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王伯軍大夫:談談癌前病變相關事

王伯軍大夫:談談癌前病變相關事

『癌前病變』離癌症只有一步之遙,許多癌症如果能在癌前病變期予以重視加以治療還是可以將癌症的發生扼殺於搖籃之中的。那麼,癌前病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一定會轉變成癌嗎?該怎麼辦?

根據數據推算,在我國每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癌症,每分鐘就有5人死於癌症,每5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會患上癌症!現如今真是「談癌色變」!

其實,癌症在發生髮展過程中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癌。癌前病變離癌症只有一步之遙,許多癌症如果能在癌前病變期予以重視加以治療還是可以將癌症的發生扼殺於搖籃之中的。因此,在癌症的預防當中,癌前病變是格外需要我們關注的。

那麼癌前病變是什麼?

惡性腫瘤的發生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人體上某些器官的一些良性病容易出現細胞異常增生,具有惡性變化傾向,這些異常增生具有癌變傾向的病變稱為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是病理學診斷名稱,是由良性病變向惡性病變過渡的中間階段,需要在顯微鏡下放大幾百倍觀察才能發現的東西,和癥狀、化驗沒什麼多大關係。

癌前病變和癥狀關係不大,所以不能依靠自己的感覺去發現癌前病變,而是需要各種篩查手段,比如消化道的內鏡檢查,宮頸癌的塗片檢查。

而要做病理學檢查,幾乎都要活檢。活檢是從人體上取一小塊組織。所以,如果沒有做過活檢,先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得了癌前病變。

這裡要說明一下,很多科普文章把「癌前病變」與「癌前疾病」(或稱為「癌前狀態」)混為一談。

癌前疾病是一個臨床概念,是醫生總結出來的具有發展為惡性腫瘤可能的一大類疾病。這些疾病是癌症發生前一般會經歷的,提醒人們需要去干預和治療。但應當注意,癌前疾病並不一定會發展為惡性腫瘤。例如,萎縮性胃炎是癌前疾病,對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的病人隨訪10年,發現1.9%的病人發生了胃癌,而非萎縮性胃炎的病人一般不會發生胃癌。

癌前病變是一個病理學術語,如:胃異型增生就屬於癌前病變,它僅僅是胃粘膜上皮的一種病變,而不是疾病。病理工作者發現胃癌大多是從這些病變發生的,而這些病變一般都出現在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或胃息肉等疾病的胃粘膜內。也就是說,癌前疾病之所以較其他病人發生胃癌的機會多,就是因為癌前疾病的胃粘膜內出現了癌前病變。

最主要的癌前病變——異型增生

異型增生,又稱為非典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有的稱之為間變。

異型增生,是上皮和腺體的細胞偏離正常分化,在形態和機能上呈異型性表現病變。一般認為,惡性腫瘤發生前,幾乎均先有異型增生,很少不經過此階段而直接從正常轉化為惡性的。如:胃粘膜異型增生與胃癌發生有直接關係,這類異型上皮細胞已經具有了轉變為癌細胞的潛能,在其不斷增殖的過程中有可能轉變為癌細胞。

按照異型增生分化程度和範圍分為輕、中、重三級。

輕度:是指炎症性及再生性良性異型增生病變;

中度:是指異型化較明顯,接近癌「臨界性病變」;

重度:是指異型化更明顯,形態上難以和分化型癌相區別的異型增生。

現在國際學術界將不典型增生改稱上皮內瘤變,輕中度不典型增生歸入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不典型增生則歸於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癌前病變是怎麼來的?

大多數癌症是一個慢性疾病,不僅是指它們發展過程緩慢,而且產生的過程也是緩慢的。

在癌症發生之前,往往有很長時間的慢性炎症和損傷。儘管人體有很強的修復能力,但一旦超過了修復能力的極限,損傷就不再可逆。但不可逆的損傷也不會立刻就轉變成癌,還需要經過一些中間狀態,這些中間狀態就是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是惡性腫瘤發生前的一個特殊階段。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階段緩慢的漸變過程。正常組織慢性炎症癌前病變癌。當然,不同的器官組織有不同的過程,以胃癌為例,大體的過程是: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胃癌,從左到右是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

但癌前病變本身還並非惡性,只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很容易變為惡性腫瘤。根據大量隨訪資料,發現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發展為浸潤性癌的概率分別為0%~15%和25%~85%。故對癌前病變必須高度重視!

