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常見岩茶茶樹品種介紹

常見岩茶茶樹品種介紹

大紅袍

無性系。灌木型,小葉類,晚生種。

茶樹形狀呈灌木型,樹冠半開展,高1.50米左右,主幹尚粗大,直徑達5.5厘米,樹皮暗灰色;分枝尚密。芽葉特徵明顯,葉稍向上斜生,葉長5.3厘米,寬2.8厘米,長寬比為1.9;葉近闊橢圓形,尖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翻;色深綠、光亮;肉稍厚、質脆;葉緣鋸齒淺而明顯,有20-25對;側脈細而明顯,有5-7對。芽葉生育力較強,發芽較密,持嫩性較強。嫩芽梢尚壯,芽葉紫紅色,茸毛尚多,節間短。春茶適采期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3.3%、茶多酚24.8%、兒芽素總量18.2%、咖啡鹼4.2%。花冠直徑3.5cm,多為6瓣。花柱3裂。萌芽開採期尚遲;抗寒性與抗旱性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較高。產量不高。栽培上宜選擇與原產地相同或相類似的上好岩山茶地種植,施用有機肥,適時深翻、客土,效果更佳。

品質表現特別而優良,外形上呈直條形,緊結重實,色澤綠褐油潤。香氣馥郁,具有濃郁的花香,久泡不退。滋味上醇厚濃爽回甘,兩腮留香,岩韻顯露,耐沖泡,歷經七次沖泡仍然香味明顯。湯色金黃、清澈、明艷,給人以富有光澤、靚麗的視覺感受。葉底葉張完整、均勻,質感軟綿,綠葉紅鑲邊。

原產天心岩九龍窠,為武夷山傳統五大名叢之一。懸崖上有抗戰期間崇安縣長吳石仙手書摩崖石刻「大紅袍」三字為記。相傳清代中期就有大紅袍名,但據天心寺僧人所云在明代就有紅袍茶名。在名叢中,大紅袍聲望最高,譽滿中外。長期以來,民間把大紅袍尊為「茶王」和神物,因此,有關大紅袍的各種記述和傳說很多,其中有的純屬神話傳說,有的有待今後進一步考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紅袍群體在岩山有較大面積擴大栽培,現在市場上的大紅袍是在1985年經武夷山茶葉研究所繁殖成功,品質與母株相似。

水仙

無性系。小喬木型,大中葉類,晚生種。三倍體。

水仙種,原產於福建省建陽市水湖鄉大湖村,已有一百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北部、南部,台灣省有引種。20世紀60年代後,福建全省和浙江、廣東、安徽、湖南、四川等省有引種。1985年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品種,編號GS13009-1985。較早移植到武夷山,由於產量高,質量好,現成為武夷岩茶的當家茶樹品種之一。

其樹高大,枝幹直立,樹高最大者有3米以上,樹冠5米、主幹11厘米。分枝稀疏,主幹較明顯,葉片呈水平狀著生,葉肉特厚。葉長橢圓或橢圓形,最長可達11厘米,寬8厘米;一般的葉長10厘米,寬5厘米。葉面平滑,濃綠有油光,葉脈粗而隱,為8~12對,邊緣鋸齒較深。葉色深綠,富光澤,葉面平,葉緣平,葉身平,葉尖漸尖,葉齒較銳深密,葉質厚、硬脆。芽葉淡綠色,茸毛多,較肥壯,節間長,普通的一芽三葉百芽重112.0g。芽葉生育力較強,發芽稀,持嫩性較強。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下旬。產量較高且穩定,每畝產烏龍茶125kg以上。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2.6%、茶多酚25.1%、咖啡鹼4.1%。開花期早,花多,花朵大,紅白色,花冠直徑3.7-4.4cm,花瓣6-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不結果。該品種青壯齡盛采期產量較高,故群眾說「水仙后勁較足」。越冬芽的魚葉於四月上旬開展,五月上旬開採,較耐寒耐旱,抗病蟲能力較強。葉有三種,葉大者發芽早,稍細長者發芽較遲,葉近園者發芽最遲。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適栽江南茶區。栽培要點選擇土層深厚的園地種植。增加種植密度,及時定剪3-4次,促進分枝,提高發芽密度。

