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在莫斯科就沒贏過,希特勒也不例外

德國在莫斯科就沒贏過,希特勒也不例外

原著 :【瑞典】尼克拉斯·澤特林 / 安德斯·弗蘭克森

譯者:王行健

6月17日晚23時,衛冕冠軍德國足球隊在莫斯科盧日尼基球場迎來本屆世界盃首場比賽,與美洲勁旅墨西哥隊展開較量。墨西哥隊最終以1:0戰勝了強大的德國隊,爆出本屆世界盃目前為至最大冷門。於是不甘寂寞的段子手又出手了。

的確,在某種程度上,發生在1941年的莫斯科戰役是蘇德戰爭真正意義上的轉折點,這是希特勒的第一次大敗,顯示出德國一開始的戰略已經走到了頭,以後的戰爭將會是另一種性質了。

很多場戰役都被描述為二戰之中的轉折點,尤以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阿拉曼戰役為甚。然而和二戰期間的諸多戰役相比,阿拉曼只能算小事一樁,它的決定性作用值得商榷,更何況,它畢竟發生在一個戰略地位上較為次要的地方。1942年秋季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於英國的決策者而言非常重要,但卻只牽制了德國武裝力量的一小部分,而且並沒有美蘇軍隊參與其中。

相對而言,斯大林格勒戰役似乎更像是轉折點,在1942年9月到1943年2月的一段時間內,雙方投入了更多的軍事力量,約瑟夫·斯大林和希特勒都非常關注在這座伏爾加河畔的城市中發生的戰鬥。有人指出蘇軍在這次戰役之前很少能在戰場上取得主動權,在這之後蘇軍則很少給德軍留下奪回主動權的機會。但拋開這些有力的理由,以及連篇累牘關於這一眾所周知的、代價高昂的戰役的文獻資料來看,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重要性似乎被誇大了。我們認為早在斯大林格勒的戰鬥開始之前,德國就已經輸掉了戰爭。誠然,早在1942年6月的時候,希特勒曾在烏克蘭東部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夏季戰役,但它的規模還沒有大到足以打敗蘇聯的地步。因此,真正的轉折點應該發生得更早一些。

軍迷在莫斯科郊外的魯茲斯克地區重演1941年的莫斯科戰役

基本沒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德軍本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因此,把任何一場戰役說成是決定性的戰役都值得商榷。前線所發生的那些事情至多也就是加速或者推遲了必然結局的到來。

德國軍工生產和人力資源明顯處於劣勢,所以他們最終的結局也就沒什麼值得商量的了,但在當時看來,德國的頹勢還不像今天這樣明顯。我們如今掌握的信息要比1941年評估局勢和做出決定的那些人要更加全面,對於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來講,莫斯科城下所發生的事情是那樣讓人吃驚。曾深入參與到德國二戰期間的經濟和規劃之中的沃爾特·博爾貝特(Walter Borbet)知道什麼事情已經處於危急之中,他明白1941年11—12月間發生的事情意味著什麼,他覺得這樣的形勢是那樣地不可救藥,因此選擇了自殺。

在博爾貝特曾擔任的一系列要職之中,包括彈藥生產委員會的主席一職。這個職務可以讓他深入了解形勢,同時也給予了他一份責任。他明白很多遠期規劃都是基於德國將在1941年戰勝蘇聯的明確假設所制訂的,當東邊的敵人被掃除之後,就可以縮小除了機械化部隊之外的陸軍部隊的規模,彈藥的生產規模也可以因此壓縮,德國工業的重點將轉移到空軍、海軍所需武器裝備的生產工作上。這樣的計劃已經付諸實踐了,一些工廠正在轉換產能,幾個月以來的投資撥款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1941年10月,莫斯科街頭布滿了反坦克路障和防禦工事。

德國不僅已經開始轉換產能,他們原油的數量也並不足夠。他們寄希望於在蘇聯佔領足夠的油田—尤其是在高加索的那些油田,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如果德國需要發動一場由空軍和海軍主導的戰爭—這樣的戰爭將不可避免地在西線爆發,汽油和其他燃料油的消耗量將會暴增。海空力量所需的燃料數量要遠超過德國的存量,如果德國不能獲得更多原油的話,那麼就無法有效運用海空力量。所以,德國的長期戰略就被想要在1941年擊敗蘇聯這一錯誤決定給打亂了。

博爾貝特和其他的許多人都看出了徵兆,他們反應過來,德國已經很難再有贏得戰爭的機會。再考慮到德國在很多歐洲佔領國實施的殘酷統治,他們也別指望能通過調解來獲得和平了。「巴巴羅薩」行動的開始更是把德國往災難深重之中又推了一把,在這之後德國已是覆水難收。一旦全世界都知道納粹政權是怎樣的惡貫滿盈,那他們就不再可能從談判桌上達成和平。雖然未能佔領莫斯科一事徹底打亂了希特勒的戰略部署,但他除了繼續這場沒有希望的戰爭之外,別無他法。

