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何謂從心而改? 過有千端, 惟心所造; 吾心不動, 過安從生?

心是行為的源頭,不管什麼惡,終歸是念頭上起的。心不取境不動念,過失也無從產生。相反,執著可愛境起貪,執著不可愛境起嗔,大的過失是從起心動念來的,起心動念又是從著相來的,著相就生起念頭,不著相就心無妄念,也就沒有過失。最徹底是在心上改,最為直接。《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中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哪裡來的過失?起心動念就是過失,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界里,對人事物去練不動心動念。善緣就是跟很多善人在一起,惡緣就是跟很多造惡的人在一起;人事環境,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只要自己不起心不動念,那就叫禪定。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總而言之,都是修禪定。我們的過失太多了,說之不盡!我們一天當中,從早到晚起了多少個妄念,多少個自私自利的念頭,多少個損人利己的念頭?

這些過患都是唯心所造,我們心裡在起心動念。佛法修行的樞紐就是禪定。所以禪定是佛教修行,不論哪個法門,共同的原則,只是修禪定的方法不相同。凈土宗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方法修禪定。

持名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容易。我們的念頭一動,立刻念「南無阿彌陀佛」,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我們的滿天飛的念頭壓下去,念佛用意在此地。如果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那就錯了。也就是說,用一個正念取代一切念頭。念頭不會不起的,如果念頭不起,那就是聖賢,不是凡夫了。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我們要覺悟得快,就是要把這個念頭制止。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念頭換過來,念頭才起來,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立刻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取而代之,讓心裡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這就叫念佛,這就叫修行。久而久之,念頭自然不起。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行為。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著我們的清凈心,保持我們不造惡業。

學者於好色、 好名、 好貨、 好怒, 種種諸過, 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 正念現前, 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 魍魎潛消, 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 如斬毒樹, 直斷其根, 奚必枝枝而伐, 葉葉而摘哉?

「學者」就是學佛的眾生,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凡是皈依三寶的眾生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好色、好名、好貨、好怒,「貨」,就是物質享受。境界現前,我們的貪心生起來了,貪色、貪名、貪享受,嗔恨心起來了發脾氣。

貪、嗔、痴現前了,這就是過失,就會造業。這個時候念頭剛生起來,馬上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把好色、好名、貪圖享受發脾氣的念頭全部打掉,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簡單,也最有效果,念佛的功德就在此處。所以,學者對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等的種種過失,不必要一類一類尋求。只要一心正念,一心為善,邪念自然染污不上,問題就解決了。

怎樣叫「為善」?念念都為了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一心為善。絕不能只想利益自己,如果夾雜著一個念頭利益自己,就不是純善。我們的心純善,我們的行為當然純善,要做到純善,絕對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們才能夠成就。「正念現前」,正念是相對邪念說的,邪念就是錯誤的思想見解和行為。邪念對社會有傷害,對自己也是不利的。傷害社會、傷害眾生,將來的果報就在三途惡道,眼前縱然得一些小利益,之後所受的果報,必將得不償失!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正念,純正之念就是「吾心不動」,外面境界了了分明,就是正念。《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金剛經》有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境界現前,我們不被他所轉,我們就能轉他。

轉他,我們就能夠教導他,就能夠改變他,幫助他改邪歸正。如果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定力智慧,我們都保不住自己,怎麼 能轉別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處不是菩薩學處,無處不是修戒、定、慧,無處不成就無上佛道;這也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教三論宗的綱要是:「破邪顯正。」意思是破邪計邪執者,為直顯正道正見也。顯正,邪就不能存在。佛法教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正法。儒家教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教人「五倫八德」,也是正法。

中國有句古話,說「相由心生,相隨心改」。所以世人對待自身存在的徒好虛名、貪慕財利、動輒發怒等問題,袁了凡居士認識到了,對此不必煞費苦心的一項一項地去探求克服戒除的方法,只要一心一意培養善良的心地,多做善事、造福眾生,這種光明正大的正能量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邪惡的念頭自然就無法乘虛而入。

