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績!成績!成績!這才是申美本的重點

成績!成績!成績!這才是申美本的重點

小A開學就是11年級了,做暑假計劃之前來問我有沒有好的活動推薦。微信上你來我往就問到了小A的SAT成績。小A爸爸說,剛考完一次,1100分。

我立刻建議她什麼都別管了,趕緊利用假期去報個SAT班。小A爸爸未置可否。最近看朋友圈,發現小A正在準備一個商賽活動夏令營。

本著一貫多管閑事的本性,我微信上問小A爸爸為何最終決定參加一個商賽夏令營?小A爸爸說,是顧問推薦的,因為小A的活動也到了必須開始的時候。

▲2018年SAT考試中心

今天的文章我們先不談顧問的問題。而是從小A和爸爸的態度,回到美本申請的「第一性原理」,跟家長們談談申請的本與末這件事。

最近幾年,有一種意見風潮,希望改變中國家長對「成績」的執念:「對於美國大學來說,中國學生的分數已經拉不開差距了,所以考美國學校最重要的就是課外活動。」

這句話沒有錯,但我們必須同時看到的前提是,這個「拉不開差距」,可能是指SAT1600分,GPA接近4分。

拿小A來說,他的成績是在「拉不開差距」這個pool(池子)里嗎?顯然不是。

到今年家長群里還在流傳某SAT1300分孩子靠課外活動申到大藤的故事,敲黑板說三遍,這是個案!個案!個案!即使這個故事有真實的部分,在活動之外,也許孩子GPA成績逆天——很多背景我們並不知道。

說回小A,作為一個普娃,如果他SAT不能迅速提分,GPA也沒特別亮眼,不要說靠商賽,就算再有什麼獨一無二、彈眼落睛的活動,在衝擊美本前30也基本沒戲!

在上周「爸爸真棒」發布的《TOP30美本通關手冊》,我們提到申請美國大學的「三腳凳原理」:即標化成績、在校成績與課外活動,三條腿一條都不可偏廢。而在這個三腳凳中,我們不難看出,成績佔了三分之二,這才是申請的最主要支撐項。

▲申請美國大學的「三腳凳原理」

「不管學生怎麼樣千差萬別,但到了大學申請最後的這個關口,標準基本上是一致的,對所有學生都是一樣的。你達不到某個標準,哪怕你其他方面再牛,你也是進不去的。」滬上國際教育資深教師姜華說。

這個標準,就是學生的學術成績。

姜華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本科,法國Genoble商學院國際貿易碩士。

畢業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曾在復旦大學等學校擔任講師,2007年起進入國際教育領域,現在光華學院(光華浦東)負責學校宣傳、文化建設工作,同時承擔部分美國項目的招生、學生工作事務。

在國際課程領域有豐富經驗,著有《國際課程誰在選?誰在讀?》等書。

談到成績,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申請美本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成績?

中國學生要提交的成績,到底包含哪些部分?

國際課程領域,IB、AP、A level三大課程都能申請美國大學,中國學生到底怎麼選?

三腳凳中的最重要支撐項,卻正是中國家長的認知盲區。如果單從一個個學生的個案出發,談論學術規劃與成績管理,討論或永無止境,但如果站在美國大學的角度,去看他們如何評判成績,那問題就簡單多了。

踏出以國內課程類比國際課程的思維陷阱,以終為始看高中學術規劃,這就是今天姜華老師與我們分享的內容。為了方便閱讀,以下文章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

*本文根據姜華老師在爸爸真棒的線下沙龍活動整理,僅為一家觀點,疑義歡迎討論。

學術指數

美國名校的「分數線」

在具體談規劃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這樣一些概念:高選擇大(High selective College)和學術指數(Academy Index)。

高選擇大學(High selective College)這個詞出自一本書,《A is for admission》。這本書的作者Michele A. Hernández原來在達特茅斯學院做了8年招生官,是業內資深人物。

