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從「聖旨」前世今生,來看「聖旨」的誤解和誤讀

從「聖旨」前世今生,來看「聖旨」的誤解和誤讀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聖旨最先是指帝王的意旨和命令。如《陳政事七要疏》:「臣伏讀聖旨,雖周成遇風,訊諸執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無以或加。」

聖旨寫作格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規規矩矩按格式寫,也有的隨意洒脫想到什麼寫什麼;就連聖旨的叫法,在很多朝代也不是「聖旨」。

根據《中國聖旨大觀》一書中有這樣的表述:相傳炎帝見嘉禾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龍鳳書」,帝堯作「龜書」,皆可視為「聖旨」的雛形。春秋戰國時期聖旨按其類別被稱為「命」「令」「政」。

秦始皇統一天下,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其玉璽上就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

漢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皇帝制度。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漢代最為重要的一類詔書的開頭應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

魏晉南北朝時的詔令與漢代相仿,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存這一時期的皇帝即位詔書中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一語。

唐代詔令一般由中書省(多為中書舍人)起草,門下省審核頒行,門下省的審核頒行有嚴格的規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覆奏而請施行之;小事則署而頒之。由於是門下省審核頒行,故而其所頒行的聖旨正文開頭往往是「門下」兩字,例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的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

皇帝本人則大多喜歡用天命所歸之類的字眼作為聖旨的開頭,如德宗即位冊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肅宗即位敕稱:「朕聞聖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時……

宋代皇帝的詔令,不論事情大小,「非經二府者,不得施行」。二府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詔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書門下議,而後命學士為之。故許多重要詔令開頭與唐代一樣,都是門下二字,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聖旨」。

到了元代,以蒙古語為國語,用蒙古文下達的旨意稱為「聖旨」,用漢文下達的旨意稱為「詔書」。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長生天」,所以元代不論是「聖旨」還是「詔書」,開頭都會寫上一句「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聖旨」作為固定開頭。

朱元璋開始使用「奉天承運」。朱元璋為了闡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的字樣,又寫出了《御制紀夢》一文,說自己夢遊天宮,見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飾和法劍,為「奉天承運」找到了「事實根據」和理論基礎,開始自稱為「奉天承運皇帝」。

所以頒發聖旨,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開頭。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後邊的「詔曰」二字,是不能與「皇帝」斷在一起的。

「制曰」與「詔曰」有什麼不同呢?

簡單地說,「制曰」類「聖旨」乃國家制度的文告,由皇帝對他所器重的受旨人或重要事件親手書寫;「詔曰」類「聖旨」乃帝王對具體人、具體事發布的命令,「詔曰」由翰林院撰擬,內閣大學士奏定後,由皇帝欽定的庶吉士書法大家書寫,最後鈐皇帝玉璽。

還有一類「懿旨」,則專指皇后或太子發布的命令。「券」類「聖旨」,則是天子與臣屬間契約性質的「聖旨」,我們經常在電視劇里看到的丹書鐵券就屬於這一類型。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珣玗琪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我們從「老」「子」的用法,來解讀文化含意

TAG:珣玗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