「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這兩句是比喻把「太陽」比作正法。把「魍魎」比作邪法,「魍魎」是妖怪。光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這個道理是相同的。好色、好名、好貨、好怒都是執著的念頭,一心正念,照著自心,妄念就無力起來了。這就像太陽當空時,魍魎鬼魅影遁無形。後面袁了凡居士做出結論:「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這是精一之真傳。「精」是精純;「一」是唯一、獨一。自古以來聖聖相傳,這是真傳。這是從根本改,這樣改才能改得究竟,改得徹底。

「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觀照的日光不失去,正念現前,妄念無法興風作浪;正念失去,非理作意一起,無量的過失就會產生。過失是由心取相而造下的,以心行善而改。譬如,我們砍樹,這樹有毒,不是好樹,我們一定要把它連根拔除。從根上去把它斬斷,不必要尋枝摘葉,既麻煩,又不解決根本問題。連根拔掉,枝葉自然就枯萎了。這是說改過,前面講的從理上改,就像砍樹,是從樹榦上下手;從事上改,就好像從樹葉枝杈上下手;從心上改,就是從根下手,根就是非理作意,《寶性論》中說,蘊界處來自煩惱和業。煩惱和業來自非理作意。止住非理作意,就可以遮除輪迴,這是真正做到究竟徹底。

佛教有一個偈子,講的是從心懺悔罪業:「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罪過、罪惡都是從心上生起的,所以懺悔也應該從心上發起;「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惡的心滅掉時罪惡也就消失了;「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認識到心和罪本質上都是空的,這樣的懺悔才是真正究竟的懺悔。這個偈子意思是讓我們真正從內心去懺悔,通過這樣的懺悔才能讓內心清凈。這是從心上改過的方法。

再看底下這段文,總結:

大抵最上治心, 當下清凈, 才動即覺, 覺之即無。苟未能然, 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 須隨事以禁之。以上 事而兼行下功, 未為失策, 執下而昧上, 則 拙矣。

大概最上的是從根本修。「治心」,效果是「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這個心才動,立刻就覺察到;一覺察到,這個念頭就息。你要覺得快,不要叫惡念相續;惡念才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正念。如你做不到,最上的做不到,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就要以明理來遣除,思惟過失和功德,使心猛烈地尋求功德,厭離過患,這樣使心轉變。道理清楚明白了,自然把惡念、邪思移開了。

如果思惟也做不到,那就隨時禁止,發現哪種過失,就刻意地禁止這一種。我們對於佛陀所制定的戒條,條條都要遵守。如同國家的法律,我們必須遵守一樣;持戒,廣義地講,就是遵紀守法。

佛陀在《梵網經》中講,菩薩一定要遵守「不謗國主」,國主就是國家領導人,必須要尊重,絕對不能夠毀謗;《瓔珞菩薩戒經》中講「不漏國稅」,國民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不能偷稅,這些都屬於持戒。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這是有形的;我們的道德禮樂、風俗習慣,是無形的,都要遵守。到了外國,一定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遵守當地的風俗習慣,也都在持戒裡面,所以戒律裡面所包含的內容很廣大。見解高,同時又在事上踏實改過,必定不會落空。如果「執下而昧上」,就不太善巧。

一般人智慧沒開,道理上不通透,禁了這種執著,那種執著又會出現,這個方法就比較笨拙。比如說醫生的醫術高明,知道病根,從根源上下手,手到病除。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善巧、徹底、直接。

所以,這裡講的是如何從「事、理、心」三方面來改過,以及這三方面關係,強調了不能執著於下等粗淺的改過方法,卻不知道上等修心的方法,比如說執著於事卻不明白理、心,或者執著於理,而不明白心,那都是笨拙而事倍功半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出家都有哪些條件?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