《A is for admission》揭露了很多美國大學招生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尤其是常春藤,作者把這些藤校稱為High selective College,他們每年要收到浩如煙海的申請,要從中篩選出適合的學生,這些學校有一套自己的標準。他們會用一個公式,或者說演算法,可以將不同體系的課程分數,換算成可以比較的「標準分」。

▲《A is for admission》封面和Michele A. Hernández

通過這個演算法得到的結果,就是學術指數AI(Academic Index)。這本書里講的是藤校,實際上隨著申請者越來越多,基本上美國TOP20-TOP30的學校,也都開始用這個演算法來評判學生成績了。

所以很多時候家長來問我,IB、AP和A level到底要怎麼選?我要反問的是,這三門課真的有什麼質的不同嗎?難道大學會把IB、AP、A level學生分門別類地組合在一起,然後分別篩選嗎?當然不會!所有課程,甚至包括中國體制內學生的成績,都是先換算成標準分,然後用一把標尺來衡量的。

讓我們先來看看演算法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公式——

AI =(SAT閱讀+SAT寫作+SAT數學)/3+(SAT Subj.+SAT Subj.+SAT Subj.)/3+CRS

看起來有點複雜,我們先分解一下。

等式右邊有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SAT,第二個部分subject,也就是我們通常稱為SAT2的學科成績;第三部分比較難懂,其實就是GPA排名。CRS全稱是成績排名系統,包含兩部分,一個是成績,也就是GPA,另一個是排名,即一個學生在全年級的排名情況。

在演算法公式中,每一項的滿分是80分,AI的總分是240分。什麼樣的學生有資格進入常春藤的初選pool呢?基本上標準分要達到220分這個水準,不然免談。排名TOP20或TOP30的大學,標準分門檻也不會在200之下。

對應策略

標準分200分如何得來?

標準分200分到底如何得來,讓我們庖丁解牛,一項項去看。

1

SAT

SAT成績是AI演算法中相對最明確的一項。

舊版SAT包含閱讀、數學和寫作3項,每項800分,在AI演算法中,800分換算成80分,所以三項平均分為80分。

2016年3月SAT改革,新SAT中寫作由必考項目變成選考項目,閱讀和數學單項滿分還是800分,所以滿分1600分。如果考生仍選考寫作這一項,則分數另計。

所以現在就有很多學生放棄寫作,因為甚至一些TOP30裡面的學校,官網也說,可以不提交寫作成績。而且考寫作的確很辛苦。閱讀和數學考完,大約是中午12點,加上寫作就得考到下午2點。但如果你申請的是一個高選擇性大學,你不僅提交完必要材料,還要跟其他申請者競爭,要成為那個被選中的「分子」,而不是做分母的話,寫作就還是必考的。

可以這樣說,你放棄了SAT寫作,基本上就等於放棄了TOP20-30的學校。因為不考寫作,你在「標準分」這一項上,一下就少了好幾十分,這是很難追平的。所以說競爭名校,一定要選考寫作,這可以說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2

SAT Subj.

演算法的第二大項是SAT subj.,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SAT2。這是美國高中生的學業水平考試,一共有5大類、22門科目可選。

五大類分布是數學、科學、語言、英語、歷史與社會科學,具體科目如下:

數學(2門):數學一、數學二;

科學(3門):物理、化學、生物;

語言(12門):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中文、日語、韓語、希伯來語、拉丁語等;

英語(1門):英語文學;

歷史與社會科學(2門):美國歷史、世界歷史。

中國學生如果報考3門SAT2,一般都會選1門數學+2門科學。SAT2的單科滿分成績也是800分,在AI演算法中,被計為80分。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SAT2的科學類科目都比較簡單,但歷史與社會科學類,英語類實際都非常難。

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SAT2的科目考,完全可以用AP或IB的同類科目替代,同等標準分值之下,美國大學甚至會更青睞AP或IB的分數,因為這兩者實際都是大學預科難度,比SAT2的含金量要高。