成品茶外形上呈條形,肥壯緊結、葉端扭曲,色澤綠褐油潤或灰褐油潤,均帶寶色。條形壯實是武夷水仙的外形特徵,給人以粗獷、有力的感覺。香氣具天然蘭花香,香幽久遠,岩韻明顯。滋味上濃郁醇厚,俗稱「醇不過水仙」,甘滑清爽,回甘持久,較耐沖泡。湯色金黃、清澈、透明、亮澤。葉底葉質柔軟,富有彈性,葉色黃亮,紅鑲邊。

肉桂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二倍體。

肉桂,原是武夷花名,為武夷名叢之一,原產地武夷山慧苑岩、馬枕峰。因品質好,上世紀80年代武夷山人大力推廣種植,現已成為武夷岩茶當家茶樹品種之一。

樹型半開披展,稍直立,枝條向上伸展略擴張,分枝尚粗、尚密。樹高者達1.6米,冠1米,干粗3厘米。葉片水平著生,平均葉長6.6-12厘米,平均葉寬2.2-4.7厘米,長寬比為3.0;葉長橢圓形,尖端鈍,基部漸斜或稍鈍;葉緣略向面上卷、較光滑,略具波狀,齒淺細,有20-24對;葉肉質厚尚軟;側脈細而明顯,有5-10對;葉色綠或濃綠;枝葉頗密,葉厚而脆呈濃綠色,葉片光滑,葉緣內翻成瓦筒狀,葉尖較純,橢圓形。葉脈細而隱。嫩芽梢鮮綠毫少,持嫩性尚好,育芽能力強,新梢長勢旺,持嫩性較強,產量尚高;以生長在沙壤土者品質較優。花甚多,花朵小。越冬芽的魚葉於三月下旬開展,五月上旬開採,十月下旬休眠。抗逆性強,耐寒耐旱,病蟲害較少,常量尚高。

成品茶外形條索緊結勻整,色澤青褐鮮潤。部分葉背有青蛙皮小白點,干聞桂皮香香顯。沖泡時香極高銳,濃郁持久似桂皮香,有誘人之感,香氣久泡尤存,此為肉桂品質的明顯特徵,俗稱「香不過肉桂」。味鮮滑甘潤,滋味強度高,湯水也有桂皮香,咽後齒頰留香,有「味輕醍醐,香薄蘭芷」之感,風格突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奇異高香品種。湯色橙黃清澈至金黃、透亮。葉底勻整軟亮,紅點鮮明,呈綠葉紅鑲邊。武夷肉桂的品質特徵在於「銳」,即其茶香氣及滋味辛、烈、沖的刺激感受。

白雞冠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二倍體。

武夷山傳統五大名叢之一。白雞冠得名早於大紅袍,在明代已有傳聞,其原產地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中,但近年在武夷宮文公祠後山也有發現。據調查,兩處茶樹性狀相似。

白雞冠其名是由茶樹特徵而來。武夷山茶樹中,除白雞冠外,葉子都是墨綠色,茶芽光潔明亮沒有絨毛。而白雞冠的葉子在萌芽初展之時,新葉薄軟如綢,色澤淺綠微黃,與樹上濃綠的老葉形成鮮明的兩色對比,而且茶芽毛茸茸地捲曲,遠看活象白雞頭上淡黃色的雞冠,故稱白雞冠。

植株中等大小,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呈稍上斜狀著生。皮色灰白,粗糙;分枝較多,生長茂盛,枝條下直上曲,節距較短,為1.2-1.5厘米。葉片長8.2 cm,長橢圓形,老葉色濃綠;葉緣略向面翻,葉尖端略鈍;鋸齒密而鈍;葉肉隆起,主脈粗而顯,側脈細,有5-8對。幼葉淺綠而微黃,葉面開展,色素無光,春梢頂芽彎,茸毫顯露似雞冠,白雞冠一名亦由此而來。葉面開展,葉肉與葉脈之間隆起,葉質較厚脆,葉緣平或微波,葉齒較稀淺鈍,主脈粗顯,葉尖漸尖或稍鈍。芽葉肥壯、黃綠色,葉背茸毛厚密。花冠直徑3.8cm,6-7瓣。柱頭比雄蕊稍長,3裂。芽葉生育力強,持嫩性較強,春茶適采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3.5%、茶多酚28.2%、咖啡鹼2.9%。制烏龍茶,品質優異,品種特有香型突出。蝙蝠洞、白蛇洞齊名白雞冠,形態特徵有明顯區別,茶農多有栽培,適栽武夷山茶區。

