世紀晚期開始被侵蝕。君士坦丁堡對西方領土的控制減弱,更多的日耳曼人入侵和建立王國。東地中海領土的大部分在整個6世紀仍然在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皇帝手中。歷史學家一般把這個羅馬帝國的殘餘稱為拜占庭帝國。

一個出乎意料的對其權力和領土的嚴重威脅——阿拉伯半島和剛剛統一和改信新教的各伊斯蘭民族——在七世紀出現。原羅馬帝國在中東和北非的省份,被阿拉伯帝國佔領,並伊斯蘭化。

在西歐,很多新國家只有拉丁語作為書面語言,有些還保留了羅馬的習俗,並有普遍的基督教信仰。拉丁文聖經武加大譯本在410年出現。很多西方的基督教地區被收歸法蘭克人,特別是查理曼大帝治下。查理曼於800年被教皇加冕為王。他的領土兩代之後就被分割,歐洲受到三個集團的攻擊: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馬扎爾人。對於這些攻擊的反應各不相同:某些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威脅,其他地方則各顧各。從十世紀中期開始,穆斯林和馬扎爾人對西歐的威脅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脅不列顛群島最久的。

公元1054年的東西教會分裂加劇了在451年迦克墩公會議上就已經出現的矛盾,隨後旨在把東方從穆斯林佔領中解救出來的十字軍東征開始削弱拜占庭帝國。但是,十字軍們並不只限於奪回東方的穆斯林土地:教皇的權力此時也在西班牙,法國南部,立陶宛與其他的異教地區穩固下來。封建社會在蒙古入侵者突破歐洲前沿地區後開始解體,而且與其他地區不斷增長的貿易首先給南歐,隨後是大部分歐洲帶來了黑死病[1]。複雜的封建等級制度發展了起來,新國家的大多數貴族由於通婚互相是近親。

依靠從西班牙和中東的穆斯林和猶太學者,以及自身的修道院典藏那裡重新學習到的知識,通過重新發現希臘和羅馬的知識以及從穆斯林世界學習的很多關鍵性的創新(包括大學、科學醫療、印刷術、行業公會、引用索引和天文學),歐洲從中世紀蘇醒過來——今天學者穿的博士帽服是從博學的穆斯林學者在畢業時的著裝演變過來的。1492年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和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打開歐洲至美洲的殖民大門同時終結了十字軍東征與開始了向西的美洲殖民。

在文藝復興之後知識獲得了尊重,開始挑戰傳統的科學和神學教條。新教改革開始,德國神父馬丁·路德挑戰教皇的權威。同時亨利八世混亂的感情生活、對生兒子的渴望,以及政治上的野心使英國教會同樣脫離教皇管制,也讓英格蘭在隨之而來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間的宗教戰爭中得以採取更靈活的結盟政策。但是,宗教戰爭一直持續到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結束於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光榮革命確認了這個協議。

從英國開始,新大陸的資源流入,加上工業革命,使得更依賴於製造業和貿易,而不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新型經濟成為可能。早期的大英帝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起義,建立了代議制政府,帝國分裂。歐洲大陸的政治改革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鼓舞,人民大呼「自由、平等、博愛」。隨後的法國領導人拿破崙·波拿巴通過直到1815年的戰爭征服和改革了歐洲大陸的社會解構。隨著越來越多的小有產者獲得投票權,在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和工會運動風起雲湧,革命在1848年席捲歐洲。最後的農奴制殘餘在1848年的奧匈帝國被廢除。俄國農奴制在1861年被廢除。巴爾幹國家開始從奧斯曼帝國重獲獨立。

在普法戰爭之後,義大利和德國由各諸侯國分別統一於1870年和1871年。在追求建立帝國的過程中爆發了全球性的衝突,直到這種野心到達頂點,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無希望的戰爭和赤貧中,1917年俄國革命許諾給予「和平、麵包和土地」,東歐以及世界的政局向激進化轉變直至今日。德國戰敗,訂立凡爾賽條約,付出了經濟崩潰的代價,在大蕭條中一覽無餘,導致重新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戰勝了法西斯主義,西歐形成了自由貿易區,通過鐵幕與蘇聯分隔,後者形成了共產主義警察國家體系。柏林牆1989年倒塌後,歐洲簽訂了一個新的聯盟條約,至2007年為止,包括了27個歐洲國家,超過4億人口。二戰後的軍事組織北約也擴大到包括了俄羅斯的鄰國——這是歐洲自從一世紀羅馬帝國以來一體化最顯著與最具軍事優勢的時期。

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300萬平方公里)