癌前病變一定會轉變成癌嗎?

癌前病變發生時,細胞的形態出現差異化,已有向癌細胞轉變的傾向,並且此種異常細胞數量增長,但尚未成為典型癌變,它只是癌症的前階段,還不同於癌。任何癌前病變都是查不出癌細胞的,它不是癌,治療處理上也完全與癌不同。

雖然從癌前病變到癌只有一步之遙,但也不一定會發展成為癌,這一步或許一輩子都不會跨過。

部分癌前病變還是可逆的,經過治療可以徹底清除,讓機體完全恢復正常。

當然癌前病變完全有可能發展為真正的癌,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癌症的風險逐漸增高。

早期癌前病變,部分有一定的可逆性,部分可能會一直維持到人的預期壽命終止,部分病情逐步進展。晚期的癌前病變可很快轉變成癌症,但如果此時及時懸崖勒馬,採取有效治置措施予以修正,癌前病變仍有相當大的可能止步於癌前,甚至重新恢復正常。

發生癌前病變後該怎麼辦?

癌症的總體治療效果和死亡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癌前病變的了解程度。

觀察較多的主要是食管、胃和大腸。原因:

(1)這些器官容易受到慢性損害,也較多接觸致癌物質,是癌症的好發部位。

(2)得益於內鏡技術的進步和普及,可以相對方便的動態觀察。

癌前病變應對策略因癌前病變的階段而不同。

1、比較早期的癌前病變——輕、中度異型增生,尤其輕度異型增生,惡性轉化率還是比較低,即便最終一定會轉化,也需要一段比較長時間,有機會讓它們減慢甚至停止轉化。

(1)首先,改變一些易致癌的生活習慣,比如吸煙飲酒、過多紅肉、蔬菜和水果攝入較少、缺少運動、高鹽飲食等等。

(2)凹陷性病變(糜爛、潰瘍),使用適當藥物以修復病變,阻止癌變。如:食管、胃的糜爛、潰瘍,用質子泵抑製劑、胃粘膜保護劑;潰瘍性結腸炎,用美沙拉嗪、糖皮質激素等等。

(3)隆起性病變,如食管、胃、腸息肉,尤其是腺瘤,往往發生輕、中度異型增生,宜及時內鏡下摘除。

(4)密切隨訪,如食管、胃、腸異型增生,需內鏡密切隨訪,3~6個月一次內鏡檢查,一旦病變進一步加重,需立即行內鏡下治療,如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粘膜剝離術(ESD)。

2、比較晚期的癌前病變——重度異型增生,就需要採取積極的措施,儘早將病變連根拔除。這個時候的癌前病變和癌其實沒有很明顯的分界,考慮到活檢的局限性,有些病變局部甚至已經有癌變。

如食管、胃、腸道的重度異型增生宜立即行粘膜剝離術(ESD),剝除大塊病變組織後再行病理檢查,如:

(1)只是高度異增生,ESD後即治癒,其後內鏡定期隨訪。

(2)如果剝除的組織局部已發生癌變,但切除標本的切緣沒有癌細胞、癌細胞未侵犯粘膜下層的中1/3層以下、沒有侵犯脈管、不是印戒細胞癌,ESD後也治癒,其後內鏡定期隨訪。

(3)如果切除標本的切緣有癌細胞、癌細胞已侵犯粘膜下層的中1/3層以下、癌細胞侵犯脈管、印戒細胞癌,則癌細胞往往已突破了人體的最後一道機械防線,與人體的淋巴管和血管接觸,即便原位切除,遠處的淋巴結和器官轉移風險仍存在,與癌細胞的局部戰鬥就升級為戰爭,需要忍痛切掉大塊器官組織,或者動用放化療的戰略武器。

因此,及時發現癌前病變並非壞事,癌前病變階段是攔截惡性腫瘤的一個治療時機。防治癌前病變可減少許多病人的癌變演化成浸潤性癌症的可能,是腫瘤防治的關鍵階段。

癌前病變雖然有「癌」字,但也不要被它嚇壞,要對其重視,定期檢查,了解病情發展,及時進行調理控制,才能達到防癌、控癌的目的。

作者:王伯軍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關注消化界,海量專業知識等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2017台灣幽門螺桿菌共識:胃癌風險控制策略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