成品茶品質表現外形上條索緊實,色澤黃褐。外形色澤是辨認白雞冠的明顯特徵。香氣清香撲鼻,香高細長,悠揚而不飄。滋味鮮醇而清爽,回甘快。湯色呈橙紅或橙黃色。葉底葉張薄、軟、亮,淺黃綠色,紅邊明顯。

像其它名叢一樣,白雞冠也以治病如神而聞名。相傳明代有一知府攜眷至武夷下榻武夷宮。其子忽染惡疾腹脹如牛,醫藥無效。有一寺僧奉茶一杯,知府啜之,覺味特佳,遂授其子,子病即愈此茶即白雞冠,於是知府進茶於帝,帝嘗之大悅,朝廷敕寺僧待株,年賜銀百兩、粟四十石,每年以御茶進貢,至清亦然。

現在市場上的白雞冠也是經無性繁殖培育的茶葉,茶香清雅高遠,茶韻回甘爽口,不愧名叢之稱。

水金龜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

武夷山傳統五大名叢之一。原產地武夷山天心岩杜葛寨,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武夷山有一定面積栽培。

茶樹樹皮灰白,植株較高大,樹枝半開張,分枝較密,枝條略有彎曲,枝幹著生角達70度,枝葉著生角為70-80度。芽葉特徵:葉長圓形,葉大7.2厘米,長橢圓形,質薄而脆,葉平展,葉色綠,有光澤,茸毛較少,節間較短,葉面微隆起或平,葉緣平或微波,葉身平或稍內折,葉尖稍鈍,葉齒稍銳淺密。主脈稍粗露,側脈細而明顯,有8-10對;鋸齒深而疏,有21-29對不等;芽葉生育力較強,嫩梢淡綠,粗壯毫顯,發芽較密,持嫩性較強。春茶適采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2.3%、茶多酚28.8%、咖啡鹼3.9%。屬遲熟品種。花冠直徑3.8 cm,7—8瓣。柱頭比雄蕊稍長,3裂。抗旱性與抗寒性強,扦插繁殖力較強,成活率較高,適栽武夷岩茶區。

成品茶品質表現條索緊實,色澤灰褐有光澤。香高細長,久聞香不釋手。滋味醇厚甘爽,回味持久,岩韻顯露。湯色呈橙紅色,有一種熱烈的感覺。葉底葉張勻整軟亮,葉色黃綠,紅邊明顯。

水金龜茶得名經歷卻頗有戲劇性。茶樹原產於天心岩杜葛寨下,為天心寺廟產。有一天大雨如注,沖塌峰頂茶園邊沿,使茶樹被沖至蘭谷岩牛欄坑的溝邊。磊石寺方丈在大雨後的牛欄坑溝邊發現這株茶樹,因它枝條交錯有格,遠看像一隻大金龜趴在水邊,所以取名水金龜,並加以悉心種植。然而天心寺僧人怒告磊石寺侵佔他們的茶樹,於是在1919-1920年兩寺為水金龜茶樹的產權歸屬大打官司,從縣衙直告到省衙,耗資訟費數千兩。最後判決,認為該茶樹移植非人為偷取乃天然所成,終判為蘭谷岩磊石寺所有。

鐵羅漢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中生種。

武夷山傳統五大名叢之一。原產地為武夷山慧苑岩內鬼洞內,竹窠岩長窠內和馬頭岩也有與其性狀相同的茶樹品種。

茶樹形狀為灌木狀;樹枝半開展,高大而茂盛;樹皮粗糙,色灰黃;分枝稍稀,枝幹細直,與主幹成40度角。芽葉特徵明顯,葉稍向上斜生,長8.1厘米,寬3.3厘米,長寬比約為2.5;橢圓形或近橢圓形,葉片平展,先端漸尖而鈍,尖端下垂;葉緣鋸齒尚明顯,有28對;葉肉隆起略皺;葉面油綠;側脈粗顯,有8對。幼梢肥嫩,黃綠色;毫尚多且粗顯;嫩葉柔軟如棉。花期遲,通常於十二月初開花。萌芽期較遲,屬中遲芽種,產量高。

成品茶品質表現上外形呈直條形,緊結,色澤青褐有光澤。色澤青褐是鐵羅漢突出的品質特徵之一。香氣表現為有特別的品種香,香氣深沉含蓄,具天然花香。滋味醇厚濃爽,回甘持久,極耐沖泡。湯色橙黃或金黃明亮,有一種溫暖的感覺。葉底葉張勻整,葉質柔軟,綠葉紅鑲邊。