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文:??? ??????? ???????)位於亞洲,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科威特、約旦、伊拉克、以色列等國位於阿拉伯半島上。其中以沙烏地阿拉伯為最大。它從中東向東南方伸入印度洋。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向西它與非洲的邊界是蘇伊士運河、紅海和曼德海峽。向南它伸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向東它與伊朗隔波斯灣和阿曼灣相望。常年受副高壓帶及信風帶控制,幾乎整個半島都是熱帶沙漠氣候區並有面積較大的無流區。半島沿波斯灣周圍有大量石油儲藏,給阿拉伯半島上臨波斯灣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的誕生地。伊斯蘭教的創教人穆罕默德在這裡出生和生活。半島上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地。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曾橫跨歐、亞、非大陸。21世紀阿拉伯半島上所有國家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每年,世界各地有不少伊斯蘭教徒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的麥加和麥地那朝覲。

半島南靠阿拉伯海,東臨波斯灣、阿曼灣,北面以阿拉伯河口-亞喀巴灣頂端為界,與亞洲大陸主體部分相連,位於印度洋板塊。半島南北長約2240千米,東西寬約1200-1900千米,總面積達322萬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半島。

最大的為沙烏地阿拉伯,按國土的大小依次為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卡達和巴林。人口約3213.8萬(1990年)。沙烏地阿拉伯的領土佔了半島的75%。

阿拉伯半島常年受副高及信風帶控制,非常乾燥,幾乎整個半島都是阿拉伯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區並有面積較大的無流區,該區有七個無流國。農耕時只能用地下水。炎熱乾燥的氣候形成了大片沙漠,沙漠面積約佔總面積的13。半島南部的魯卜哈里沙漠達65萬平方千米。

半島上農產品很少,人民主要以牧業為生,多數放養駱駝。當地出產的阿拉伯馬和阿拉伯駱駝在世界上很有名。阿拉伯半島及附近的海灣中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島上許多國家都以此為經濟支柱。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生產石油最多的國家,石油工業的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80%以上,被稱為「石油王國」。

世界最大的島:格陵蘭島(217萬平方公里)

格陵蘭島(丹麥語:Gr?nland;格陵蘭語:Kalaallit Nunaat),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面積2166086平方千米。位於北美洲東北方,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

從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韋爾角相距2574千米,最寬處約有1290千米,海岸線全長3.5萬多千米。 丹麥屬地,首府努克,又名戈特霍布。全島終年嚴寒,是典型的寒帶氣候,沿海地區夏季氣溫可達零度以上,內陸部分則終年冰凍。

格陵蘭島有著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陸上和近海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相當可觀,僅格陵蘭島的東北部就蘊藏著310億桶的石油儲備,這幾乎是丹麥所屬的北海地區儲油量的80倍。格陵蘭的鉛、鋅和冰晶石等礦藏具有經濟價值。1970年代勘探出的鈾、銅和鉬礦前景看好,1989年又發現了特大型金礦,因氣候和生態方面的顧慮未採取過度的礦產資源的開採。

美國地質調查局預計格陵蘭島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未開採油田之一,能源開採將改變格陵蘭島的歷史。仍隸屬丹麥的格陵蘭每年需要丹麥約3.5億美元的補貼,相當於全島年收入的1/4。如果凱恩能源能在所在地區成功開採,周邊地區將很快行動起來。石油稅收可以幫助格陵蘭擺脫對外部依賴,為這一人口密集且酗酒、自殺率很高的地區增加大量就業。

然而,並非所有格陵蘭居民都相信石油將帶來好處。像加拿大部分地區居民一樣,格陵蘭島的人們也在擔憂如何應對原油泄漏。儘管2008年有75%的格陵蘭人投票支持從丹麥獨立,但他們對石油開採是實現獨立最佳方式的看法並不一致。因紐特人北極圈會議主席林格稱,「每天晚上我都祈禱他們沒有發現石油和天然氣,因為這將結束這裡的和平與平靜。資源開發的利益再多也無法幫助我們獲得更多自主權」。

不管居民是何態度,也不管是否做好準備,格陵蘭島海底資源開發的時代似乎已經到來。西海岸新一輪開採牌照的發放將於8月進行,儲量更豐富的東北海岸也正在計劃之中。凱恩能源負責人尼斯貝特表示,「我們相信會有人在格陵蘭找到石油,無論是不是我們,我們都將拭目以待」。

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或南洋群島20000多個)

馬來群島(英語:Malay Archipelago),也叫南洋群島,世界上最大的島群。位於東半球,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它位於亞洲東南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遼闊的海域上。

東南亞主要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它由2萬多個島嶼組成。總陸地面積2475249㎞2,約佔世界島嶼面積的20%。沿赤道延伸6100千米,南-北最大寬度3500千米。

群島上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東馬來西亞)、東帝汶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大部分地區)。新幾內亞島有時不納入馬來群島。

馬來群島是世界第一大群島,在海島世界中,是個「人丁興旺」的群島「家族」。由印度尼西亞13000多個島嶼和菲律賓約7000個島嶼組成。

馬來群島的「家族成員」,大大小小共有2萬個以上,總面積達255萬平方千米,人口眾多。在這2萬多個島嶼中,有名有姓的海島,僅佔總數的1/5,其餘都是「無名小卒」。有人居住的島,僅占島嶼總數的1/10,數目也是極少的,絕大部分島嶼無人居住。在整個地球所有的群島中,無論是島嶼的數目,還是面積、人口,馬來群島都獨佔鰲頭,其他任何群島都不能與之相比。