AP和IB科目如何換算成標準分?AP單科滿分是5分,IB單科滿分是7分,按比例換算即可。

如果考生AP或IB能考滿分,那麼SAT2就完全沒必要去考了;但如果考不到滿分,比如AP考了4分,那換算下來,這一門的分數就是640分,記為64分——那就不如不要這個AP成績,乖乖去考SAT2,因為按照難易程度,即使考不到滿分,科學類700+也能考到,不要因為換算的損耗一下子少掉幾十分、百來分。

用IB科目去替換SAT2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滿分成績,那還是去考SAT2。

那A level學生能否用學科成績替換SAT2?原則上也可以,但更通常的做法是,現在國內很多A level學校,都會同時開出一些AP常規科目支持學生去考分。

這種以考分為目的的AP選修課,成績可以用在AI換算中,也可以去大學對換學分,但不能計入GPA。只有美國大學理事會(CB)授權的AP學校,AP的成績才能計入GPA。國內典型的AP學校比如北京王府學校、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等。

▲化學SAT2和AP化學測試的問題有什麼不同

3

CRS

CRS全稱為converted rank score,意思是將學生的GPA成績按照全年級排名情況,換算成一個標準分,這一項的滿分也是80分。

CRS怎麼算?至少包含這兩個問題:

第一:GPA怎麼算?

第二:排名怎麼排?

先看第一項。這裡的GPA都是採用4分制。不同學校計算GPA通常有兩種情況:

不加權;

加權。

不加權就是將學生所有科目分數相加求和,再算出平均分,計入GPA。但這就有一個問題:不同科目,課程難度是不一樣的,課時也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

同一所學校里,小B選了課時少、難度低的課,選了5門;小C選了課時長,難度高的課程,選了3門。如果小B和小C都考了滿分,那麼相加的結果,就是小B的GPA會比小C高很多,因為他拿到的成績多。

這看起來不太合理,但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國內的國際學校,還是美高,還是有不加權計算GPA的學校。在這樣的學校里,策略上就要慎重選擇挑戰大的學科,多選易拿分、挑戰低的課程。

那麼加權的GPA演算法,就是考慮到課程的難度,把課時數加到成績計算中去,那麼在這樣的學校里,就可以適當根據自己興趣選擇偏難學科;而同樣是上面小B和小C的例子,小C的GPA立刻就會大放異彩,超越小B。

這只是GPA的演算法,最複雜的是排名。

美國不同學校有不同體系的排名,有百分比排名,有等級式排名;最重要的是,不同學校規模不同,比如一個學生在全年級共有100名學生的學校排第10名,與另一個在全年級有500人的學校里排第10名,這是一樣的學術水平嗎?顯然不是。

一個在100名學生中排名第10的孩子,在500人的年級名次可能會跌到20以外,這很正常,因為前10名中,哪怕一分,也拉開了更多排名差距。

所以,經常會有家長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在差不多的錄取條件下,我到底要把孩子送進有一定規模的名校,還是送進比較小的學校——通常是私校。

這也是一個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在大池塘里做小魚,還是在小池塘做大魚」的命題。

一個小學校中的第10名,和一個大學校中的第20名,一般情況下,後者學術能力可能更強,但到了申請層面,還是絕對排名高,會更有優勢。

▼讓數據來說話,我們對照下面的表格:

Rank的縱欄是排名,Class Size是年級學生規模。還是拿一個考了第10名的孩子來說,根據學校規模不同,他可能拿到70左右的排名得分,但如果在一個500人學校跌到20名,他的排名得分就會跌到65分左右,這就差了5分左右。要拉平這5分,意味著學生要在前兩項,也就是標化考試中要多考15分出來。

但這樣拆開來看,是不是大家都去選小學校,不選大學校了?當然也不是。擇校中,GPA排名是大家必須要關注的一個指標,但除此之外,一所學校的學術資源、學習氛圍才是最根本的考量範圍。