據史料記載,此茶為武夷岩茶中成名最早的名叢,清代郭伯蒼《閩產錄異》記載:「鐵羅漢為武夷宋樹名,葉長」。原茶生長在慧苑岩內鬼洞(又稱蜂窠坑)中,僅方圓丈余的狹窄隙地。兩邊是高聳的岩壁,有小澗流水滋潤茶樹。鐵羅漢樹叢較高,葉長而大,葉色細嫩光亮。此茶得名亦與寺廟僧人有關。據說武夷山慧苑寺僧人積慧,身壯膚黑,人稱鐵羅漢,此人精通制茶技術,有一日在慧苑岩上發現一株獨特的茶樹遂採摘嫩葉精製成茶,極具岩骨花香之韻,眾人便亦稱此茶為鐵羅漢。

鐵羅漢茶治病亦有奇效,在十九世紀中葉,閩南惠安茶商施大成開設「集泉茶莊」經營武夷岩茶,正值1890-1931年間惠安縣兩次發生瘟疫,患者喝茶莊的鐵羅漢茶後,竟不藥而癒,真如羅漢菩薩救人濟世一般,從此鐵羅漢名聲大振。

現代鐵羅漢亦如大紅袍一樣,經無性繁殖成功,可批量供應市場。

半天腰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

原名半天鷂,又名半天夭、半天腰。

武夷山傳統五大名叢之一。原產三花峰之第三峰絕頂崖上。相傳「此茶非人所植,系古時飛鳥由他山喙銜茶籽,落此生成,清代岩主因權屬一度公庭訟陳,訴訟費耗金千餘」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年擴大栽培。

茶樹植株較高大,樹姿半開張,分枝密,葉片呈水平狀著生。葉長7.0cm,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葉色濃綠或綠,葉身稍內折,葉主脈粗顯,葉面微隆起,葉緣平,葉齒稍鈍淺稀,葉尖鈍尖,葉質較厚脆。芽葉紫紅色、茸毛少、節間較短。花冠直徑4.0cm,6-7瓣。柱頭比雄蕊稍長,3裂。芽葉生育力強,發芽密,持嫩性較強。春茶適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3.6%、茶多酚30.5%、咖啡鹼3.7%。制烏龍茶,品質優異,條索緊實,色澤綠褐潤,香氣馥郁似密香,滋味濃厚回甘。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適栽武夷岩茶區。

金觀音(204)

又名茗科1號,選育號204。無性系、灌木類、中葉類、早生種。二倍體。

1978~1999年以鐵觀音為母本,黃旦為父本,採用雜交育種法育成。2000年4月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編號閩審茶2000001。2002年4月通過國家級品種審定,編號國審茶2002017。1999年6月通過省級科技成果評審。2004年12月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000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省級品種。

葉橢圓形、葉色深綠,有光澤,葉面隆起,葉緣微波、葉身平,葉尖漸尖,葉齒較鈍淺稀,葉質厚脆,芽葉紫紅色、茸毛少。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2.3%、茶多酚27.2%、兒茶素總量15.1%、咖啡鹼3.7%。芽葉紫紅色,嫩梢肥壯,發芽密,且整齊,適宜機采。**優勢強,品比、省級與國家級區試平均產量比父母本及對照種福大增產30%至70%以上。適制烏龍茶、綠茶,品質優異,制優率高。

制烏龍茶,品種特徵明顯,制優率高,色澤褐潤,香氣馥郁幽長,滋味醇厚回甘。因而在武夷山有一定的種植面積。曾獲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藝術節暨凱捷杯茶王賽金獎、中國太姥杯茶葉品質大獎賽金獎、省名茶獎。制綠茶,外形色綠,花香顯,味醇厚。一芽二葉干樣含茶多酚33.9%、氨基酸3.5%、咖啡鹼4.5%、水浸出物46.0%。烏龍茶揮發性香氣成分含量豐富。扦插繁殖力強,省內外區試示範表現種植成活率高,抗性與適應性強,超過父母本。

黃觀音(105)

又名茗科2號,選育號105。

無性系。小喬木型、中葉類、早生種。二倍體。

1990年選出,1977~1997年以鐵觀音為母本,黃棪為父本,採用雜交育種法育成。1998年2月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編號閩審茶1998002。2002年4月通過國家級品種審定,編號國審茶2002015。1999年6月通過省級科技成果評審。2002年11月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998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省級品種。制烏龍茶,品種特徵極明顯,制優率高,條索緊結,色澤綠褐潤,香氣馥郁芬芳,有黃金桂「透天香」的特徵,滋味醇厚甘爽。

