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書畫大師文同

詩書畫大師文同

GIF

與可詩文不能盡,

溢而為書,

變而為畫,

皆詩之餘。

——蘇軾

文同三舉朝官,三知名州;體恤百姓,為民請命;創辦學校,大興教育;實事求是,矯枉糾錯;勁節高風,清廉為官,他的政治品格和文學造詣得到後人由衷景仰。

文同,字與可,鹽亭縣人,不僅被後世學者奉為墨竹宗師,也是北宋文壇全才式的藝術大家,以詩、楚辭、書、畫「四絕」譽滿天下。他一生鍾情於竹,其畫竹之法也至臻完善,「胸有成竹」已然成為享譽世界的繪畫理論。

今年是文同誕辰1000周年,小編帶你走進鹽亭,了解他的故事,追尋他的足跡。

學端而行正

中共鹽亭縣委書記 袁明

文同(四川綿陽鹽亭人),是北宋時期聞名的詩人、書法家、畫家,也是成語「胸有成竹」的主人公。但人們傳頌更多的,是他主政各地時愛民、務實、清廉的事迹。

鹽亭永泰的太元觀,是少年文同的讀書處。公元1029年的一天,十二歲的文同遭遇了一件讓他刻骨銘心的事。

歷史記載,文同外出遭遇官轎,因躲閃不及被官差毆打。父母對哭泣的文同說了這樣的話:「官員里,有這樣魚肉鄉里的貪官酷吏,也有為民請命,愛民如子的清官。要是有一天你得志了,要記得民生的艱難和委屈。」

讀一個人的詩詞文章,其實就是閱讀一個人的內心。在後人眼中,文同詩詞展示的是他那顆善良憐憫的心。

他同情山間採藥的村夫,為終日勞苦,但顆粒無收的農人慨嘆。「淘漉溝源築野塘,滿坡煙草卧牛羊。今年且喜輸官辦,豆莢繁多栗穗長。」他的字裡行間飽含對於田捨生活的眷戀,以及對下層農民的情感。

文同一生,輾轉多地擔任要職。每到一處,都立足民生福祉與文明教化。公元1071年,文同任職陵州(今四川仁壽縣)。地處山區的陵州,一向是很多官員避之唯恐不及的窮鄉僻壤。然而,文同卻表示「願以所學施於有政」,以報答國家。

當年的陵州,鹽井密集。依照舊法,官井需要百姓繳納煎鹽的柴火。山林農戶每年為了給官府繳柴,勞苦不堪。朝廷舊法,極大地傷害了民生。然而,幾位前任陵州地方官,卻對此不聞不問。

文同上任後,力薦官府把小鹽井的經營權轉交民間,國家徵稅以充實財政。僅此一項,當地百姓每年卸掉了七八十萬捆柴火的負擔,而國家每年增加了五六萬貫的財政收入。

文同在陵州只有短短一年多,卻因體恤民生贏得了陵州父老的一致推崇。人民若有不便,他就像自己陷入阱中一樣,一定要全心全意解決問題方得心安。

公元1073年,文同徙任興元府(今陝西漢中)。他在任內興辦學校,挑選品行學問最優秀的人主事,並多方勸勉百姓送子弟上學。公務之餘,文同常常親自來到學校訓導、授課。

他還親自草擬《奏為乞置興元府學教授狀》,建議設立漢中府學教授一職。在文同的努力下,漢中教育蓬勃發展。

北宋的茶鹽榷法作為官府專賣制度已存在多年,但沒有人質疑它在各地實施中的偏頗。徙知洋洲(今陝西洋縣等地)時,文同發現,洋洲茶葉充裕,官方專營反而使百姓的茶葉銷售無路,民怨載道。

面對這種牽一髮動全身的格局,文同始終秉承的是他修齊治平的士大夫理想。

本著求實求是的原則,文同和專司茶務的官員多次交涉,據理力爭。又直接上書皇帝,要求釐正。終於,1076年,朝廷下詔,廢止了洋洲的茶葉專賣制度。洋州百姓減少了40萬斤茶葉的重賦,民心大悅。

宋代官員俸祿甚高,但歷史記載文同卻一直生活簡素。蘇軾曾感慨地寫道:「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自此,「清貧太守」這個美名,不脛而走。

公元1079年,61歲的文同被任命為湖州太守,在赴任路上他不幸患病辭世。病卧驛館彌留之際,他曾回首千重山,閱盡來時路;他也曾囑咐兒子,為國盡忠,為民謀福,將名利視作山間的浮雲。文同去世後,身無分文,遺留的身家竟然不夠喪葬費用,回鄉安葬的費用還是蘇軾解囊相助。

蘇軾在《文與可字說》中這樣評價文同:堅守道義而忘卻權勢,只做好事而忘卻私利,一心修潔品德而忘卻浮名

人生百年,死亡終至。但文同卻留下了永不泯滅的東西。這是真正的不朽和不死。

(原文刊發於《中國紀檢監察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鹽亭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鹽亭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