一所規模比較大的學校,其優勢通常是課程會比較完整,比如能比小型學校開出更多門AP課程,或者能在課程設計中包含支持SAT考試的課程,這些都能幫助學生更好規劃學術;選擇小型學校,家長需要尤為擔心,孩子將來申請的方向,有沒有一些指定提交的科目,學校實際上沒有開設,出現這樣的問題,臨到申請,就非常糟糕了。

▲AP的課程門類之多。

認知陷阱

合理選擇國際課程

看明白學術指數(AI)的演算法,再回頭看看,我們應該如何選國際課程,制定怎樣的學術規劃策略。

我們首先來看3個常見的認知陷阱,分析完認知陷阱,大家對選擇國際課程的原則也就大致有數了:

1

唯IB論

「IB是國際課程中含金量最高的,學術能力強的學生就應該讀IB」

這是目前普遍流行的一個觀點,家長、媒體和行業內都不乏這一見解。

明白了AI換算,以終為始去看課程選擇,我們就能知道,三大課程的確有很大的難度差異,但在申請中並沒有本質區別,在學校做篩選時,三類課程都會按照同樣一個演算法,將GPA成績換算成標準分。

那問題來了,我們還有沒有必要投入巨大時間精力到挑戰大、高學術型課程中?

小D成績很好,更擅長理工科,人文學科相比之下偏弱。從公立學校轉國際高中,家人覺得好學生去IB學校,就轉入了IB課程。在重視思辨和寫作的IB課程中,小D也不是學不下來,但過程非常辛苦。

在小D的例子里,如果他擅長的是理工,那麼顯然A level學校更適合他,好好打磨理工科成績,拿到A*,餘下時間,留給SAT,或做些深度科研,都比在IB課程中拼死拼活拿到好成績更合理。

不過在A level申請美國學校的過程中,的確有些問題要特別當心:

●課程不完整

A level課程一直有「最適合中國學生」之稱,原因是這套課程體系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優勢選課,允許偏科。

比如中國學生相對理科基礎好,於是在英語之外選3門課,數學、物理、化學,也有可能申進英國G5學校。但是申請美國,甚至加拿大一線學校,這樣的選課方式就行不通,會被學校評定為「課程不完整」。

美國大學比英國大學更強調全面發展,它會看學生的高中課程,是否覆蓋5大核心課程領域,除了語言、文學、數學這樣的基本學科外,人文課程與科學課程必須同時在線,才有能進入美國大學篩選的Pool。

所以A level本身沒有申英或申美的局限,只是當學生用申請英國的邏輯,選擇3門課,選課不完整、文理不均衡,才事實上阻斷了美國申請方向的可能性。

●課程錯位

用A level申請美國學校,科學、理工類課程都沒有特別大的問題,但文科類就要小心。最典型的例子是歷史。A level有世界歷史、歐洲歷史課,但沒有美國歷史課。中國孩子如果要拿A level申請美國文科類學校和專業,還是要提前注意學校的成績要求。

出現這樣的問題,可以選修一門AP美國歷史。

很多時候,我們說IB課程比AP、A level含金量更高,是因為IB學業任務更重,要考6門,人文、科學、語言都必考,要求都很高,相比之下,AP、A level並不是單科學術難度更低,而是可以自由「選菜」,不擅長的科目可以不必選。

如果一個學生在IB上並沒有把握取得好成績,選AP或A level更遊刃有餘,那麼IB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AP老師梳理的美國歷史時間線

