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夏先賢——曾子

華夏先賢——曾子

宗聖(曾子稱號)一般指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製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著作《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

《韓詩外傳》卷一記,曾參為養活父母仕於莒,曾當過「得粟三秉」的官職。雖有從政經歷,但綜觀其一生,仍然是一個孔子式的知識分子形象。其根源在於他那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苟同權貴的思想品格。他曾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莊子·讓王》篇中記載:「曾子居衛,溫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說苑·立節》載:「曾子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韓詩外傳》說「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命。

曾子師從孔子,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

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文字:張濤

編輯:王藝錦

審核:袁霜斌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點贊並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吧,,想要了解更多華夏文化知識,請關注漢文化小百科(′?ω?)?如果你有想推薦的漢文化知識也歡迎投稿,我們將會斟酌篩選後推送。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文化小百科 的精彩文章:

歌曲推薦#——我的一個道姑朋友

TAG:漢文化小百科 |