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海洋中塑料垃圾去哪兒了

海洋中塑料垃圾去哪兒了

眾所周知,塑料在自然界中降解是非常緩慢的。因為絕大部分塑料都是由穩定的長鏈分子構成, 分子結構穩定,常溫下不易氧化,也不溶於水、酸、鹼等,也不會與自然界中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即使是無孔不入的微生物,也不喜歡吃它。所以塑料的降解周期很長,一般為200至400年。自塑料發明以來產生的垃圾塑料,絕大多數依然留存在自然界中,形成了所謂的「白色污染」,其中一部分又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了海洋。

但是多年前科學家在海洋中考察時發現,目前漂浮在洋面上的垃圾塑料遠比他們預料的要少,只及原先估計的10%。

其餘的垃圾塑料到哪兒去了?當時他們給出多種解釋,其中一種猜測是海洋中或許存在某種會分解塑料但迄今未知的微生物。

他們猜對了一半。沒錯,海洋中確實存在著許多會吞吃塑料的生物,不過不是微生物,而主要是動物。

吞吃塑料的鯨和魚類

在這些海洋動物中,鯨魚是我們最熟悉的。鯨魚在捕食時,會把巨量的海水連帶其中的雜質,都一股腦兒吞進去,因此垃圾塑料被它們誤食,是很普遍的事情。由於鯨魚的腸胃消化不了塑料,這往往釀成悲劇。

比如,2017年2月在挪威西南海岸,人們發現一頭鯨接二連三地往陸上撲,想上岸。最終,人們對它實施了安樂死。這一異常行為引起了當地動物學家的注意。經過解剖,他們找到了讓這頭龐然大物如此痛苦的原因:在它體內,有大約30個大小不一的塑料袋!其中最長的袋子約達2.5米。從袋子上依稀可辨的文字上分析,這些袋子可能來自丹麥、英國以及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國家。

鯨魚吞吃塑料的後果可謂觸目驚心,不過從數量上來看,被它們吃掉的塑料應該不會太多。首先,目前在海洋中,鯨魚的數量已經非常有限;其次,在海洋中長年暴晒和海浪的作用下,大多數塑料已被分解成米粒般大小(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微粒,塑料袋或礦泉水瓶等並非海洋中塑料的主要存在形式。2015年的一項調查表明,90%以上的海洋塑料都是直徑不超過10毫米的小碎片。其中的「主力」又是5毫米以下的塑料微粒。據估計,在全球海洋中塑料微粒數量可達15萬億到51萬億個,重量在9.3萬噸到23.6萬噸之間。塑料微粒正把海洋變成科學家所謂的「塑料湯」。

正是這些塑料微粒最讓人擔憂。因為它們正被許多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大量吞吃,進入海洋食物鏈,並最終影響到人類海產品的安全。據統計,海洋中至少有100多種魚類和600多種無脊椎動物在吞吃塑料,其中包括西方人充當比薩餅中關鍵調料的鳳尾魚。

鳳尾魚是沿海海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們吃磷蝦,但自己同時也是座頭鯨、海獅、海豹、海鳥甚至人類的食物,所以被鳳尾魚吞食的塑料微粒,其毒素將擴散到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甚至危及人類的食品安全。

吞吃塑料的主角

讓問題變得更嚴重的是,最新的研究表明,漂浮在水面的塑料微粒甚至會被帶到深海,被深海魚類吞食。而能夠讓比重比海水小很多的塑料沉到海底的,是一種叫「幼形海鞘」的動物。

幼形海鞘長不超過10厘米,看起來有點像蝌蚪。它們靠自身分泌的粘液過濾器捕捉食物。它們的過濾器直徑可以長達1米,就像房子一樣把自己罩在裡面。「房子」吸附漂浮在水裡的顆粒物,然後被幼形海鞘吃掉。當然,「房子」用久了也有毛孔被堵塞的時候,在那種情況下,幼形海鞘就會把它拋棄,重新建造一個。被遺棄的「房子」則沉入海底,這樣吸附其上的塑料顆粒也被拖入了海底。幼形海鞘一般平均每3小時更新一次「房子」。

幼形海鞘是海洋中過濾海水最快的浮游生物之一。像鯨魚的情況一樣,在快速吞進海水的過程中,水裡的雜質,包括塑料微粒,也不可避免地被吞進去。塑料微粒經過不同程度地消化之後,未被消化的部分會隨著糞便排出,沉入海底。於是通過這條途徑,一部分塑料微粒就被帶到了海底。

研究發現,幼形海鞘的糞便沉入海底的速度估計每天約300米;被拋棄的「房子」則能以一天800米的速度下沉。這些結果表明,幼形海鞘的糞便和粘液過濾器可以快速地把漂浮在洋面的塑料微粒運輸到深海海底。所以,幼形海鞘才是讓海洋中大量垃圾塑料失蹤的真正主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銀河系被撞了一下腰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