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止庵:從《一九八四》到《美麗新世界》

止庵:從《一九八四》到《美麗新世界》

我第一次讀奧威爾的《一九八四》,迄今已經二十四年了,其間讀過不止一遍。每當有人問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時,我總是舉出這本,因為覺得在中國從未受到足夠重視,而它理應受到這種重視。記得一次朋友聚會,有位老先生非常興奮地談論《往事並不如煙》。當時我說,在您感興趣的那個方向上,走到頭是百分之百,《往事並不如煙》大概寫了百分之一,藉此我們可以想到百分之五。我告訴您有一本書,早已寫到了百分之百,就是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您一輩子都想不透的,它早已替您解決了。有關這個問題,真是不能再說有什麼《一九八四》未曾揭示過的東西了。

我讀《一九八四》,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具體寫到什麼,儘管那些描寫驚心動魄;關鍵是它從本質上揭示了一切。《一九八四》的歷史意義在於,當人們虛幻地以為看到了世界的希望時,奧威爾指出,那是一條極其危險的路。這本書涉及科學問題,而科學進步的速度和程度是包括奧威爾在內的所有人都難以想像的。如果只是盯著書中「電幕」一類東西,那麼現實中沒有「電幕」時,對人的監控就真的不存在了么。而現代科學技術早已把「電幕」完善到了無法察覺和不留任何死角。

《一九八四》出版後引起很大轟動。赫胥黎卻給作者寫信說,《一九八四》所寫其實是發生在我的《美麗新世界》之前的事情。這很有意思。赫胥黎說,真正的極權國家是要講效率的。達到這種效率並非通過強制手段,而是人人自覺自愿使然。《美麗新世界》中,人們幸福地追求著效率,或者說追求著幸福的效率。《一九八四》不過是把「舊世界」寫到極致了,之後還有一個「美麗新世界」。我強調《一九八四》,是因為我們缺少這一課,應該補上,不然至少思想方面會有很大漏洞。但是如果僅僅出於現實的考慮,《一九八四》未必非讀不可。《美麗新世界》就不同了,它所描寫的是正逐漸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事情。

在我看來,我們正處在「一九八四」和「美麗新世界」之間。而且大家從不同地方、不同國度和不同體制下共同地在往這個方向努力。「一九八四」是一種局部選擇,卻有可能對整個人類造成威脅,而「美麗新世界」則是「陽光普照大地」。在《一九八四》中,溫斯頓之所以是溫斯頓,是因為他有思想,儘管從來沒有誰給過他思考的權利,只是他自己偷偷保留了一點而已。最終他把這種權利放棄了,把思想放棄了,「他戰勝了自己。他熱愛老大哥。」這正是奧勃良所要求的。這其實是他們之間達成的一種共識:溫斯頓心甘情願地不再思想。於是一個人的思想融入了一群人的思想,而一群人的思想根本不是思想。思想只有在「我」的意義上才成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易於實現自己的物質願望,因此像溫斯頓那樣對社會不滿的人越來越少。在《美麗新世界》中,根本沒有思想這回事。

如果要在《美麗新世界》和《一九八四》之間加以比較,我會說《美麗新世界》更深刻。我不認為「一九八四」有可能百分之百實現,因為畢竟過分違背人類本性;但是裹挾其中,還是感到孤獨無助。然而「美麗新世界」完全讓人無可奈何。對「美麗新世界」我們似乎只能接受,因為一個人能夠抵禦痛苦,但卻不能抵禦幸福。書中約翰說道:「我要的不是這樣的舒服。我需要上帝!詩!真正的冒險!自由!善!甚至是罪惡!」總統答道:「實際上你是在要求受苦受難的權利。」有誰把受苦受難當成一種權利呢。

包括扎米亞京的《我們》、《美麗新世界》和《一九八四》在內的「反烏托邦三部曲」,有著共同的一點,即所描寫的都是秩序的世界。秩序之外什麼都不允許存在。但只有在《美麗新世界》中,秩序與人的願望達成了一致,雖然它是在更高層次上泯滅人性。「美麗新世界」是真正終結「一九八四」的。「一九八四」不是靠溫斯頓偷偷摸摸寫點什麼就可以動搖的,它終結於「美麗新世界」。這就是赫胥黎那句話的真正意義:你的《一九八四》終將過去,我的《美麗新世界》定會取而代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葉舒憲:文化符號如何產出經濟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