某種程度上,莫斯科戰役可以被看作戰爭中的轉折點之一。這是希特勒的第一次大敗,顯示出德國一開始的戰略已經走到了頭,以後的戰爭將會是另一種性質了。德國的戰爭行為已經對經濟構成沉重負擔,但現在又必須要進一步提升工業產量。這將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但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兵員。軍隊將不得不和工業爭搶人力。

曾有說法稱納粹德國沒有對婦女進行大規模動員,但近年的研究對這一觀點提出挑戰,與之相反的是,為數甚眾的婦女被吸收進勞動大軍之中。在前線需要更多男人去當兵的時候,德國工業除了婦女之外基本沒得可選。為了緩解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德國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佔領國,想方設法從那裡搜羅工人為德國工作,自願應徵和強迫勞動皆有之。由此經濟部門得到了加強,得以滿足未來需求。但德國政府必須弄明白的是,戰爭已經真正地成為世界大戰,在現在這個階段,德國必須要為了生存下去,抓住每一根稻草不放。

斯大林目睹了他的軍隊接連遭受一場又一場的慘敗,任何一次慘敗中出現的損失,都是其他隨便哪個國家的軍隊所無法承受的。只要德國強攻一次,蘇軍就得多吃一次敗仗。雖然蘇聯預備隊規模之龐大遠超德國之想像,但蘇聯也無力長期承受這種程度的損失。

1941年10月,莫斯科附近的一處飛機監聽站。

德國的攻勢在莫斯科城下陷入泥沼之時,斯大林和他們的將軍們才有了指望。莫斯科城下所發生的事情並不是蘇軍的第一次勝利,他們已在11月28日收復了頓河上的重要城市羅斯托夫,但這相較於莫斯科會戰來講簡直不值一提。德國在羅斯托夫只有一個軍,規模遠不能和中央集團軍群相提並論。

而德軍在11月的行動可以說是猶豫不決的。古德里安的部隊分散在很廣闊的區域,他們必須要把守非常漫長的戰線。這位名揚四海的裝甲兵上將無法將其手頭的資源集中在一個特定的方向上使用,後勤問題更是讓他所面臨的問題雪上加霜。與此同時,蘇聯部隊也是處境艱難。圖拉及其北部的防線防禦嚴密,但古德里安的機械化部隊還在圖拉東邊橫衝直撞,那裡的防禦力量虛弱。還有,離莫斯科越近的地方比他們更能優先得到增援。不過,過不了多久德軍就會明白,蘇聯有能力在同一時刻加強不止一個地方的戰線。

11月29日,一直在關注著局勢發展的馮·博克元帥是越來越發愁了。這位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官認為,除非莫斯科西北的蘇軍防線會在近幾天之內土崩瓦解,否則如果繼續把攻勢拖下去的話,按馮·博克所說,只會導致「一場與一個手裡顯然還掌握有大量人員及物資的對手的無情的正面對決」。

蘇聯的領導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德國在1941年10—11月間在莫斯科城下所做的乃是他們最關鍵的一搏。在這一地區的攻勢停滯之後,整台德國戰爭機器也就喪失了動力。斯大林馬上就有了不在敵人的壓力之下進行決策的機會。他可以按照自己的長遠打算,來選擇在哪裡投放兵力,以及如何投放。但斯大林還是必須考慮到敵軍的因素,尤其是德軍部隊正處於何種狀態。12月一開始的時候,德軍的各師究竟已被削弱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蘇聯的情報部門無力提供準確信息,但任何的決策都必須要考慮到德軍的戰鬥力、戰術機動能力以及後勤補給情況。

如果德軍只是一時虛弱,且損失程度有限的話,斯大林可能會謹慎地設立出不是那麼宏大的目標來。換句話說,假如德軍已經耗盡實力,斯大林將會更好地利用眼前的機會,因為一旦給了德軍喘息之機,他們就會緩過勁來。還有,嚴冬很顯然是對德軍不利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一良機更是不容錯過。

12月,最終斯大林很快作出決策,來設想冬季的作戰行動和接下來在1942年的作戰行動應當如何進行。而他的決策將演變成為戰爭的轉折點。

本文摘自《莫斯科戰役1941:二戰「颱風」行動與德軍的首次大危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俯瞰三國棋局之巴蜀與荊州
高盧重鎚:法國AUF-1 155mm自行榴彈炮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