葉橢圓或長橢圓,葉色黃綠,有光澤,葉面隆起,葉緣、葉身平,葉尖鈍尖,葉齒較鈍淺稀,葉質尚厚脆,芽葉茸毛少。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2.3%、茶多酚27.3%、兒茶素總量12.6%、咖啡鹼3.5%。芽葉黃綠色,發芽密。**優勢強,品比省級與國家級區試平均產量比父母本及對照種福大增產30%至50%以上。適制烏龍茶、綠茶、紅茶,品質優異,制優率高。制烏龍茶香氣馥郁芬芳,具「通天香」,滋味醇厚甘爽,融有父母本的香味特徵,趨向父本。曾獲「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特等獎、省名茶獎。制綠茶、紅茶,條索細秀,花香顯,味醇厚。一芽二葉干樣含茶多酚31.9%、氨基酸3.5%、咖啡鹼3.6%、水浸出物42.8%。烏龍茶揮發性香氣成分含量豐富。扦插繁殖力特強。省內外區試示範表現種植成活率高,抗性與適應性強,超過父母本。

丹桂(304)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早生種。二倍體。

該茶樹品種為肉桂的近親,系從武夷肉桂的自然雜交後代經系統選育而成的一個高香、早生、高產的烏龍茶新品種(閩審茶1998003)。

植株較高大,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柵狀組織兩層,一芽三葉百芽重66.0克,葉片呈上斜狀著生。嫩梢葉色稍黃綠,茸毛少。茶樹生長勢旺盛,育芽能力強,持嫩性好。春梢萌發期一般在3月上、中旬,4月上旬為一芽三葉盛期。丹桂制烏龍茶品種特徵明顯,高香,回甘尚足,有特殊花香,滋味醇厚有甘韻,且制優率高。該品種已獲省級名茶獎,「中茶杯」全國名優烏龍茶評比一等獎,國際名茶金獎等多項獎。產量高,比肉桂、黃旦、鐵觀音高20%以上。抗寒、抗旱、抗病蟲能力強,適應性好,因此扦插成活率與定植成活率高。 「丹桂的選育與推廣」獲得2000年度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白牡丹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二倍體。

又名武夷白牡丹,原產福建省武夷山馬頭岩,蘭谷岩也有齊名之樹,已有近百年栽培史。有一定面積栽培,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岩山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夷山市已擴大栽培。

植株較高大,樹姿半開張,分枝密,葉片呈水平狀著生。葉片長7.9cm,長橢圓形,葉色綠,有光澤,葉身稍內折,葉緣稍平或微波,葉齒淺稍銳密,葉尖鈍尖,有小淺裂。芽葉淡紫綠色。花冠直徑5.5cm多為7瓣。柱頭比雄蕊稍長,3裂。芽葉生育力強,發芽密,持嫩性較強。春茶適采期5月上旬處,制烏龍茶,風致優秀,條索緊結,色澤褐潤,香氣濃郁幽長似蘭花香,滋味醇厚甘甜。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抗寒性抗旱性較強。

白瑞香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中生種。二倍體。

原產福建省武夷山市慧苑岩,已有100多年栽培史。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夷山市已有一定面積栽培。

茶樹植株較大,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呈水平或稍上斜狀著生。葉橢圓形,葉色綠,富光澤,葉面平,葉緣平,葉身平,葉尖鈍尖,葉齒較鈍深密,葉質較厚脆。芽葉黃綠帶微紫色,茸毛較少,節間較短。花冠直徑2.8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芽葉生育力強,發芽較密,持嫩性較強。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中旬,產量高,每畝產烏龍毛茶可達200kg。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4.7%、茶多酚22.3%、咖啡鹼3.4%。制烏龍茶,品質優異,色澤黃綠褐潤,香氣高強,滋味醇厚似粽葉味,韻味足。抗旱性和抗寒性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適合栽種在武夷山或相似自然環境的烏龍茶茶區。

栽培時要選擇原種健壯的母樹剪穗扦插,培育壯苗。選擇土層深厚的園地種植,增施有機肥。幼齡期茶園鋪草覆蓋,及時定剪,培養豐產樹冠。烏龍茶按照「小至中開面」鮮葉標準採摘,一般在5月中旬開採,不宜偏嫩或偏老采。