2

輕成績論

「美國大學不重視考試成績,更看重能力,所以要把規劃重點放在課外活動上。」

這個觀點通常會出現在一些自認為比較懂、其實不懂的家長群中。

美國大學的確重視能力,但是建立在成績過關的基礎上。如果沖藤校、TOP20-30高競爭性大學,成績得是優勝的,這個我們通過AI演算法就能看出。

SAT滿分、GPA得4分這樣的成績,不一定能保證申請者錄取藤校,但反過來看——成績丟分太多,標準分低於220分,就一定摸不到名校的邊,這是肯定的。

所以要保證GPA在線,SAT在線,這是首要條件。家長不能因為一個錦上添花的要求(課外活動),而忘卻了立足之本。對此,我給大家的建議是,一定要合理做好時間規劃,學術前置,10年級搞定標化考試,把SAT、托福能上的課都上掉,能考的都考一考。成績夠了,也就一定程度贏得了時間,11年級專心搞好GPA。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做規劃的時候,都覺得標化要留到最後考,準備充分成績會比較好,但實際到11年級,學科考試和SAT撞到一起,孩子會很辛苦。

小F就是一個把SAT考試留到11年級的孩子。春節後,3月初開學,返校後,小F開始馬不停蹄考試。先考托福,然後5月5日考SAT。考完SAT後就是AP大考,小F報了4門AP,5月7日考第一門,然後隔兩天再考一門……5月18日全部考完回來,小F就大病一場,最後修養了一個月。除了體力透支外,還有巨大壓力,小F沒有哪一天晚上是一點以前睡的。

小F這樣的情況,不是說學習能力不行,而是國際課程到了後期真的是一個高強度的工程。IB課程的情況應該還要艱難些。所以在11年級之前,如果把那些該解決的標化都解決了,11年級就能全力去拼GPA。

很多學生其實有能力去衝擊很好的學校,但因為最後兩年、三年時間沒規劃好,這也做一點,那也做一點,到最後什麼都沒做,所有東西都擠在一起,生生把自己的申請給耽誤了。

▲外網上給的考試時間規劃

3

套用國內課程

「孩子進了國際高中,跟著老師或顧問要求按部就班去做就好」

與第二個正相反,這個觀點通常是不太懂的家長,拿國內課程模式對標國際課程模式。

這通常發生在高中階段轉軌國際課程的家庭,孩子成績往往還不錯,考進國際高中之後,家長對孩子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比較放心,便沒有去專門了解兩種體系的不同,以為和公立一樣,孩子好好學完課程表上的課程,然後去申請就好。這種對標式思維最後會讓孩子吃不小的虧。

小G報考美國某名校的科學方向,快要到提交成績的時候,發現需要生物科目的成績,但他所在的A level學校,沒有開設生物專業。這門課對實驗室要求很高,所以也不是一時半會可以開出的,所以雖然小G成績很好,但申請實際上是踩空了一步。

這種「踩空」不僅會發生在A level學校,AP、IB學校也會發生。很多大學的優勢專業,對學生在高中階段的選課都會有特殊要求,有時是Alevel課程中的A2科目,有時是一門特別指定的AP課程,有時是IB的高階課程(HL)課程,這是學生一確定方向,就要去了解的。

通常國際學校里的升學指導老師,有責任幫學生明確需要特別準備的科目,並提前做好準備,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學校升學指導老師沒跟進,一旦發生課程「踩空」,學校會說:你為什麼要選這個學校?你為什麼要選這個專業?是你自己沒選好。

所以至少現階段,學生必須做到要提交什麼,自己心中有數。

▲IB課程選擇指南

三個認知陷阱都分析完了,讓我們來從中總結策略:

1

不要迷信IB、AP、A level哪種課程更好,去分析自己優勢在哪裡,選擇自己最有可能取得學術優勢的課程;

2

學術前置,不要把考試留到最後,而是要分解任務,在不同階段做該做的事:10年級搞定標化、11年級攻堅GPA,備戰申請;

3

提前了解學校要求,不要隨波逐流。9-10年級學校探訪、聯繫在讀學長、學姐,通過官網了解學校的申請要求,這些都是要提前做的功課。

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學術很重要,但認知陷阱也很多。我們在正式進入高中課程之前,要儘可能多了解美國大學的「遊戲規則」,合理做好課程規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爸真棒 的精彩文章:

TAG:爸爸真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