印度尼西亞主要島嶼及島群包括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摩鹿加、巴布亞。菲律賓主要島

嶼包括呂宋、民答那峨、米沙鄢(Visayan)群島。該群島還包括馬來西亞(沙巴和沙勞越)、汶萊、巴布亞紐幾內亞。群島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環抱蘇祿(Sulu)、西里伯斯、班達(Banda)、摩鹿加、巽他、爪哇、弗洛勒斯(Flores)和薩武(Savu)諸海。西與亞洲大陸隔有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北與台灣之間有巴士海峽,南與澳大利亞之間有托雷斯(Torres)海峽.

除菲律賓北部以外,全在赤道10°以內,平均氣溫21℃。年降雨量自8100毫米以上至不足500毫米,大部地區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每年7-11月西南太平洋生成颱風達20餘次,向西、向北移動,常使菲律賓遭受強風暴雨侵襲。馬來群島人民多操南島語系的語言。馬尼拉和雅加達居於世界最大城市之列。

界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幾內亞灣西非海岸外的大西洋海灣,是大西洋的一部分。赤道與本初子午線在這裡交匯。幾內亞灣——非洲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西非海岸外的大西洋海灣。

西起賴比瑞亞的帕爾馬斯角,東止加彭的洛佩斯角。沿岸國家有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奈及利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以及灣頭的島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從赤道附近的洛佩斯角(Cap Lopez)向西延伸至西經7°的帕爾馬斯角(Cape Palmas)。西起賴比瑞亞的帕爾馬斯角,東止加彭的洛佩斯角。沿岸國家有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奈及利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以及灣頭的島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沃爾特河、尼日河、薩納加河、剛果河和奧果韋河等流入,為海灣帶來大量有機沉積物,經過數百萬年形成了石油,令沿岸國家近年備受國際社會重視。尼日河三角洲東西兩側分別有邦尼灣和貝南灣。邦尼灣及其以南多火山島,如比奧科島、聖多美島、普林西比島等。大陸架平均寬不到20海里,其西部急劇下降到深4,000米的幾內亞海盆,最深處達6,363米。地處赤道帶,有幾內亞暖流自西向東流入,氣候濕熱,水溫25-26℃。鹽度34—3‰,近岸有尼日等大河注入,減為30‰。沿岸多淺灘、瀉湖和茂密的紅樹林。大陸架上富藏石油。有鯡魚、沙丁魚、鯰魚、龍蝦等水產。主要港口有阿比讓、阿克拉、洛美、科托努、拉各斯、杜阿拉和利伯維爾等。

世界最長的海峽:莫三比克海峽

莫三比克海峽位於非洲東南部的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島之間,呈東北一西南走向,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長約1670千米。海峽內的水深大多在2000米以上,最大深度超過3500米,莫三比克海峽的深度在所有的海峽中排名第三。 莫三比克海峽中多島嶼和珊瑚礁,周圍海岸線平直,有贊比西河注入。海峽中有莫三比克暖流經過,峽內的海水平均溫度約在20℃以上。這裡炎熱多雨,夏季的時候多有颶風產生。海峽中盛產魚類和蝦類,魚類主要有鮪魚、沙丁魚和比目魚等,蝦類主要有龍蝦、對蝦等。 莫三比克海峽是從南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波斯灣中的很大一部分石油都是通過這裡運往北美、歐洲等地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蘇伊士運河沒有開通之前,莫三比克海峽是歐洲大陸經過大兩洋、好望角、印度洋到東方去的必經之路。

早在10世紀以前,阿拉伯人就經過莫三比克海峽,來到莫三比克地區建立

據點,進行貿易。13世紀,海峽地區曾經建立過經濟、文化相當發達的馬卡蘭加帝國。明初鄭和下西洋也曾到過莫三比克海峽。由於重要的地理位置,莫三比克海峽歷來為殖民者所垂涎。從16世紀起,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先後染指該地區,之後,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淪為葡萄牙和法國的殖民地。為了擴大殖民利益,葡法兩國分別在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修建了大量港口,包括東岸馬達加斯加的馬任加、圖萊亞爾,西岸莫三比克的馬普托、莫三比克城、貝拉、克利馬內等。其中,莫三比克城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發現時期的古老港口,它曾經在海上交通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從該港口出發,鐵路與非洲內陸的鐵路網相連接,可以橫貫非洲大陸南部,直抵安哥拉位於大西洋岸邊的港口。這不僅使得莫三比克海峽成為溝通印度洋及大西洋最便捷的交通要道,而且也使海峽地區成為殖民者向東非和亞洲侵略擴張的基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眼淚爬過屁股山 的精彩文章:

有一種愛叫紀梵希

TAG:眼淚爬過屁股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