悅茗香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中生種。二倍體。

1981~1993年從福建安溪縣引進的赤葉觀音天然雜交後代中,採用單株選種法育成。1994年3月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編號閩審茶1994001。2002年4月通過國家級品種審定,編號國審茶2002016。1993年6月通過省級科技成果評審。2004年12月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該品種茶樹植株中等大小,樹姿半開張,分枝尚密,葉片呈水平狀著生。葉近倒卵圓形,葉色深綠,葉面平,葉尖鈍尖,葉質較厚軟。4月上旬一芽三葉期,烏龍茶開採期在4月底至5月初。芽葉生育力強,芽葉淡紫綠色,茸毛少,百芽重60.0克,持嫩性強。春茶一芽二葉干樣含氨基酸2.6%、茶多酚23.4%、咖啡鹼3.0%。適制烏龍茶。品比、省級與國家級區試平均產量比鐵觀音及對照種福大增產30%至50%以上。適制烏龍茶、綠茶,品質優異,制優率高。制烏龍茶香氣馥郁幽長,滋味醇厚回甘,「韻味」顯,酷似鐵觀音。制綠茶,外形色綠,花香顯,味醇厚。一芽二葉干樣含茶多酚24.5%、氨基酸4.4%、咖啡鹼4.2%、水浸出物41.8%。烏龍茶揮發性香氣成分含量豐富。扦插繁殖力強。省內外區試示範表現種植成活率高,抗性與適應性強,超過鐵觀音。在新茶園栽培上每畝植3000~4000株,加強病蟲害防治;幼齡期不早采、強采,以「中開面」採為主,采養結合。

奇蘭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中生種,二倍體。

為福建省地方品種,奇蘭為系列品種,包括白奇蘭、竹葉奇蘭等。植株中等大小,樹榦直立,樹姿半開張,分枝頗盛,質脆易折,葉片呈水平狀或下垂狀著生。葉較細長,葉色綠或黃綠,葉面微隆起,有光澤,多數葉身稍內折,芽葉綠色或黃綠色,葉尖小並帶斜勢,主脈細而不顯,鋸齒深密。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中旬。制烏龍茶,品質優,色澤褐黃烏潤,具奇蘭類品種特徵香型,香氣清幽,回甘明顯悠長,品種特徵明顯,適栽於福建烏龍茶區,在武夷山也有較廣的種植面積,產量逐年上升。

梅占

無性系。小喬木型,中葉類,中生種,混倍體。

原產福建省安溪縣蘆田鎮三洋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1985年認定為國家品種。

植株較高,只略低於水仙。高者可達1.6米,冠1.1米,分枝頗盛。樹姿直立少曲折,主幹明顯,分枝密度中等。葉片呈水平狀著生,大葉類中芽種,越冬芽的魚葉開展期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五月上旬開採,十月下旬休眠。葉長橢圓形,葉色深綠,深於肉桂,清於鐵觀音。富光澤,葉面不平,兩緣外展稍朝天,尖端鈍圓而略長,鋸邊呈細淺,卻銳堅。葉身內折,葉尖漸尖,葉齒較銳淺密,葉質厚脆。芽葉綠色,茸毛較少,節間長,一芽三葉百芽重103.0g。茶樹開花多,結實少,花蕊甚多,開花期遲,以十二月中旬花期開最盛。花冠直徑4.1cm,花瓣5-8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

芽葉生育力強,發芽較密,持嫩性較差,所以製作烏龍茶時應嫩采、重曬、輕搖,以使發酵充分,青辛味散發轉為清香。一芽三葉盛期4月中旬,產量高。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3.6%、茶多酚27.5%、兒茶素總量18.1%、咖啡鹼4.4%,適制烏龍茶、綠茶、紅茶。制烏龍茶,成品茶品質特徵茶條壯實、長大、梗肥、節間長,色澤褐綠稍帶暗紅色,紅點明,湯色塗黃或橙黃,味厚香醇。製成成品岩茶比較粗緊,茶水橙黃色,味濃厚耐泡。香形辛銳,但不夠細長,品種特性明顯。抗旱性強,抗寒性較強。扦插繁殖力強,適應性廣,成活率高,適栽江南茶區。該品種為適制性廣的高產良種,一年可采五輪,在一般肥管條件下,畝產烏龍茶干茶達100公斤以上,高者可達200—350公斤。福建省最早實現畝產500公斤的福安茶場的豐產園,就是梅占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葉點評網 的精彩文章:

漫談武夷岩茶和武夷茶史(一)

TAG:茶葉點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