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再添新實證 「亂墳山」中發現川軍墓殘碑

再添新實證 「亂墳山」中發現川軍墓殘碑

再添新實證 「亂墳山」中發現川軍墓殘碑

一則相傳已久的村中故事,牽出一段川軍抗戰往事。在距四川成都一千多公里外的江西修水縣,一座平淡無奇的「亂墳山」,被認為可能是當年抗戰川軍的一處埋骨地。連日來,江西、四川兩地川軍後人、熱心人士,多次赴山中走訪、調查,一場搶救性工作就此展開,而此事經封面新聞率先報道後,在全國範圍引發廣泛關注。

6月20日,記者從多位抗戰研究者處獲悉,當地村支書余根華在山中尋訪時,發現一塊埋在黃泥中的殘碑,而碑上刻下的文字「新編十三師」,正是昔日川軍部隊之一。

對此,修水縣委黨史辦征研員周戰線認為,這座殘碑的發現無疑是為這處川軍墓再添一個分量十足的實證。根據時間、地點以及歷史資料進行推斷,這裡埋葬的川軍極有可能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外圍戰鬥,立下汗馬功勞。

再添證據 村支書巡山時發現殘碑

橫坑村,距離修水縣城10公里左右。這個月,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因「亂墳山」「川軍墓」等字眼,變得熱鬧起來。這一切的開端,來源於熱心人士李建國,他把村裡口口相傳的故事,講給了川軍後人和抗戰史研究者聽,並帶他們多次來尋找、調查。

6月19日,如往常一樣,55歲的村支書余根華上山查看新建不久的光伏發電設施。這次,在李建國的叮囑下,他特別留了個心,「試著尋找當年川軍的痕迹。」當天下午,在距山腳幾百米遠的一處地方,他發現一塊躺在黃泥中「黑石」。

隨後,他上前拿手刨開,一截殘缺的墓碑逐漸出現。興奮之餘,他抱著剛挖出的這塊殘碑下了山,並通知李建國等人來看看。

「發現墓碑時,它埋在黃泥中。」余根華說,之後,他們將大部分黃泥清洗乾淨,碑文上的字顯露了出來。從上面可以清晰辨識出「陸軍新編十三師政治部同人立」「秀榮同志之墓」字樣。

「一開始並不清楚這個番號代表啥,但大伙兒還是很興奮。」余根華說,這次的發現吸引不少村民前來圍觀,「都在等專家前來確認,也想知道這個殘碑背後的故事。」

村中記憶 「去年還曾挖出過遺骸」

「除了上世紀村裡開荒,挖出過不少白骨外,最近幾年也時不時會發現。」余根華說,他從小就在村里長大,從小就聽到說山上的各種故事,「以前挺害怕的,但長大後則變為敬重。」

1970年左右,如今健在的81歲村民查拔雄,就曾把挖出的這些白骨,全部收集起來,小心翼翼放進一處儲藏紅薯的洞里,「那時候大伙兒都知道,這些白骨是當年抗戰打鬼子的川軍的。」

還有村民表示,老一輩還沒搬出去的村民,還會自發進行祭拜。「去年,村裡建這個光伏發電設備時,也挖出過一些遺骸。」余根華記得,當時他組織村民把挖出來的遺骸收拾好,並專門準備好罈子,把它們一根根撿進去,然後就近埋葬起來。

「對於川軍的記憶,村裡老人的印象很深,他們記得當時帶頭的叫『王總』。」余根華說,這裡是川軍的一處野戰醫院,常有傷兵送過來,而傷重不治去世的,則埋在了這座山裡,「聽專家們分析,這可能是當年王陵基率領的第30集團軍的其中一支部隊。」

之後,川軍在這裡駐紮抗戰的故事被村裡人一代代記著,口口相傳下來。直到如今再次被世人知曉。

抗戰往事 或曾發生長沙會戰外圍戰

這塊殘碑到底隱藏了哪些消息?它的發現會改寫當地歷史嗎?在得知殘碑消息的第一時間,修水縣委黨史辦征研員周戰線等人立即趕赴現場。

「新編十三師,隸屬於王陵基率領的第三十集團軍。」周戰線表示,這個殘碑的出土,幾乎可以確定這裡就是當年抗戰川軍的埋骨地之一。

1939年8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第三十集團軍分別在修水三都、黃沙、彭橋、馬坳、小斗嶺等地,配合駐紮修水太清的楊森部第二十軍和駐紮奉新、銅鼓等地的羅卓英部,英勇阻擊從湖北和奉新等地前往長沙增援的日寇,步步為營,且戰且退。以此,延緩日寇增援長沙會戰的部署,為長沙保衛戰取得最後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他推測,這裡埋葬的川軍戰士,極有可能就是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犧牲的抗日川軍。「川軍不管在抗戰的正面作戰,還是外圍戰鬥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對此,四川抗戰史研究者王劍峰表示,目前,修水亂墳山川軍墓的情況,不斷有新的證據出現,「我們也在儘力查實收集,也希望在調查核實清楚後,確定這裡是抗戰將士埋骨地,也希望各方能出力修建一處紀念碑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更多人了解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力(受訪者供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前兩批央企混改試點引入投資者40多家 引資900億元
小龍蝦價格三年暴漲290% 一年吃掉1370億元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