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袈裟作舟帆 含章渡海東——農曆五月初六,一代高僧鑒真大師圓寂紀念日

袈裟作舟帆 含章渡海東——農曆五月初六,一代高僧鑒真大師圓寂紀念日

佛 教

慧 日

每一篇都是滋養心靈的甘露

每天閱讀 如飲甘露

鑒真大師

鑒真盲目航東海,

一片精誠照太清;

捨己為人傳道藝,

唐風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大師

生平

鑒真大師(公元687~763)唐代高僧,又稱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俗姓淳于,廣陵江陽(江蘇江都)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律宗之始祖,著名醫學家。早年出家,學律及天台,又至長安、洛陽參學,後歸揚州,於大明寺講律傳法。應日本留學僧請求,先後五次東渡失敗,第六次東渡才到達日本,弘傳佛法,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763年(廣德元年),大師在唐招提寺圓寂,終年76歲。

鑒真大師不僅戒律精嚴,學問淵博,更以五行五止而不負日僧禮請,年高盲目而不舍東渡傳教的精神,為中日兩國僧俗所崇敬。日本人民稱大師為"天平之甍 ",意為大師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

鑒真大師

東渡弘法 不惜身命

大唐天寶十二年(753)十二月二十日,是日本歷史上一個重大的日子。 一艘來自中國揚州,歷經風暴肆虐,已然傷痕纍纍的海船,艱難停靠在日本九州鹿兒島大字秋月浦。

船上下來一位雙目失明的中國老和尚,在幾位徒弟的攙扶下,踏上了日本的土地。這位盲目的老和尚受到了當時日本舉國的禮遇,祂就是大唐一代高僧——鑒真大師,而這一步,是歷經無數苦難才得以成就的……

鑒真大師

字畫與雕像

你們不去,那我去吧!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來自日本的使者榮睿和普照,不遠千里到揚州大明寺專程拜訪鑒真大師,代表日本朝廷誠邀大師東渡日本宣講佛法。

大明寺內,大師環視眾弟子:「你們有誰願赴扶桑弘法?」 眾弟子垂頭,默然不語。路途遙遠,風急浪高,性命堪憂,何談弘法?大師深感失望,斷然發願:「為弘法何惜個人性命?你們不去,那我去吧!」受大師精神感召,祥彥、道興、道航、神崇、思托、曇靜等21名弟子紛紛發願與師同往,那一年大師五十五歲。

鑒真

紀念堂

五次失敗,弟子離散

從天寶二年到天寶九年,大師五次東渡,五次失敗,九死一生,36名弟子先後客死異鄉,200多名弟子舍祂離去。

第五次東渡從天寶七年至天寶九年,歷時兩年,行程萬里,顛沛最甚。期間大師生病感染,雙目失明;同時大師東渡最堅定的跟隨者祥彥法師圓寂。

鑒真大師

東渡弘法

六次東渡,始獲成功

天寶十二年,日本使者再到揚州,更請大師東渡傳法。這一年,大師已經六十六歲,距離祂發願東渡弘法已經過去十一年。前五次東渡遭受的挫折,沒有動搖大師東渡的決心,面對日本使臣的邀約,祂毅然決定再次東渡。

天寶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六十六歲的鑒真大師搭乘日本遣唐使船再次上路,從蘇州黃泗浦出發,揚帆東去。數十天後,天寶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大師乘坐的船順利抵達沖繩,終於東渡成功。

大師東渡,歷時十一載,期間有人遷化,有人離開,有人加入,只有大師和日本使者普照、弟子思托幾人始終堅持,不顧生命方獲成功!

鑒真大師所建的

日本唐招提寺

天平寶字七年(公元763年)農曆五月六日,鑒真大師入滅於唐招提寺,年七十六。大師辭世的消息傳回揚州,當地僧眾全體服喪三日,並在龍興寺行大法會,悼念鑒真大師。

大師一生,五十六歲前,

在大唐生活、學習、弘揚佛法;

五十六歲到六十六歲,

六次東渡,歷經艱辛終獲成功;

六十六歲到七十六歲,

弘法日本,照耀扶桑。

鑒真大師

玄奘法師

教史雙璧 法雲永垂

玄奘法師與鑒真大師同為唐代高僧,玄奘大師「西天取經」,鑒真大師「東渡弘法」。

前者進一步引進外來文化,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包容的廣闊胸懷;後者對外弘傳華夏文明,一展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博大精微。

兩位法師堪稱中國佛教史乃至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之「教史雙璧」,完成了一「取」一「舍」的偉大創舉。

祂們捨身為法的精神

和百折不撓的氣慨,

也必將隨著佛陀正法的弘傳、

在後世四眾佛子中永久傳遞。

中華佛緣網是國內佛教自媒體中的著名網路媒體平台,其創辦人朱慧丹女士歷時7年克服重重困難創辦的佛教文化及傳統文化傳播平台,平台下設:中華佛緣雜誌編輯部、中華佛緣禪樂團、中華佛緣書畫院。朱慧丹女士自費走訪了國內各大寺院採風調研,拜訪了多位大德高僧、佛友、居士,專註於紀錄片拍攝製作,平台籌備舉辦過多次大型公益活動,歷盡所能傳播、傳遞中華傳統文化,也歡迎各位大德居士踴躍實名供稿、供圖(備註:原著)。

地址:北京東城區安樂林路69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佛緣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佛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